西汉董仲舒有言:“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其实此言为孔子所说:“君侍臣有礼,臣事上以忠。”,被其后人或孔子弟子传记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被董仲舒记载入他的“三纲五常”之中,所谓封建社会的“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妻。
今天我们所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并非儒家思想中的内容,只是被误传而继承下来的。君臣关系如“伴君如伴虎”之关系。当然,也并非如此,这句话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帝王的生杀大权。然而,帝王的这种生杀大权来源于何处呢?而历史上的废帝他们的权利又是如何被剥夺的呢?
一、古代帝王与臣子生死
《诗经》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孙”。
皇权是古代社会治理的基础,皇帝的权力大小决定皇帝的权威,于是皇帝的权威的大小则代表了这个国家对外的尊严是否可以。而前面我们所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是如何而来的呢。当然,这是早期的君臣关系。那么这种皇权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1、君臣关系:对比下的帝王权力
我们应该都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关系一般是“君为主臣为次,臣子为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皇帝的命令,这种体系是挺好的。但是,古代帝王与臣子之间,往往是臣子的力量大于帝王,中国古代的帝王对于臣子的依赖性是很大的,这就导致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无权皇帝,废帝。
由于皇帝从小养尊处优,美女绕膝,吃的是满汉全席,没有经历风吹日晒雨淋。他们当然不知道生活的艰苦,而众多大臣,往往是从庶民,百姓自己努力,艰苦奋斗而享受的到高官厚禄的,所以他们经历了人间烟火,困苦磨砺,他们有更多的见识、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帝王所不如的。
2、帝王的抉择:微妙关系中的帝王
帝王一人终究是孤独的,而大臣们这是一个团体。如果是足够聪明的君主,可以器重其中一方的大臣集团来对另一方大臣集团形成制约。而不聪明的帝王,则干脆与整个大臣集团做一些硬碰硬对立起来,或者是仅仅依靠一方的大臣集团,最后落得王权被傍空,自己也成了所谓的傀儡皇帝。大臣可以赞颂你,可以服从你;但也可以反抗你,制约你;如果帝王不够聪明的话。
古语有言:“伴臣如伴蛇”,是君主在强势的大臣之间的心酸;而“伴君如伴虎”则是大臣在强势的君主之间的心酸。所以说,帝王与其臣子之间的关系十分地微妙。帝王,作为古代君权的权威,其权威也时时面临着考验啊!其实,我们所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完全违背了孔孟的意义。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也如我们上诉所说。
3、“伴君如伴虎”:帝王对君臣关系的处理
君臣之间,终究还是上下级的关系,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然而是什么把他们联系起来呢?就是这种上下级的关系,在权威社会中,是这种上下或君臣的关系——“服从”。只有绝对的服从才能很好地解决君臣关系中的问题。纵观历史,历史上多少的英雄人物在随从君主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而立下汗马功劳。
待到安居乐业、太平盛世之时,这些功臣被君主残忍杀害,正如大秦武安君白起,在追随秦征讨六国,立下赫赫战功,功高震主秦昭襄王十五年,被赐死于杜邮。在我们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你必须得一切服从命令。很多功臣随着自己权利的增加,开始和君主出现些许分歧,难免和君主“对着干”。毕竟,哪个帝王可以容忍大臣的权利高过自己,甚至不听自己的话?因此,这种功臣往往被君主诛杀。
帝王眼里往往只有这两类人:一是需要去除的敌人、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在那个绝对权威的封建社会,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才能和奴性完美的结合起来,方可无虞。而那些有才能没有奴性的人和没有才能有奴性的人,大多数也是无可用处的工具人罢了!
二、帝王权力之体现
皇权是古代封建社会体系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主要有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而皇权是这个社会体系中最大的一环了,相对于皇权,还有其他的权利,如王权、相权、士族、宗族和其他权利,这些权威共同构成了统治阶级的巨大权威。
1、皇权与其他权威
皇权和其他权利有着较为平衡、相对稳定的分配,帝王不能随意插手王爷的统治权,但是对于皇权的被统治阶级,他的权利是无限大的,被统治阶级的任何私人财产,私人物件人身财产,皇权可以任意支配。所以即便皇权有时弱于相权等权利,但仍然可以对其生死自去处置。
2、皇权至上?——皇权的制约
我们中国人通常都认为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于众臣更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握有所有人的生杀大权,但是皇权也不是随意的,也是有制约的。其一,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国之法也不仅仅约束众人,也约束着皇权。
皇帝也不可随意修改祖宗修订的法律,还有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废,嫡长子继承制,皇帝不可随意更改,再如之前修订的史书,皇帝是不可轻易变动的。其二,则是宗族,帝王也是诸多宗族中的一员,对于宗族的一些事情,仍也不可插手,如后宫之事由法律和家规规定,皇后有很大的权利,而皇帝也不可随意管理,而皇太后,权利就更大了,甚至也可以管制皇帝的终身大事。
其三,就是谏官。所谓谏官,就是专门挑皇帝毛病的官,假如皇帝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大臣也就不能通过了,所以说皇帝要杀一个人,可得专门编织一个理由,可不是随便想杀就杀的。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如牛毛,然而并没有封驳的职位,也没有专门官员执掌。
唐代规定,凡事诏书审核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偏颇的书可以返回去,有错误则令给事中修正。五代时候就废止了。宋太宗淳化四年恢复唐朝时候的旧制。元朝也有同样的封驳类似的复奏措施,忽必烈曾经对右丞相史天泽说的大致意思即为:“我欲下诏诛杀某个人,你们不要着急执行,必要时可以复奏。”明代废除三省制,并且设立六科给事中,诏书到了六科给事中,有不宜处,给事中可以给予修正。所以皇帝的权力也是被牵制的。
3、摇摇欲坠:君臣关系对比下的皇权
其实啊,皇权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大臣集团权利的大小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皇权是封建统治权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权力也是最大的,但如果与大臣集团的权利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发生转变,皇权也就不那么大了。历史上既有不受大臣约束的皇权如秦始皇,也有大臣当政的傀儡政权,如霍光。还有许多宦官当政,甚至有太后当政,如慈禧太后。
这些权利变化的对比之中,可以反应出来皇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背后是利益集团的争斗,谁的力量强大,谁就占据主导地位,如清末的光绪帝代表了维新派的地主统治阶级,而慈禧太后代表了保守派的地主统治阶级,对比之下,保守派的统治阶级更加根深蒂固,坚不可摧,总的来说,皇权还是要根据社会阶级立场状况还有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帝王权力之根本
社会上所有人都认可了帝王的权力,所以就有了帝王的权力。为何所有人都会认可这种帝王的权力呢?帝王的权力实在过于大,大的实在让人觉得十分的荒谬,它意味着皇帝可以随意杀死一个想杀的人,为什么全社会会认同一个想杀死自己或者把自己老婆抢上床的一个陌生人呢?是因为在他们眼中,在他们心中,他们是全国百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们是不起眼的,全国的百姓都在这种迫害之中,他们都没有反抗,我又能如何反抗呢。
因此他们只好从众,随波逐流。他们认为所受迫害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存在这种侥幸心理,而他们也可以看到受侵害的活生生的例子,所以他们甘愿受这种迫害。而那些臣子,生活在如此巨大的权力之下,他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庇佑,他们接近这种权力,也可以在这种权力之下沾着点光。所以,所有的这些人,都生活在十分庞大的统治阶级之下,无力反抗,也不想去反抗。
四、总结
中国的封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君主也通过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此来强化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的巅峰,政治体系中多了许多的机关,如明清时期东厂西厂所以,明清时期,帝王权力达到了巅峰。然而,在君权加强的同时,明清时候的法制也不断加强,后来的帝王想要杀一个人,必须得指出你的罪状,即使无罪,也得要用欺君的罪名将其处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似乎已经不存在,历史越向前发展,约束帝王行为的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将错就错:宋代士大夫“原道”略说》
2、《重视“术”与“法、术、势”并用——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君臣关系思想浅析》
3、《荀子君臣思想研究》
4、《所反映的君臣伦理观》
5、《政治怨刺诗之“中和”意蕴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