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带来深思(二)
再谈将“道”“德”纳入历史观
姚文俊
老子“道”“德”思想是对人们社会活动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将“道”“德”范畴纳入社会历史观体系,十分必要。西方哲学大家康德认为:“哲学应该来自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而老子的一部《道德经》所反映出的社会历史观就正是如此。
将“道”“德”纳入社会历史观后,因其上联“阴”“阳”本体观,下联“名”“实”逻辑学,中间自身又有着“玄德”出现与否的辩证法,加之,它使得人们社会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明确,从而达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将老子“道”“德”纳社会历史观后,不仅填补了今天马哲“唯物史观”的诸多空白,同时也澄清了诸多模糊的片面的观点。
比如,填补空白的,有“三生万物”、“玄德”、“修为”、“无为而治”、“有为而治”、“德治”、“力治”等等。
比如,澄清模糊认识的,有在历史动力上的“英雄创造历史”,或者“人民创造历史”,而无视统治者与百姓的“合力推动”作用;无限抬高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作用;过份强调生产方式的“经济决定”论;夸大阶级斗争作用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看不见人性解放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等等。
将“道”“德”纳入社会历史观后,意义巨大。它能将“天马行空”、“唯我是左”的不沾人间烟火的哲学拉回人间。
具体说,这就能杜绝“诡辩论”。
所谓诡辩论,就是不讲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胡扯。
喻如,对西汉初“轻徭薄赋”,说法就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让步”政策,有人说是“反攻倒算”;有人说是“主观”榨民,有人说是“客观”利民;有人说是“阶级本性”,有人说是“权宜之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对西汉初的“无为而治”持了否定态度。
喻如,有人置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甚至有人虽然清谈“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但却有人将它们变成了打人的“棍子”。
等等。
实际上,《道德经》就是一部预言社会历史变化发展,及其“德治”必将取代“力治”的宏篇巨制。也是历史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原理和规律、起点和归宿等的理论汇聚。由此,构成了老子社会历史观的完整体系。
老子这理论体系理应成为今天马哲“唯物史观”效法的榜样,和学习的源泉。
虽然,老子思想在西汉中期消逝于民间,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却被西欧十八世纪哲学家们有所继承。其代表人物,就是大哲学家黑格尔等人。他们虽然在“精神”与“物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上有所建树,但是,始终却把老子的“道”“德”作了孔孟之道的“道德”理解,故歪曲了老子的本意而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特别在反对科学为神学服务而强调“物质”的时候,马哲则无限夸大了社会结构中的“生产方式”的“物质”作用,从而导致了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漏洞百出,以至苏联解体,我们的改革则踌躇在十字路口。
因此,两相比较,答案只有只一个:
今天我们面临的哲学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而是深研和宏扬中国先秦老子及其《道德经》的社会历史观思想的问题。这是因为,外国人始终没有把握住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哲学精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