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读书读城 | 无处不街角——《街角社会》读书报告

读书读城 | 无处不街角——《街角社会》读书报告

读书读城 | 无处不街角——《街角社会》读书报告读书读城 | 无处不街角——《街角社会》读书报告

街角社会》讲述了芝加哥科纳维尔区街角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和政治之间互动的故事,试图揭示美国基层社会真实的运行逻辑,也是对美国底层社会的一种图景和结构式的分析。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威廉·富特·怀特。怀特在1936—1940之间“混入”意大利人贫民社区科纳维尔区(Cornerville District),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闭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记录和分析,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街角社会》

Street Corner Society

威廉·富特·怀特 著

黄育馥 译

商务印书馆

1994

让读者回到历史中去亲历“大萧条”时期美国移民社会的一个小意大利社区,去了解这个社区里的街角帮群体、非法团伙组织、警察组织、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进而感受所形成的“科纳维尔”的全部制度。正如怀特在引言里所说,“中产阶级的人们把这个贫民区视为一团糟,一种社会混乱状态。而了解内情的人却在科纳维尔发现了一个高度有组织的、完整的社会制度”。这本书至今仍是研究城市社区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方式的模范之作。

1 社会结构与行为模式

此书的研究成果包含了社区内街角组织,非法团伙组织和警察组织间的行为模式与社会结构,也揭示美国底层社会政治与非正式组织的互相借助。该书以美国一个意大利移民居住区科纳维尔里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为观察点,研究他们与当地政治家的互动方式,试图探索科纳维尔这样一个代表着美国底层的社会单元的内在运行逻辑。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两个街角组织,一是以多克为代表的诺顿帮,二是以奇克为代表的大学生社区俱乐部。多克和奇克的不同遭遇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流动模式。

1.1 多克与街角少年难以向上层社会流动

多克家庭贫穷,自小便在街角游荡,他凭借打架聚拢人员,逐渐在街角形成威望和信任。期间他多次失业和就业,甚至因经济问题患上了头晕病。“诺顿帮”的组织核心是领袖人物在群体中的行为能力,以及多克的个人魅力。街角青年几乎都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诺顿帮”成员之间注重的是领袖与随从者相互之间的兄弟情谊,他们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不认为存在一定的社会阶级。

正如怀特在书中所说,“人们变得习惯于一起行动。相互义务也把他们彼此拴在一起。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有人会感到别人有求于自己,而被帮助者又想予以回报。这种相互报答得活动激励着对群体得耿耿忠心。”

多克的诺顿帮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集体活动这一行为模式。他的威信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钱大方。一旦多克经济上面临困境,不能多次地聚集成员们搞聚会活动,这个组织就将面临“解体”。多克曾经尝试参与政治竞选,但最终主动放弃。参与竞选需要经济积累,而这与街角生活逻辑相悖,多克在其帮中是领袖地位,领袖凭借“花钱大方”稳固自身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多克无法承担竞选过程中无可避免需要消耗的经济资源;多克也不愿意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资助,因为这将有损于自己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多克所处的组织环境和行为模式使其深嵌其间无法抽离。多克和他的街角青年们最终也没能挤上社会晋升的阶梯。

1.2 奇克向中产阶级社会流动的途径

奇克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奇克8岁那年随父母从意大利移民到波士顿北区,从小学开始就是学校的佼佼者,进艾维大学法学院学习是奇克在社会和专业生涯中的重要一步。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奇克组织的“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从组织核心的形成标准、组织决策的形成、组织或个人目标等方面,与多克的“诺顿帮”都有着大不同的结构。他在组织中注重运用规则解决问题而不是非正式的个人关系,这也使其组织最终走向分散的结果。

奇克的俱乐部成员几乎都是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章程,章程是由奇克和托尼起草的,规定如何选举俱乐部行政人员,对如何入会、会费、惩罚及任命均有规定。俱乐部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的双重目标:“提高成员的社会地位和改善科纳维尔的状况”。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大学生们不可能同时谋求实现这两个目标,而个人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个目标最终占了上风。

奇克若想像前辈们向上流动的模式一样前行,必须要经历与原有社群的亲密互动阶段、疏离阶段与断裂阶段。从政者初期极其需要本社群的经济和政治支持,因此与原有组织的成员之间往往互动频繁;随着其地位的提升,他便不再参与原有的组织活动,从而与原先的组织成员关系渐淡,转而仅与新的领袖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如果他或原有成员认为彼此之间未尽到义务,或渐无义务牵连,则这种关系将突然或迅速消失。当一个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他便搬离原有的社群,进入新的社会群体,原有的联系就会断裂。

最后,奇克在1980年当上了波士顿市议会的议长,“攀上了社会晋升的阶梯,上层社会把他作为一个典范,说明一个出身卑微的能干人可以取得何种成就。他的事迹将用来证明我们的民主社会的生命力”。

奇克模式的向上和多克模式的锁嵌揭示了这样一个困境:向上流动的过程是与原有社群决裂的过程,当他们走入上级社会,就会向上级阶层传达街角青年的不良信息,从而不断稳固两个阶层之间的鸿沟。以多克为代表的大多数却是深嵌在街角社会模式中的,他们避开政治,一方面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支持某个政治家的行为会被邻里怀疑是谋私利,从而失去在社群中原有的领袖地位,“非法活动-政治的结构和象征性的忠于意大利使科纳维尔与整个美国社会格格不入”。怀特因此建议应当给予该社群的人更多的经济机会,赋予该社群人更多的责任来操纵自己的命运,例如增加意大利裔的警察和政治家等,以改善社群的状况。

怀特所提出的理论是,从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社群文化、共同意识、经济地位、内部结构以及行为模式等,这一过程注定是艰难的,甚至是背离原有社群的开始。而这些因素,恐怕不是单纯改善经济机会和提高当地人执政参与机会所能完成的。

2 怀特的参与式观察研究方法

除了书的内容本身及结论之外,怀特写本书的调查方法也十分值得学习。怀特使用的是社会学传统的调研方法——田野调查。包括作者在书中讲到的参与非正式组织各种活动中发生的故事,都是一种参与式观察的视角。

在本书附录中,作者充分阐述了自己研究的过程。在量化研究的大潮流下,他选择了定性分析。他认为,要真正读懂某个社区,就必须真正理解其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亲身体验、身临其境,了解每一种外显行为的背后权衡及博弈。参与观察法使作者怀特理清了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与模式。

同时,怀特在研究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在群体中比较中立的态度。事实上,由于他的才智以及与决策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他在群体中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因而当对某些问题进行决议,群体内赞同和反对双方人数相当时,他的发言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而且确实,怀特的一次表态发言曾经影响了一次决议的最终结果。后来他觉得这件事做得不对,因为作为社会活动(实验)的研究者,无论你多么想要融入这个群体,还是应该保持自己中立的位置,而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按照群体的规范去行动,因为也许你的参与会对实验本身产生破坏。

3 小结

怀特在结论中写道,一个社会中总有大人物和小人物,而连接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就是这些非正式组织的领袖。所以,要想知道一个社区的内在秩序,必须知道内在于这个社区里的各类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就构成了这个社区真实的世界。怀特的观点是,像科纳维尔这样的社区,其内在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其中的权力既有交叉性,也有等级性。在这种社群内,政治和社会结构是互相依赖、共同生长的。

阅读《街角社会》让我重新梳理了对“社会结构”概念的理解。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科纳维尔这种少数族裔贫民区的居民要想往高处流动十分困难。一方面,上层社会的人把这个地区定义为一个秩序混乱、无法无天的社会,这里是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无组织的社会”;另一方面,当地的很多意大利青年自身也面对着文化的冲突,夹在与生俱来的“意大利式”的文化认知和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之间进退两难,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在这种情形下,科纳维尔的青少年加入“街角帮”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在“自己人”的帮会里,他们才能获得归属感,从而建立自己的信任网络和一套潜规则的互惠规范。

怀特说,与传统意识认为贫民区的无序无组织相反,科纳维尔街区恰恰是由一个个街角帮组织构成的。“科纳维尔的问题不在于它没有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它周围的社会结构融为一体。”近乎一个世纪过去,以怀特的《街角社会》反观现今的美国社会,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更理性的社会:在以宪法为基础的一个大的社会结构中,各种族依循其自身的小的“社会结构”相互妥协、相互包容、相互依赖发展,生生不息。在依托自身小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人们持有更加开放的价值观,社会文化才能进一步融合。

上一篇: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下一篇: 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心理障碍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