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社会学流派,但对传播学贡献很大。他们将传播视为人类关系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递。他们认为传播创造并维持着社会关系,并探讨了大众媒介在推动民主制中发挥的作用。
(2)兴起: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繁荣,对欧洲重要理论(尤其是西梅尔的理论)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并确立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方向。
(3)贡献:芝加哥学派构建了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其中“符号互动论”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潘恩基金会的研究则构筑了以媒介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模型。
(4)代表人物:杜威、库利、帕克、米德等。
(5)代表著作:《街角社会》
(6)影响:其方法论的选择导致出现了一批被称为“阐释学派”的当代传播学者。
*【夏日之阳】芝加哥学派其实并不属于美国经验学派,它是美国社会学流派,是经验学派的远祖,后续很多经验学派的理论都从芝加哥学派中汲取精华。
•约翰·杜威(John Dewey)
(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实证主义哲学家。他构建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者。
(2)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在改造社会方面潜力巨大。他认为蒸汽和电创造的社会不是一个共同体,但依赖传播可以使共同体恢复。他希望报纸等现代媒介可以在大城市中将人们彼此联结,从而使得民主制存在(共同体是民主制度的基本)。
(3)他主张:“社会不仅由于传播而存在,并且在传播中存在着。”他与帕克等人合作创办《思想新闻报》,以改良社会为宗旨,报道社会科学最新成果,但最终失败。
(4)他的著名文章《心理学中的反射弧》变魔弹论式的“刺激—反应(S-R)”模式为“刺激—解释—反应(S-O-R)”模式,从早期身心二元论,转为将“解释”作为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查尔斯·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他提出镜中我理论(自我发展理论)、初级群体,并与米德共同创立符号互动论。库利研究的重点是个人如何社会化,并将其贯穿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三本著作中。
(2)“镜中我”理论(自我发展理论)
①个人行为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态度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我。它包括三个阶段:
a.想象他人如何认识自己;
b.想象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c.自己对这些想象的情感;
②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镜中我”概念后被米德发展成为“自我”概念。
(3)“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的群体。初级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也是人们“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其特征有:
①面对面的互动;
②规模较小,成员交往密切;
③靠习俗、伦理维持群体控制;
④它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4)符号互动论:
①该理论认为人和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意义,并通过符号互相理解。符号互动论有三个基本前提:
a.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b.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c.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②【双重偶然性】:符号互动论提出人际间通过“符号”互动,“受传者”的符号系统和“传播者”的符号系统差异,可能使受传者理解的意义和传播者的意义不同。所以,人的传播行为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互动双方的传播具有“双重偶然性”,不一定毫无阻碍。要想顺利地完成传播行为,互动双方对符号意义要有共同的理解,即“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③意义:符号互动论开拓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并指出 “S-R”范式到“S-O-R”范式的转变,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重大。
(5)评价:库利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如镜中我理论)而非大众传播,这与其对大众传播的营利性不满有很大关系。他坚持舆论可以整合社会。强调不同思想的交流。同时,他也是一个乐观的技术主义者,是“电子乌托邦”观念的最早倡导者。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社会哲学家。曾提出 “自我”概念、“主我-客我”理论、自我觉醒(内省式思考)、并和库利共同创立“符号互动论”,经由布鲁默总结提出。他去世后,其作品整理成《心灵、自我与社会》等著作出版。
(2)自我:米德发展“镜中我”理论为“自我”概念,解释了“自我”是如何构成的。他认为,人并非天生就有自我,自我也不是源自本能。相反,自我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发展的。(3)主我-客我理论认为,个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是“主我”,他人的期待和评价则构成了社会化的“客我”,个体通过传播(即与他人进行的符号互动)来形成客我。主我和客我辩证互动,主我是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形式,客我则是社会关系的内容。客我使主我发生变化,主我也反过来通过改变他人期望来改变客我,二者不断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4)内省式思考(自我觉醒):米德认为,自我和自我意识不同。自我是客观的,而自我意识是主观的。自我意识不一定能正确反映自我。而自我觉醒就是为更好理解自己而进行的反思活动。米德研究得出:
①人在遇到困难,而既有的行为方式可能难以适用时,由于不知道习惯做法是否合适,会出现反应停滞;
②这时内省式思考活跃起来,头脑中出现他人形象,并揣测他人在相同情况时会有何种考虑、采取何种做法。通过与他人联系,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
③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还是纵向的与过去、未来相联系的过程。个人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将全部调动起来,创造出适应新情况的意义和行为。
•罗伯特·帕克(Robert Allan Ridley Parker)
(1)芝加哥学派的领袖,美国社会学家,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早年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与杜威等人合作创办《思想新闻报》以改良社会为宗旨,却最终失败。
(2)帕克发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外文报刊,强调其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且有助于读者通过家乡语言传递美国文化,从而融入美国社会。
(3)作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帕克将传播定义为:
“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个人能够借此假设他人的态度和观点;人们之间合理的、道德的秩序能够借此代替单纯心理的、本能的秩序。”传播使参与者得以移情,从而使社会性成为可能。
(4)人类生态学:帕克等人为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绘制了卖淫、犯罪等社会问题的社会地形图,发现商业闹市区的外围是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心地带。
(5)帕克从西梅尔的思想中提炼出“边缘人”,即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的人。如移民美国的孩子一方面不认为自己是美国的正式成员,另一方面又抵制父母的语言和文化。中国的农民工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视作边缘人。
(6)帕克注重实证分析,提出许多重要观点,与传播相关的观点有“议程设置”和“把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