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探源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探源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探源【摘要】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作为指导,并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成功经验和教训,是加快完善我国社保体系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功能作用越加凸显。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推进党建工作和一切治国理政事业的重要思想保障,深入分析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对完善当代我国社会保障思想具有重大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

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阶级背景,而这些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背景条件扎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当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

首先,就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而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封建社会落后封闭的状态,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之内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把世界各民族、各国家本来相对独立的经济体逐步变成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启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完全确立和进一步巩固,在此制度下劳工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迫切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予以解决,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与此同时,劳工的医疗和生活无保障、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工伤事故频发和失业率大幅度增加等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相继产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等诸多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管理压力。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运而生。

其次,就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形成的阶级背景而言,通过工业革命不断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同时,无产阶级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壮大,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彰显出来,劳工问题的日益突破激励了其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并产生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开展反抗和斗争的现实需求。随着西方国家机器工业的迅速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被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分裂成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且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可调和。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导致工人的劳动更为繁重,严重摧残工人的身心健康,许多工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维持,随着矛盾的尖锐复杂,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次数增多、力度增大,工人阶级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的劳动果实被富人劫取,而自己却十分贫困的境地,并且失业、伤残等各种威胁不断增多。1831年、1834年先后两次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1844年分别爆发了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殊死斗争中迫切需要先进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思想符合了无产阶级的要求,其中的社保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得到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学说,其发展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前人社保思想的合理成分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细致分析、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社保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作为近代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关于劳动价值的学说,是现代西方社保思想的经济学基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集中体现其经济学思想,而其经济学思想的核心是劳动价值学说,他的工资理论构成了社保思想的基本内容,认为工资必须稍微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无法赡养家室。大卫·李嘉图以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的地位,他在书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提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的观点,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必须满足劳动力延续再生产的需要。上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于当时的阶级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渊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保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渊源。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和圣西门,是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工人阶级的贫穷积弱进行了无情批判,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比如,圣西门提出“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无产者福利的提高”、“保证社会的安宁”等社保思想,并且将上述社保体系作为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唯一目的”。傅立叶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社保思想,提出“保障是一切哲学家所幻想的幸福”的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欧文呼吁全社会关注劳动者的生活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劳动阶级生活悲惨境况的措施,并构想和示范了人人平等、财产共有、按需分配的“劳动公社”。上述空想社会主义者均认为,解决劳动者困境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保体系建设,这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渊源。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必然构成其社保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利益出发,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物质生活资料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并且还是社会保障完善的前提。

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学说的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不仅将社会保障问题看作是社会问题,而且将其作为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社保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保制度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揭露批判。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经济根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劳动阶级要求社保的正义性、合理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完全置于现实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提供了明确的价值目标追求。科学社会主义赋予了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掘墓人”历史地位,对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完全的突破和超越,人们也逐步意识到社会保障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呼吁构建一种“大家保大家”的社会保障形式。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不仅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是社会保障建设的主要力量,由此推动了社保制度的形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保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是以西方社保思想和相关理论作为基础的,包括了工业社会下社会救济社会风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内容,是按照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进行阐述的。马克思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视角对社保思想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是:

第一,对资本主义的社保制度进行了批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只能依附于资本,从而使劳动者成为资本的附庸并处于遭受努力、遭受剥削的不利地位。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决定了其在经济政治生活中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继续奴役和剥削劳动阶级,资产阶级不得不采取一些抚恤伤残、救济平民等保障措施,但是,这些资本主义的社保并不是真诚为劳动阶级服务的,而是在资产阶级的资本力量较为薄弱的时候采取的暂时性举措,一旦资产阶级自己强大起来就抛开这些暂时性的举措而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所以,资产阶级的社保制度仅仅是资本家为了迷惑工人阶级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动阶级遭受剥削的地位。不仅如此,资本阶级投入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同样也来源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自己拿出经费来投入到工人社保中的,资产阶级将来源于工人剩余价值的经费投入到工人的社保中,并且将此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政府公布的社保数据、救济人数、救济措施等具有虚假性、欺骗性、迷惑性,而这正是资产阶级的“高明”所在。

第二,对理想的社保体制提出了构想。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构建理想的社保体系,马克思不仅仅局限于对资产阶级社保制度的批判方面,还提出了理想的社会保障制度—共产主义社会保障制度。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保障的基本认识,对共产主义社保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构想,为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保制度提供了指导。马克思所构想的社保制度中,其资金源自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与此同时,马克思对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马克思社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阐述了社保的根本目的,马克思认为,社保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每一名社会成员均可以自由地发挥全部才能和力量,并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还对社保运行的分配原则进行了阐述,认为共产主义的社保应该遵循公平分配的原则来进行,社保的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体现,只有如此才能在不损害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社保制度的功能价值。

第三,对社保制度责任主体和制度功能的论述。马克思始终强调社保制度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使社保制度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而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团体和成员无法实现的,并且政府在推行社保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其责任主体的作用,保障其公平性、实效性、统一性,反对社会保障的私有化。马克思强调,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国家主导功能,在社会中建立社会保障的后备资金,以此保障社保制度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作用。在坚持社保责任主体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切实发挥社保制度优势满足民众各类不同的需求,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认为,社保的功能作用在于对社会成员的风险进行分担,对社会成员遭受的损失进行补偿。关于风险分担方面,马克思认为必须筹集社保资金,将社保资金作为社会成员产生意外风险之时造成的各种损失进行化解的储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保模式下,仅仅是将资本家的损失进行分摊,是在整个资产阶级中进行的平均分摊。马克思继而认为,如果不对资本主义的性质进行考虑,社保就是对社会成员的损失或者风险平均分摊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关于补偿损失方面,社会保障资金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和社会成员的意外损失进行补偿,从而保证一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开展。

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对我国完善社保体系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总结我国社保制度建设的成就与存在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就探索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1949年到1977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和变动阶段,我国于1951年2月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中包括了疾病、伤残、生育、医疗、退休和行业救济等项目的保障制度,之后一直到1977年处于探索、发展和变动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7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处于调解和改革的阶段,逐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保制度。1998年至今,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社保制度更加健全完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入分析和探究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有利于我们在总结社保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发现和总结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较低;社保具体项目落实尚未到位,资金征缴困难、法制化程度低,保障项目有待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协调处理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社会保障的服务工作还有待健全完善。

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对当代社保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时代在不断产生发展变化,马克思对于社保建设的某些论述或许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保建设的需要,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的精神实质仍然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人的关注是马克思社保问题的目的,马克思整个社会保障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马克思对社保普遍规律的积极探寻,抓住了社保问题的本质特征,推行社保制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只有全面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当然,西方国家社保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是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是与社保普遍规律相符合的。为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对西方社保理论中的精华和有益的部分吸收借鉴,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实际,丰富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保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对我国社保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保思想对当代我国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对我国社保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提供重要指导。因为,社保体系的构建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实践上的问题,理论最终是要归于实践的。当前,需要我们着力构建健全完善的社保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管理,着力改善和保障社会民生,着力解决全体社会成员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保障难题,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生存质量。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认真做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更好地发挥社保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安全网”的功能作用,促进社保体系的健全完善,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下一篇: 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