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共同社消息,当地时间7月8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一名男子枪击,经数小时抢救后在医院不治身亡。
当看到这个信息后,网络上舆论纷纷,而我们则是想到了心理学中的“人际距离”。
安倍在进行公众演讲时连中两枪,而第二枪凶手离他不足三米,这种距离也就是社交距离,而非公众距离,处于这种距离之中,安倍晋三即使觉察也难以采取躲避和防卫行为。
那什么是心理学中的“人际距离”?
心理学中的“人际距离”即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的人类学家Hall博士根据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观察的结果,划分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四种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想称,分别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其中亲密距离—0-18英寸,个人距离—18英吋-4英尺;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1英尺=12英寸=0.3048米 )
1、亲密距离
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一般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比如多用于情侣,也可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好友之间。很显然,两位女性好友之间往往喜欢用这种距离交往,而成年男性一般不采用此距离;
2、个人距离
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一般朋友谈论事情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众距离
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以上即为人际交往中的“人际距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