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将“社会更加和谐”的具体目标,进一步提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特征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丰富,又使其内涵得以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社会的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念的提出,既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而又超越了这一现实要求,指向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理想目标,使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目的因”转化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的“动力因”。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和具体矛盾而提出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并列的,其内容,主要是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加强群众工作。而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新的界定,显然包含了更高的目标,既超越了一般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也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所蕴涵的和谐理念。它涵盖了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关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这要求我们从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这一社会建设入手,为造就人们在对自然和对社会的关系中有更多自由基础上的和谐而努力,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必经途径。
再次,“构建”这一概念的运用,将作为各种社会元素和社会功能积累起来的和谐,提升到通过社会系统和结构的转换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相对完善的奋斗目标。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交替使用“建设”和“构建”,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有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工作网络的完善,加强社会管理,使一个个社区、部门和单位,都能建设成为和谐的“小社会”。当然,各个和谐“小社会”的叠加,并不是整个系统和谐的充分条件。因此,我们还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即基于对整个社会结构的转换,使社会大系统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趋于合理,实现社会和谐的质的飞跃。我们要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量的积累程度,不失时机地推进结构调整,以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和谐。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超越已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文明成果。
二、丰富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矛盾的理论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思想,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它包含了如下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达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对社会主义矛盾的分析,从侧重于两类矛盾转换成侧重于各种社会矛盾,从只注重阶级分析转换成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的结合:对社会矛盾解决,从立足于解决一切矛盾,突出各种利益的排斥和斗争,转换成立足于调控和化解社会矛盾,突出各种利益的协调和整合。这些理念,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以及解决矛盾思想的深化。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根本目的的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战略和根本目的的思想。
首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自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思想更加丰富和明确,更加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也更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发展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项要求,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且在民主权利的实现中而不仅仅在物质利益的满足中来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强调人们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在协调利益关系中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强调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以促进社会的平等融洽;强调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以有利于社会进步;强调群众安居乐业,以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向和归宿,都是人,是全体人民物质财富、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思想。
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障的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直接源于党中央对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的清醒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从国内看,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改革和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群众政治参与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从国际看,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等。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始终保持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局面,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就没有社会的根本的稳定。因此,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追求社会稳定,从而把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障的思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