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也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与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观念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分享物品的公正看法,其对立面是“独占”“多占”。
·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是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缓解他人的消极情绪,使他人变得高兴起来的亲社会行为。
知觉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而且能通过一定的技巧改善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是安慰行为的两个要素。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是学前儿童期望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
·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能在感情上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这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和群体合作的道德基础,这种态度的基础,是承认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合法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思想情感能够理解,对他人的愿望给予支持。
这种社会情感可以限制利己动机,使幼儿开始换位思考。幼儿的同情主要表现为对老弱病残的关心和爱护,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和物。
·社会公德
儿童的社会公德行为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包括诚实、爱惜物品和保护环境三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是我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重要部分
通过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作用,学前儿童可以获得积极地自我认知,并惠及一生。当儿童以帮助他人而得到别人的感谢和赞美时,他们不仅能获得能力感与价值感,而且可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行为,既是友善和联盟的信号,又能引起接受帮助者的积极情感,从而可以促进儿童融入社会情景,促使交往过程中产生更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具有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常常会在自己的社交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学前儿童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倾向于做出积极行为,一般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的比例不低于3:1,因此学前期是培养前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人在童年期学会的亲社会行为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而那些具有亲社会行为态度与行为的儿童,成年后的生活态度会更加积极。
·促进儿童对自我行为的调节
每一个亲社会行为都会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备日后所用。当儿童成为亲社会行为的受益者时,他们通常会更仔细地观察和考虑这种行为是如何实施的,并以此作为自己身体力行的样板,监督自我行为的利他性。
·有助于幼儿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除了对儿童个体有益之外,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团体,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环境。一般来说,鼓励儿童采取合作、分享、助人行为的群体比那些不注重这些价值观念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友好,而且群体的工作效率更高。
同时,当儿童在群体活动中能注重他人的感受,同情、关爱他人的情感,群体成员之间经常出现帮助、合作、分享、安慰等行为时,这些对群体的归属感就会很产生积极的作用。团体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加深儿童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团体形象。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团体形象的儿童无论在哪个新环境中都能成为团体良好关系的润滑剂。
什么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呢?
·家庭的教育支持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有力的教育支持。家庭中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流互动为儿童提供了大量学习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孩子对这些行为进行模仿,并通过心理认同不断强化,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便会表现出类似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游戏支持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学前期儿童角色意识萌芽,儿童通过角色游戏的情景探索社会规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在此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内化社会行为,比如,进行娃娃家游戏时,孩子就能够通过扮演妈妈及孩子的角色,来感受爱与付出爱;在扮演厨房游戏的时候,小朋友就能够了解爱惜食物及厨房的使用规则。
·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方式
任务中的同步行为对幼儿的亲社会态度有影响,同步行走、同步唱歌、同步手指敲击有利于增加后续的合作行为,并且提高对相关人员的喜爱程度,人际同步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往往在合唱等同步的大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分享、帮助行为会增多。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更多的是和他人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
转载:尔雅润育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研究公众号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