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设计
1.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分析教师如何提供适宜的支持策略。
2.观察主题:幼儿社会性游戏行为
3.观察者:第十幼儿园邓婕、陈嘉薇、毕彦君
4.观察形式:在幼儿每日的自由游戏的时间,拍摄幼儿活动视频,两人对同一对象进行同时观察。
5.时间取样:随机抽取两名幼儿连续观察2天;每次观察时长为10分钟;分成10个观察单位,每个观察单位1分钟(观察50秒,记录10秒)。
6.记录方式:根据观察量表,出现相应游戏行为则记录√,若无则不作标记。
二、设计观察记录表
1.观察工具:摘自帕顿/皮亚杰观察量表。帕顿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种类别:闲逛行为、旁观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活动、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2.操作定义:本观察表摘自蔡春美、洪福财主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结合郑福明、费广洪翻译的《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一书中关于帕顿“学前阶段幼儿的社会参与”六种分类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加入了行为情境的栏目,以便观察者结合描述记录,客观准确地确定幼儿社会性游戏发展水平。
3.观察记录表
三、观察过程及行为分析
1.幼儿(涵涵)社会性游戏行为观察取样
角色区:
平行游戏(2018.12.20时距2)
涵涵从抽屉中找到匹萨玩具,切开后说:“来,吃一块啦!”,将匹萨一块一块分给周围的小朋友。小朋友各自忙着玩自己的厨房玩具,没有回应她。
合作游戏(2018.12.20时距8、9、10)
涵涵拿到一盘生日蛋糕玩具,兴奋的大声说:“宝宝过生日了”,吸引着小朋友围拢过来。小朋友端来一盘盘仿真食品,对涵涵说:“送给你”。涵涵高兴地说:“好多礼物啊!”
积木区
合作游戏(2018.12.21时距2、3、6)
涵涵拿着河马的动物模型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问其他幼儿:“谁知道这是什么?”其他幼儿被吸引围过来。
老师建议:“可以搭一个动物园,让动物们住在里面。”并提示可以用纸砖拼搭围墙。涵涵和其他三个幼儿一起拿纸砖围合拼正方形围墙。
平行游戏(2018.12.21时距4、7、8、9、10)
动物园建好了,四名幼儿都在摆弄动物玩具。涵涵随手拿着动物,一个一个塞进空心积木里。
2. 幼儿(涵涵)的社会性游戏行为分析
幼儿(涵涵)社会性游戏行为次数统计表
(1)在两次时间取样观察中,对涵涵共20次游戏行为的分析结果,其中单独游戏出现4次,占20%;平行游戏出现7次,占35 %;联合游戏出现3次,占15%;合作游戏出现6次,占30%;
(2)涵涵在角色区、积木区大多数时候是平行游戏,有自己喜欢的游戏和材料,与同伴玩类似的玩具,很多时候在自言自语,不需要同伴马上回应。这正是3—4岁幼儿社会性游戏的主要形式。
(3)在角色区,当找到披萨、生日蛋糕等熟悉的材料后,涵涵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表达意愿,与同伴交流,发起新游戏(请其他幼儿吃匹萨、宝宝过生日啦),萌发了收礼物、吃蛋糕等游戏情节。涵涵游戏过程中,比较清晰地呈现了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再进而到合作游戏的社会性游戏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涵涵的语言发展水平较好,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交愿望。
(4)积木区,老师的建议使涵涵等几个孩子围绕着共同的目标——搭动物园,开始了合作建构。共同搭建5分钟、动物园初步成型后,老师没有出现,涵涵和其他孩子的注意力又集中到动物模型上,各自摆弄玩耍,并相互模仿,体现出平行游戏的特点。
3.幼儿(昂昂)社会性游戏行为观察取样
操作区:
单独游戏(2018.12.25时距1、4、5)
昂昂玩螺丝组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拧螺丝、拼搭形状。
联合游戏(2018.12.25时距3、6、8、9、10)
昂昂和同伴搬了一筐管道积塑,你一个我一个分别找相同的十字型和条型积塑连续拼插。插好后,昂昂说:“看我的超级棒枪!”
科学区:
独自游戏(2018.12.26时距1、2)
昂昂用手电筒照射蓝色色板,观察透过色板看到的颜色。
独自游戏(2018.12.26时距5、6、7)
昂昂玩插座圆柱体,随手拿一个圆柱体,快速判断后直接插入柱体。总共操作了2次,时间为2分45秒。
合作游戏(2018.12.26时距3)
旁边的女孩指指自己的衣服说:“那你照照我的衣服呀!”。昂昂用手电筒照亮蓝色色板把光影打在同伴身上。两个小朋友都在看光影下衣服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旁观者行为(2018.12.26时距4)
昂昂走去看一个女孩正在收拾漏到盘子里的水。他帮着把倒着的水瓶扶起来盖上盖子,说:“瓶子也洒了,这个也满地都是。”然后问:“你可以给我玩一下吗?”女孩专心收拾,没有回应他。
旁观者行为(2018.12.26时距8)
昂昂拼完最后一个插座圆柱体。旁边男孩举起钓竿摆动着说:“看看看,我全部都拿完了。”昂昂说:“那你可以给我玩一下,交换,我们是好朋友嘛!”同桌的女孩一边低头玩自己的玩具一边回应:“对呀,我和小朋友是好朋友。”
4.幼儿(昂昂)社会性游戏行为分析
幼儿(昂昂)社会性游戏行为次数统计表
(1)在两次时间取样观察中,对昂昂共20次游戏行为的分析结果,其中旁观者行为出现2次,占10%;单独游戏出现10次,占50%;平行游戏出现2次,占10%;联合游戏出现5次,占25%;合作游戏出现1次,占5%。
(2)昂昂在科学区大多数时候是单独游戏,这是由于科学区大多数材料适合幼儿独立操作,具有自主性、独自性和创造性的性质。引发昂昂频繁更换操作材料主要是他小肌肉动作技能发展较好,对材料操作熟练,同时,开放的操作环境、周围孩子的语言与材料对于昂昂也会产生干扰。
(3)昂昂在科学区的旁观行为是出于对于这些游戏材料的兴趣,也是他接下来选择游戏材料的动机。同时他主动和同伴表达了想玩的意愿,“给我玩一下”“我们交换”“我们是好朋友”这些交往语言的运用,说明昂昂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能用积极的方式与同伴互动。
(4)在操作区,昂昂和同伴一起玩相同的螺丝组合、管道拼插玩具,相互交流,互相模仿,有目的地拼插类似形状,开展了5次联合游戏,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5)操作区,旁边男孩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特点,如抢小锤子、挑自己想玩的玩具等,但昂昂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面对冲突采用“那你玩够了给我”——协商、“一起玩啰!”——让步、合作等积极的解决方法,表现较好的交往技能和交际能力。
教师后续支持策略
1.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熟悉的材料、共同的生活经验是推动幼儿出现合作游戏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活动区要多提供幼儿熟悉的生活化、多样化的材料,且数量要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一日生活中多开展关于玩具、游戏材料和生活场景的分享、讨论与交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使幼儿在语言和认知层面,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2.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小班幼儿总是喜欢和老师一起玩。教师多以游戏伙伴身份参与角色游戏、建构,发起小组游戏,让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游戏内容或拓展游戏情节,可以有效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提升社会性游戏水平。
3.增进同伴模仿与学习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性游戏水平较高的幼儿带着那些新来的、害羞的、不善表达和交往困难的幼儿一起玩。通过同伴示范,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互相学习,提高游戏水平。
4.提供合作类游戏和材料,鼓励幼儿合作一起玩
在科学区、操作区这些合作行为较少的区域,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适宜幼儿合作的材料,如滑轨赛车等合作实验游戏等,或鼓励幼儿合作探索新的玩法,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既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是同伴学习,经验共享的好时机。
讨论反思
1.明确观察量表设定的理论背景
幼儿社会性游戏时间取样观察的难点在于观察者对操作定义的界定不明确、以及幼儿游戏行为的复杂性,这是观察信息资料无效或不可信的原因之一。在解读操作定义、讨论幼儿的行为类别后,我们仔细查阅了帕顿对“社会性游戏”的具体描述,对于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的区别才有了更明确的概念。所以,教师要想熟练使用此时间取样观察表,还需知其所以然,深入学习关于儿童社会性游戏的理论背景知识,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度和信度。
2.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适宜观察量表
实际应用中,我们感受到时间取样观察法的高效、便捷。但对于幼儿的社会性游戏行为,在缺乏背景信息的情况下,可能会错误诠释,因此加入行为描述栏目,简要记录幼儿游戏行为情境和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们认为观察方法的选择、量表的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对本园、对观察者而言适合的适用的就是最好的。
3.合理设定观察记录的时距
我们在设计时间取样观察量表时,要反复检视观察的目的与观察主题,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和需求设计观察形式。如本案例在设定观察时距时经多次实操验证,最后设定每次观察10分钟,每50秒记录一次,既有利于清晰判断和简要描述幼儿的游戏行为,同时对于我们这些时间取样观察的新手来说,相对操作会更从容和准确。
附:幼儿社会性游戏观察量表背景理论知识参考
帕顿(Parten,1932)是这么描述“独自游戏”的:幼儿各玩各的,他们使用的玩具各不相同。幼儿各自保持一定的距离,说话的声音彼此可以听得到,但彼此都没有想接近他人。他们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帕顿(Parten,1932)是这么描述“平行游戏”的:幼儿自己独立游戏,他选择的游戏活动自然地把他和其他同伴联系在一起。他所玩的玩具和他周围的同伴所玩的玩具基本一样。不过,每个幼儿是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玩玩具不会试图去影响和改变周围幼儿。其实,他是在其他幼儿旁边玩,而不是和他们一起玩。小组中的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来去自由,各人相安无事,互不搭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