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湮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常常使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约束而表现出极端行为。
去个体化的原因
1.匿名性:
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群体成员身份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2.责任分散:
津巴多认为,个体单独活动时,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人和群体其他成员共同活动时,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3.自我意识下降:
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
四、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影响社会促进的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
查荣克认为他人在场会造成个体的生理唤醒状态,从而提高其动机水平,使其优势反应能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则会受到抑制。
2.评价与竞争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观众的评价是形成社会促进的重要原因。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
3.分散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正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产生两种基本趋势即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能增强唤醒水平,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心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不同的生理心理反应模式最终会影响个体的成绩。
总之,可以用各种理论来解释社会促进现象,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不同的理论解释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他们可能同时存在于社会促进的过程中。
(二)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
1.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人的努力会湮没在人群中,评价焦虑减弱使其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
2.群体任务中个体的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对成功完成群体任务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大小;
(2)个体认为群体成功的价值大小。当个体结合成群体工作时,个体不再是决定群体成绩的唯一因素,其他成员的努力水平也会影响最终绩效,而个体努力工作的成果也可能被均分,个体的贡献可能最终被抹杀。在付出和所得由于其他成员加入而变得不确定时,社会惰化便会发生。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程度越高
3.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会惰化产生影响。对群体高绩效提供报酬会降低社会惰化。
如何预防社会惰化
1.单独评价。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被单独评价的。
2.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
3.控制群体规模。在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注意群体规模不要太大。
4.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加群体的凝聚力等都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现象,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每日书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