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乡土中国》的优秀读后感2500字

《乡土中国》的优秀读后感2500字

《乡土中国》的优秀读后感2500字费老先生说“语言像是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西洋社会中,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个独立的群体所相互拥抱着,他们像一根根柴捆在一束里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比较曲折了,战火纷飞,时局巨变,在新中国的60年,经历了一个被取消—恢复—重建和初步发展繁荣的曲折历程,社会学的成长在中国是慢了些,费孝通费老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着手研究中国本土的乡村社会学,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距今已七十多年,但里面的的知识概念,依旧具有当代人去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乡土中国》,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深入分析,并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将其深奥的概念生动地展现出来,为后世寻找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理论和显示道路提供了巨大帮助。

费孝通先生说:“逝者如斯夫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1.文字下乡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节里,开篇说了乡下人在城里人的眼里是愚,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盲,费老先生对于这种说辞并不能服气,他甚至对此反问道“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如人?”

变迁的乡土社会的社会性质_乡土社会的变迁_变迁的乡土社会

仅凭文字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愚,过于片面和绝对,首先乡下人识字能力并不是不如人,而是环境不同,而后费孝通先生举的例子让我觉得可以充分说明乡下人的学习能力的强弱。初到乡村的城里孩子,他们的认字能力的确比乡下孩子强一些,但后来在田野的捉蚱蜢,却让他们有了挫败感,其实无论城里乡下,他们的学习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差的只是环境问题,城里孩子有学堂书籍相伴,而乡下孩子,泥土自然万物教他们文字之外的东西,所以用文字去判断乡下人的愚,是片面了些。

而后费孝通先生写下“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镜呢?”说说文字的用处,它是说话的替代品,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替代品,所能传的情达的意都是不完全的。同时,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facetofacegroup”,在种环境下,人们都彼此了解,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不必互相通姓报名的,只需要用声气辨人,那么,这样看来,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好像不是很大,人与人之间语言就可以完成社交活动。所以,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中不使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了。乡村里是直接接触,除语言外,还有动作表情去辅助社交活动,那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用文字呢?

在每个群体里都会有“特殊语言”,比如学校里,家庭里,母亲与孩子里,在乡村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特殊语言”很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费老先生说“语言像是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乡音或许就是乡村人民中来往的最深切的联系,那些富含他们特殊音调特殊语气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工具,加深每一个人的实际情意,那特殊语言就承载着乡土人的温情脉脉,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文字是多余的,在外远游的游子,文字却没有特别特殊的情,但若听到乡音,心中想必是怀念家乡,怀念儿时的生活。

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已逐步脱离了乡土社会,但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乡下人的文盲并不是因为他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文字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语言足以乡下人传达情意,“文字下乡”必须要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哪怕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并不一定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2.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和西洋社会不同,中国社会是个差序格局的模式,是君君亲亲的社会。西洋社会中,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个独立的群体所相互拥抱着,他们像一根根柴捆在一束里,而在中国无论怎样,万事万物,从古至今,都秉持着差序格局的模式,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费老先生口中的“差序格局”。

(1)亲属关系

一句古话“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俗语话糙理不糙,“私”其实融入中国人的骨血里,这种私早已存在于老祖先的族谱中,就比如说在庞大的家族里,中间是最有话语权最有身份地位的,而后,就像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一般,亲属关系如同波纹,向外慢慢散开,这就是亲属关系,这种关系网非常庞大,所有人都可以是这个网中的中心,就比如说,一个人,他的身份可以是儿子,父亲,丈夫,叔父,舅舅等很多身份,那些亲人们和他的联系由近即远,范围逐渐扩大。再想想《红楼梦》一用差序格局来解读的话,大观园里,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住在那里面,后来什么宝琴、刘姥姥,凡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一都包括下来。可是一势头一变,差序格局下的亲属关系又成了一个小团,恰如苏秦解放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差序格局一直都有这种伸缩能力,正因为能伸缩,古代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关系

无论在什么时代,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然后大家的联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这种也可以说是自我主义,随时随地地有一个“己”为中心,孔子的“克己复礼”“本立而道生”《中庸》里把五伦作为下之达道,《礼记》中“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自我主义存在于很多方面,就比如亚圣“孔子,他的道德系统里是不会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他把这道德氛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不如耶稣一般,博大慈悲,一放不能收。哪怕放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依旧存在,现在的“走后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现在人人办事讲求依靠人情关系处理办事,扩大人脉来帮助自己未来的发展,这些所谓的“朋友”和自己成了所谓的利益关系,可大可小,利益关系成了亲疏距离的标准。明白了社会范围能放能收、能伸能缩,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

中国人骨子里透着一股“土气”,这种土气连接古今,家庭与社会,更连接着中国古老的土地,永不流逝。恰如费孝通老先生所言“逝者如斯夫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与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在时间的流逝中,乡土中国依旧长存。来源:作文

上一篇: 乡土伦理的式微与重构
下一篇: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的传承困境与重构策略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