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政治经济原理的名词解释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制度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1.2、劳动: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是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1.3,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上面的一切,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1.4,劳动信息:也称为劳动手段,在人们用于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所有物资中,主要是生产工具。1.5、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加,是在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商品的过程。1.7,生产力:反映人与自
2、然关系的人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1.8,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也称为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1.9,生产关系制度: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确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1.10,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1.11,经济法: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反映了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1.12,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谁拥有,是占生产资料的同时人们形成的关系,反映了生产工人和生产资料的结合。1.13,经济基础:特定社会形态中主导生产关系的总和。1.14,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与之相
3、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理念。2.1,商品:是为了交换市场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2.2,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2.3,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转移或交易。2.4,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以直接交换为目的而创造的经济形态。2.5,社会分工:独立于社会劳动分工和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2.6,价值使用: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满足人们某些要求的属性。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2.7,价值:商品中没有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2.8,特定劳动: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2.9,抽象劳动:离开一切具体形式,指没有歧视的
4、人类普通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创造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劳动时间。2.11,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商品生产者各自消耗的劳动时间。2.12,社会价值:由社会所需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2.13,个别价值:每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的价值。2.14,劳动熟练程度:意味着劳动经验的丰富和劳动技术水平的提高。2.15,劳动强度:表示单位时间劳动消耗的程度。2.16,简单劳动:无需专门训练和训练的普通劳动者可以做的劳动。2.17,复杂劳动:经过专门训练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业知识
5、的劳动者必须完成的劳动。2.18,劳动生产率:表示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2.19,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提供给社会,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2.20,个人劳动:在以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根据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要求进行,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2.21,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示,即交换价值。2.22,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固定商品。2.23,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示。2.24,价格基准: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2.25,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体不断移动。2.26,商品流通:是抛售货
6、币的商品交换。2.27,货币流通法:是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所需货币金额的规律。2.28,铸币: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式、重量、成色、面值的金属货币。2.29,纸币:是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代表贵金属货币履行流通手段功能。2.30,通货膨胀: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一定时间内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而产生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2.31,价值法:商品根据社会所需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进行交换。2.32,市场: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是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2.34,市场机制:作为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
7、相互制约,发挥各自的功能,功能共同作用的有机联系。2.35,价格机制:通过市场价格波动和供求关系波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发挥作用的机制。2.36,供求机制:商品供求关系、价格、竞争等因素相互制约、联系、发挥作用的机制。2.37,竞争机制: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相互制约、联系起作用的机制。2.38,市场调整:指市场机制的调整,即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社会经济运行,最终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活体中,用于做生产性劳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3.2,劳动过程:劳动者是有目的的活动,即利用劳动材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物质形态,创造满足人们某种要求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8、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活着的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体现的劳动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过程。3.4,价值增殖过程:延伸超过特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是劳动者补偿劳动价值所需的时间。3.5,剩余价值:就业工人创造超过劳动价值,被资本家无报酬占有的价值部分,直接反映了资本家对就业工人的剥削关系。3.6,所需劳动时间:为了再现劳动价值,雇用劳动者的时间。3.7,剩馀劳动时间:雇员为资本家无偿生产剩馀价值的时间。3.8,资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和剥削的生产关系,带来自我增殖的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3.9,不变资本:以生产数据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身价值。3.10,可变资
9、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3.1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显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公式为m=m/v。3.12,绝对剩余价值:在雇用工人所需的劳动时间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绝对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3.13,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必要的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剩余价值。3.14,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带头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3.15,资本主义工资: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3.16,兼职工资:按员工的工作时间支付的工资。3.17,雕塑工资:工
10、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3.18,血汗工资制度:通过科学的运营研究,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加强剥削劳动者的工资制度。3.19,名义工资: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时得到的货币工资。3.20,实际工资:是指工人能用货币工资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3.21,社会再生产:持续重复,持续更新的生产过程。3.22,简单再现:无论生产规模如何,都是再现。3.23,扩大再生产:扩大原始生产规模的再生产。3.24、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生产在原来的规模上重复。3.25,资本主义扩张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新资本,用
11、于购买附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重复生产。3.26,资本积累:将剩馀值转换回资本,或者资本化剩馀值。3.27,资本积累:因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生产数据和劳动力的增加。3.28,资本集中:意思是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相互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3.29,资本技术构成:反映技术水平的一定数量生产数据和劳动力的比例形成的资本构成。3.30,资本价值构成: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形成的资本组成。3.31,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3.32,相对剩余人口:关于剥削资本家剩余价值的需要,劳动供给超过对资本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者。3.33
1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同时,贫困积累在无产阶级的一端。3.34、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直接剥夺生产者,使生产者和货币财富迅速积累在资本家手里的过程。3.3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4.1,产业资本:是产业、农业、建筑业等各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可以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4.2,资本周期:产业资本经过采购、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者本、商品资本三种功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回到原来起点的整个运动过程。4.3,货币资本:以货币存在的资本。产业资本
13、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功能形式之一。其功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创造条件。4.4,生产者本:以生产者和劳动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功能形式之一。其功能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剩余价值。4.5,商品资本: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功能形式之一。其功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4.6,资本周转:产业资本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4.7,资本周转时间:在产业资本的一个周期中经历的时间,等于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之和。4.8,资本周转率:资本在一段时间内经历的周转率。4.9,生产时间:资
14、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4.10,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在内的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期间。4.11,劳动时间:利用劳动费的劳动者角色:工厂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时间。4.12,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4.13,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工厂、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4.14,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4.15,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4.16,固定资本磨损:固定资本的价值根据其磨损程度部分转移到新产品,包括固定资本类型磨损和固定资本
15、无形磨损。4.17,固定资本类型磨损:也称为固定资本物质磨损,意味着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因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损失。4.18、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精神的磨损,也称为固定资本精神的磨损,是指在有效使用期间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价值损失。4.19,固定资本折旧:指根据磨损度,固定资本逐步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应提取并累计到产品销售后折旧基金,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时用于固定资本的物理更新。4.20,折旧费用:也称为折旧费用,是从固定资本折旧中提取的报酬金额。4.21,折旧率:固定资本折旧费用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之比。4.22,年度残值比率:一年内生产的剩馀值总额的同一年度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
16、率。4.23,个别资本:也称为个别资本,资本主义社会分别独立执行资本功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部分。4.24,社会资本:也称为社会资本总额,表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相互连接的个别资本的总和。4.25,社会总产品:在特定期间(通常是一年)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所有物质数据的总和。一个国家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共同创造。4.26,社会生产两大类别:社会总产品的物理形态包括生产数据和消费数据两大类别,社会生产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产数据的生产,第二类是消费者数据的生产。4.27,经济危机:也称为经济衰退。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4.28、固定资本更新
17、:作为工厂、机器、设备等物质存在的生产资本的一部分,因磨损或其他而被新的物质形式代替。4.29,资本主义再生生产周期: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之间经过的时期。5.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消费的固定资本和变动资本的总和。5.2,利润:剩余价值的变体。残值不是变动资本的产物,而是所有预付资本的产物,出现时采用收益形式。5.3,利润率:剩馀值与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它是剩馀值比率的转换形式。由公式表示:P=m/(c v)。5.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比。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合计/社会预付资本合计。5.5,平均收益:计划提前支付资本根据平均收益率获得的收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