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观是深层的社会心态,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社会价值观的纷繁和复杂使我们难以穷尽,也难以描画其全貌。限于研究条件,我们的研究结论并非全部来自全国性的大样本数据,许多结论是对某些省份中某些地区样本的测量和调查,这些研究可能无法反映全国人的社会心态,但我们希望以此来发现基本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
社会转型中物质主义价值观渐显
根据对黑龙江省和深圳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值为3.53分,略高于中值3.50分;且被调查对象物质主义价值观上得分分布围绕着均值呈对称分布,中间分布略高于正态分布。调查结果还显示,黑龙江省被调查对象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得分为3.47分,低于深圳市被调查对象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得分的3.61分,且这两个群体物质主义价值观平均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黑龙江省被调查对象分属于哈尔滨市和某垦区,对这两个群体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比较发现并无显著差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特区的深圳是国内比较典型的现代城市,哈尔滨市作为传统城市,垦区作为典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这一对比结果似乎说明随着现代化的转型,物质主义价值观趋向于增强。
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中不断弱化
调查结果发现,深圳、哈尔滨和黑龙江垦区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上的得分分别为4.64分、4.98分和5.06分(7点量表计分,4分为中间值,分数越高表明调查对象越重视集体主义),也就是说,深圳、哈尔滨和黑龙江垦区三地居民的集体主义取向依次显著增强。年龄越大的调查对象越看重集体主义。从现代化程度地区的差异和现代化程度反映在年龄上的群体差异看,似乎显示,现代化的转型程度使得集体主义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尽管从人们所感知到的现实状况看,人们大都认为中国社会更流行和鼓励集体主义,但个人所持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在发生改变。按照这样的趋势,未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将会不断趋弱。
友善关爱价值观与现实感受存在较大落差
人文取向是社会鼓励人们对待他人公平、友好、宽容、亲切的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与人文取向显著正相关,年龄越大的调查对象,越持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在社会现实感知方面,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对于仁爱友善的感受并无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和人文取向显著负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被调查对象,越少感知到社会重视仁爱友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人文取向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认为自己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对象,更多地感受到人们普遍关怀和体谅他人。在人文取向价值观上,垦区居民显著高于哈尔滨和深圳居民,哈尔滨和深圳居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似乎在说明,现代都市中人与人间越来越隔膜,尽管人们需要仁爱友善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实社会中这种关系越来越弱。
人们普遍认同成功应该早作规划
未来取向是社会成员参与未来行为的程度,包括为未来做计划和投入,以及延迟个人满足,分数越高,代表调查对象认为未来取向越重要,要计划未来,提早准备,而不是接受现状、顺其自然。年龄与未来取向显著负相关,即年龄越大的调查对象,对计划未来的重视程度越低。受教育程度与未来取向显著正相关,即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认同成功应该早做准备,社会应当鼓励人们为未来做计划。但在社会现实感受上,年龄与未来取向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大,越觉得当今社会并不注重计划未来、早做准备。受教育程度和未来取向显著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调查对象,越是容易感知到当今社会成功需要提早计划。
对于个人受到的公平正义对待评价低于整体
心理学的正义动机理论认为,人类从根本上有一种相信“世界稳定有序、人们各得其所”的动机。也就是说人们都知道世界原本存在许多不公平和非正义,但是人们却抱有公平正义的信念。世道正义观可以分为指向他人或整体的一般世道正义观和指向自我或个人遭遇的个人世道正义观两个维度。前者是一种相信他人遭遇或整个世道当然合理的观念,后者是一种相信自己受到合理对待的观念。吴胜涛等人对中国17个城市2000余名成年人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持有较高的一般世道正义观和较低的个人世道正义观,即他们相信他人的遭遇或整个世道是合理、应该的,但却认为自己的遭遇不合理、不应该。
这一结果与我们在黑龙江的调查结果相似,对黑龙江被调查者一般世道正义观测量的均值为3.96分,个人世道正义观均值为3.58分。再对比哈尔滨和垦区样本发现,无论是一般世道正义观还是个人世道正义观,垦区被调查者得分均值均高于哈尔滨市区被调查者,且两地这种差异均显著。本测量采用的是6点量表,一般世道正义和个人世道正义得分都接近“有点赞成”水平。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采用公平感量表测量了黑龙江被调查者的公平感受,结果发现,“分配公平”得分为5点量表的3.35分,“程序公平”得分为2.93分,“互动公平”得分为3.22分,“程序公平”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余两项为中等偏上水平。从这两个数据的对比来看,人们感受到的公平程度并不高,人们所持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观念较高,而对于个人受到的公平正义对待评价低于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市场化促进了人们对契约观念的认同
随着中国社会城镇化的推进,熟人社会成为陌生人社会,与之相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发生改变,从熟人之间以经验和关系联结的社会向信任和契约维系的社会转变。法律、制度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系统性保障,而这种运行系统建立和培育的关键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推动和适应。从价值观的层面就是每个人对于契约的尊重和遵从,这要依靠社会契约观念的逐步培育和形成。
社会契约的测量采用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的自变问卷,共20个题目,主要考察经济、商业和公共事务中人们对于规则和地位的态度。记分采用5点量表,得分越大表示契约观念越强。结果显示,黑龙江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的平均得分为3.81,深圳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的平均得分为3.88,统计分析发现两地在契约观念上的差异极其显著。进一步分析黑龙江被调查者中哈尔滨市和垦区的样本发现,哈尔滨市样本的平均得分为3.81,垦区样本的平均得分为3.82,非常接近,且经过统计检验两样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这一结果看,被调查对象契约观念的得分处于“比较赞成”水平,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深圳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得分更高,说明在市场化进程中人们对于契约观念的认同程度在逐渐提高。
和谐是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CSS2013大型调查中,要求每人从19种社会和谐价值中选择5种,和谐排在第5位,在被调查的7065人中,有2910人选择认为和谐是一个好的社会特征,占41.19%,可见民众对和谐价值的重视。
追求和谐是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愿望和基本价值。对一般民众来说,追求个体和家庭的和谐是最终目的,而对社会和政府来说,追求社会和谐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孝鹏等把和谐分为四个维度:自我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民众的心理和谐状况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民众对家庭和谐的感受最高,家庭和睦的传统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际和谐与自我和谐分数相当,处于基本和谐状态;民众对社会和谐得分最低,在5点量表中为2.94分,介于不确定和比较不和谐之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俊秀)
链接
调查地点
本研究选择了三个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一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一是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哈尔滨,一是位于现代化国有农场经济区域的黑龙江某垦区。
调查方式
在三地社区进行一对一当面填答。
样本情况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917份。深圳922份,调查对象年龄18-69岁;哈尔滨494份,年龄17-70岁;垦区501份,年龄18-70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