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经济学原理及启示

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经济学原理及启示

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经济学原理及启示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经济学原理及启示.doc,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经济学原理及启示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福利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出发点

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经济学原理及启示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福利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出发点,以最终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从政府失灵、契约失灵、家庭失灵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健康发展的社区福利养老服务模式。 [关键词]社会福利 多元化 失灵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一) 社会福利多元化 社会福利是指通过社会力量应对个人和家庭难以解决的生活困难的一种社会政策。对于困难的应对有自发的、集体的民间活动,更有国家及地方政府兴办的公共福利事业。起初,寻求解决的生活困难是贫困问题,但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金钱不能解决的生活困难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老人的护理及生活照料等困难不断增加,同时,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支援功能逐渐弱化,家庭内部无法解决各种需求越来越突出,即社会福利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福利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济贫到现在的多方面的服务提供,其演变的规律始终围绕着福利需求的变化,以需求为出发点,以最终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选择适合需求的服务,进而思考其提供主体,即福利需求与福利供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基于需求划分福利提供主体的责任分担,并追求政府和民间部门的共同作用和协同合作,应该是研究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出发点。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社会福利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思考政府和民间的共同作用。 (二) 概念界定 本文中界定的概念范围如图1所示,政府主要是指国家及地方政府。民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福利团体,公益团体以及志愿组织等民间非营利组织;二是商业福利,保健医疗服务的相关企业等营利组织;三是家族、亲友、近邻的非组织的福利活动及地域共同体自发组织的福利活动。 二、经济学原理分析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共产品,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存在着垄断和不完全竞争;信息的不充分;经济的外部性;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政府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提供市场价格机制无法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但是政府的干预也并不是万能的,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的可能性。

这里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无法获取人们对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要的充分信息,以及政府一元供给方式的非效率性。理论上来说,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的性质,所以其社会需求曲线等于社会全体成员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可是,与私人产品不同,公共产品一旦由政府提供,由于它追加成本负担为零以及利用的非排除性,人们不会真实的表明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产量的偏好,因此就出现了“搭便车”的行为,导致了公共产品不能达到最适供给(Samuelson)。另一方面,根据公共经济学的投票理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量通常是反映了中间投票者的偏好,而具有更高需求的消费者其偏好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由政府以外的部门来提供。 (二)契约失灵理论 “契约失灵理论”是指,由于消费者对于生产者的产品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因此在买卖契约中出于劣势地位,而生产者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可能会产生对消费者不利的经济行为。在社会福利领域,具体的说,由于福利服务的特殊性,消费者如果不花费时间和成本可能不能真正了解服务质量的好坏,在这种契约失灵的前提下,营利企业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可能会产生对于消费者不利的行为,比如说提供质量较差的服务等。

与此相对,非营利组织由于其利润非分配原则和志愿性原则,产生这种不利行为的诱因就很小。因此Hansmann认为,在社会福利的提供上,民间非营利组织比营利企业更有优势。与此类似Easley and O'hara认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验证了非营利组织比营利组织可能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非营利组织相对于营利组织,为了得到代理人(福利资金的捐助者)的支援,能够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并将利润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而对于营利企业来说,由于二者之间目标利益的不一致性,委托人(福利资金的捐助者)又不能确知代理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因此营利企业无法保证更高的福利产出。 但是,非营利组织相对于营利企业也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优势的,营利企业相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效率性上,同政府机构一样,非营利组织通常由于机构自身缺乏效率动机,常伴随着非效率问题。同时营利企业对于需求与供给的反映速度,通常也快于非营利组织,生产上具有弹力性,能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三)家庭失灵理论 最后是民间非组织的家庭、亲友以及邻里之间的相互援助,这当中最主要的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福利供给。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在不断的向小型化方向发展,随着家庭成员的减少,其福利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同时,除了上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之外,也存在着“家庭失灵”。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原本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照顾,相互扶助,越来越多的由政府及社会其他部门来提供,因此就会产生“挤出效应”,即国家福利对家庭福利的挤出效应。Peter Flora指出,如果政府提供的福利是免费的,或者与实际负担相比是低价格的话,由于这种挤出效应,家庭内部的福利供给就会减少,不能达到最大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家庭失灵的经济学分析,在社会福利需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单一化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都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民间组织、家庭在社会福利的提供上各有其特点,但又都具有明显的不足,因此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有效地完成社会福利供给这一社会责任。社会福利的提供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由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家庭等非正式部门构成。社会福利应该由各个主体相互协作共同负担、取长补短,将政府的公平性、普遍性,民间市场的效率性,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以及家庭和邻里之间的互助性相互结合,实现最有效率和效果的的责任分担。

三、对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启示 在社会福利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政府和民间如何共同协作,如何划分责任空间和作用空间,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中国的社会福利多元化道路正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2000年,民政部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并指出要坚持以居家供养方式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道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社区的养老功能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发达省份和地区,如上海、北京、青岛以及大连等地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比如说“居家养老”,“劳动储蓄”以及“送温暖、送健康”等形式。 本文认为健康发展的社区养老服务是多元化福利的载体,以社区为依托,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目标,这一发展方向即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社区又可以作为政府和民间作用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在社区建设中政府承担政策指导、经费资助、服务监管方面的责任。社会、企业、个人应在经费筹募、互助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补充作用。

比如说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上,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家庭承担主要责任,同时社区内的居民通过结成志愿团体发挥发挥互助作用,社会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实施与咨询方面发挥作用,最后,企业则应在服务拓展及慈善捐助方面发挥补充作用。广泛调动社会资源,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功成,《社会保障概论》,2005年。 [2]窦玉沛主编,《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金谷信子,《福利的政府、民间伙伴关系》,日本评论社,2007年版。 [4]田北海,,《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5]Samuelson, Paul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 Vol.36, No.4. [6]Hansmann, Henry.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y Journal, vol.89,No.5. 作者简介:李凤月,女,汉族。现就读于日本国立广岛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前期。

上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贾晓亮:建议建立国家统一网络身份认证平台
下一篇: 贾晓亮代表:建议建立国家统一网络身份认证平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