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青少年极端事件增多凸显心理教育缺失,如何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青少年极端事件增多凸显心理教育缺失,如何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青少年极端事件增多凸显心理教育缺失,如何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面对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昀肖 实习生 张弛 北京报道 近年来,青少年恶性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2024年3月“邯郸3名初中生杀人埋尸案”更是震惊全国,这起事件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引发国民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度反思。

近日,大儒心理创始人、和睦家医院执业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严刑峻法虽然可以惩罚犯罪行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而是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辅导,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与此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显,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成为常见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为30%,小学生为10%。徐凯文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不仅表现在情绪层面的困扰,更显现在行为的变化,如厌学、拒学等。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情感困扰,这些问题的根源与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徐凯文表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这一趋势不仅对个体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也对国家未来的创新力构成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提供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以更好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同时,还需要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咨询,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面对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徐凯文认为,这一体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并以政治引领为关键,加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贴近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其面临的心理挑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日益迫切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出现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徐凯文表示,心理问题不仅表现为情绪层面的困扰,还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青少年极端事件的增多,其二是厌学、拒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如果青少年开始厌学、拒学,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仅因疫情等特殊情况所导致,而是更多与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前,在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家庭和学校存在诸多缺失。徐凯文指出,在教育理念上,当前教育过度追求学习成绩,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升学率和分数等方面,这种情况下,学生普遍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家长在追求孩子学业成功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加剧其焦虑和压力。

除教育理念外,学校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问题。徐凯文表示,学校教育不应限于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然而,目前学校教育往往忽视这一点,过度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学生们压力的来源,而非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场所。”

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徐凯文强调,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学习失去动力的孩子增多。这不仅对学生本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损害了国家未来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的措施。“如果功利的教育摧毁了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对学习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则实际上摧毁了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而这却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十分宝贵的内容。”

关于对症治疗,徐凯文指出,每个学校都应配备专职心理老师,能够及时识别和处理心理危机,主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该做法在中国已得到积极响应和有效实施,相比美国,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较低,这归功于中国政府和学校的主动干预和关注。”

在对因治疗方面,徐凯文强调,改变家长和教育者的观念,不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观念的转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学习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两种心理学,如何走好中国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实际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中国独具特色。徐凯文介绍,西方心理学秉承科学方法,注重实验研究,发展成熟。但在创新方面面临一定的局限,实验心理学方法并未带来重大突破,而更多停留在学术领域。而相比之下,中国道路心理学注重社会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满足基层民众心理健康需求方面更具优势。这种心理学路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更加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徐凯文指出,其中政治引领是关键,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中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强调主动干预和将生命放在首位。此外,这一体系也具有系统模式,包括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整合,服务对象广泛,覆盖全民,促进了心理学落地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徐凯文指出,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不仅限于传统的心理咨询,而是将心理学方法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以解决民众的现实问题,缓解心理困扰。这种新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心理健康服务更加贴近民生需求。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也存在一些产业化瓶颈需要克服。徐凯文介绍,当前中国心理行业大发展面临三大障碍和潜在危机,首先,在管理与供给方面,行业、机构管理不足,咨询师管理是难题,优秀心理咨询师产能也面临不足;其次,在市场与产品方面,面临巨大需求的同时,却缺乏优质心理健康产品;此外,在伦理与文化中,一方面是伦理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则会滥用伦理守则,“小资”咨询师文化阻碍行业发展。而针对产业化瓶颈,徐凯文认为,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推动技术以及降低服务成本等是有效途径。

面对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徐凯文建议,首先,应该加强基层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更多具备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能力的村医和社区工作人员;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力度,确保服务覆盖到每一个基层群众;此外,还应该注重社会治理,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在未来社会心理服务发展方面,徐凯文表示,应该更加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将心理服务与社会工作有机结合,为民众提供更多实惠的服务。同时,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帮助。

上一篇: 第七章社会文化
下一篇: 乡村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