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案(7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自觉性。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师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自制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讲授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影视片段等生动、直观、易被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学时)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文化及先进文化的含义及其作用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1)毛泽东文化建设的思想他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强调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江泽民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等等。(4)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他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3、必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主要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务的论述毛泽东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要求青年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指出,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胡锦涛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两种素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4、培育“四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既着眼于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奋斗过程。培育“四有”公民指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5、培育“四有”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鞭策自己,为实现党在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青少年要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才能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学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其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体系的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原因 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1)鲜明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反映和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2)严密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自诞生以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3)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些事态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过时和失败,而是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3、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我们要坚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2、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作用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会失去凝聚力。3、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世代梦想和追求。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6、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是统一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就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7、共同理想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共同理想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我们诶个人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髓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2、民族精神的含义及我国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3、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在历史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4、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5、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拓创新,战胜各种风险考验,靠的就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其它方面得以具体化。2、荣辱观的含义及意义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及本质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全体人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总的看,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着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性及其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重在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评价、奖惩和监督机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学时)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新时期以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1)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3)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4)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二、发展教育和科学1、发展教育和科学的重要作用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2、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入21世纪,科技进步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要面向实际、立足国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努力形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4、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要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