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人类学概论课件 第九章宗教与仪式.pptx

人类学概论课件 第九章宗教与仪式.pptx

人类学概论课件 第九章宗教与仪式.pptx人类学概论主要内容人类学的宗教观仪式与象征宗教与民族宗教是包括从有关人生的终极关怀到宇宙观、自然观,乃至各种民间信仰的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人类学概论主要内容人类学的宗教仪式与象征宗教与民族宗教是包括从有关人生的终极关怀到宇宙观、自然观,乃至各种民间信仰的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教研究坚持宗教同其所在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着重探讨宗教起源、宗教仪式等。人类学概论一、人类学的宗教观1.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是人类普遍、长期存在的一种信仰现象。产生宗教信仰的外在因在于自然、社会等外部力量,而信仰的内因,无疑深藏于人心、人性的深处。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宗教是对高于我们本身的力量的服从,宗教是具有机构化或传统仪式的信仰系统,宗教是提供安身立命之本的信仰体系等说法。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概论总的来看,一般所谓宗教,包括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为内容的原始宗教、巫术,具有教义、教团、教仪,为各国政府承认为合法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道教、神道教等地区性的民族宗教,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兴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人类学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分为三类,分别是归因于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完善、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人类社会生活。

人类学概论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人类的心灵生来具有两种能力,第一,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第二,人堆辽远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进行判断。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指出,宗教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过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并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分别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麦克斯缪勒:1870年发表的《宗教学导论》,被认为是近代宗教学的开人类学概论宗教起源说(根据吕大吉《宗教学纲要》一书)自然神话论——发端于德国学者对印度日耳曼系的语言学和民族学的比较研究,认为宗教的来源及最早的形式是自然神话。实物崇拜说——18世纪,法国的布罗斯在《实物神崇拜》中认为,实物崇拜和自然崇拜是一切民族宗教的原始状态。孔德认为实物崇拜就是崇拜一切自然物体的宗教,在多神教阶段,实物被人格化为神灵。万物有灵论——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万物有祖灵论——1876年,斯宾塞在其《社会学原理》中提出了鬼魂信仰,他认为,人类都有对“鬼魂”的信仰,认为人死后会有另一个“我”存在。人类学概论图腾论——史密斯和弗洛伊德坚持图腾崇拜是宗教的起源,涂尔干则认为图腾崇拜和巫术的混合物才是宗教起源。

前万物有灵论——这一学说认为,有原始人信仰万物有灵之前有某种更为原始的宗教形式。如弗雷泽的“巫术论”、马雷特的“巫力论”等。原始启示说或原始一神论——作为教会势力的声音,这种学说坚持人类原始信仰就是“一神教”,多神信仰和其他宗教形式都是信仰的退化。人类学概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归根结底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一是从宗教的源头考察宗教,有助于我们对自身的两重性,如有限性和无限性、依存性和能动性、现实性和理想性有一个更为鲜明生动的认识,同时对人自身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长时间的把握,有助于人类发现历史,并对历史进行反思,进一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真实面目。原始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血缘家庭社会(没有形成灵魂观念)、母系氏族社会(有了丰富多彩恶灵魂观念)和父系氏族社会(与母系氏族社会相比,灵魂崇拜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学概论恩格斯说过:“古代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这些条件仅仅连在一起。宗教的这种基础一旦遭到破坏,沿袭的社会形式、传统的政治设施和民族独立一旦遭到毁灭,那么从属于此的宗教自然也就会崩溃。

”宗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由于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也会由于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矛盾而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宗教不断适应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宗教在原始社会产生后便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存在形式。人类学概论世界性宗教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总是很难完整地保持其原初的面貌和状态,宗教在走出故乡后在异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些宗教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改革、新教派的产生、神灵体系的调整,无不是宗教顺应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结果。“引导相适应”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共生发展的现实要求。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这个漫长历史进程的一个阶2.宗教的基本特征宗教学中的三种研究方法(1)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2)宗教心理学——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3)宗教社会学——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人类学概论中国宗教五性说——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正确处理和认识宗教的三个观点——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和政策观点。宗教的基本特征神观念(神或神性物的观念)——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观念在宗教体系中构成了核心的、本质的因素。社会性——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社会人类学概论3.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自然宗教的特征:一是将自然力本身视为具有意志的对象而加以崇拜;二是尚未产生掌管这些对象之神灵的观念。自然宗教包含自然产生的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宗教)、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神道教等)。萨满教就起源而言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宗教。人为宗教:则是指那些根据特定教主的启示而成立的宗教,具体的说就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人类学概论原生性宗教:金泽认为,两者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原生性宗教的混一性,即原生性宗教是将科学、艺术、哲学、文学、教育等文化形态全部囊括在自身之中,这是文明时代的创生性宗教所不可能的。创生性宗教:就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都是特定的人按照自己的宗教信念主动创建的。如基督教、佛民间信仰:钟敬文指出,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人类学概论二、仪式与象征1.仪式的基本类型与要素人类学家把仪式看作由一系列可感知符号建构起来的象征体仪式: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发生在宗教崇拜过程中的正式的活动。从广义上来看,任何人类民俗行为和节庆活动都具有一种仪式的维度。仪式包含了一种关于参与者社会和文化世界的象征性信息。仪式也有心理上的功能,仪式也表述了社会秩序。人类学概论过渡仪式维克多特纳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仪式进程进行阐释,认为在规定节点上举行的仪式是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范热内普则认为某些边缘仪式漫长而繁复,可进一步划分。 利奇则指出,祭祀的主要功能是将时间秩序引入社会生活。 由于祭祀活动能够营造出一种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区别的神圣的 时空状态,因此,它能够使人类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流 日本学者宫家准氏指出,仪式的功能可大致分为个人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三种: 个人性——是指净化参加者的品质和情操,满足人类欲望需求,消 除心灵不安,医治心灵。 社会性——体现在整合社会或者个人情绪安定之后实现社会的整合, 个人与集团均衡的维持等功能。 文化性——宗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阻止文化的解体及强 化特定的文化体系等功能。

仪式的功能:通过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构建一系列显著的神圣的形式, 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消解人类的紧张和不安,赋予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 标等。即仪式具有调和人类的内部心理世界和外部现实世界的功能。 人类学概论 2.宗教四要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要素,一类是宗教 的外在要素。宗教的内在要素有两部分: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以及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 的行为或活动以及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宗教的四要素: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 体质。 人类学概论 基础层和核心层:宗教观念 第二层次:宗教的感受或体验(包括敬畏、皈依、重生、彻悟等体 第三层次:宗教的行为(巫术、祭祀、祈祷、礼拜、忏悔等)最外层:宗教体制(是宗教观念教义化、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 教行为仪式化,宗教生活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 人类学概论 宗教体验 宗教体验指信众的一种与宗教内容相关的体验。威廉詹姆斯:认为宗教体验是心理意识对一种精神的东西的实在性所 做的严肃、庄重的反应,而宗教就是个人与他所认为的神圣对象保持关系 所发生的体验和行为。

宗教体验大致包括敬畏的体验、皈依的体验、重生 的体验、合一的体验、彻悟的体验、神魂超拔的体验等。 吕大吉:指出所谓宗教体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力量、 神性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 李亦园对台湾童乩的研究 音乐、舞蹈也是宗教仪式中用来导向迷幻状态的方法之一。人类学概论 3.巫术与象征 (1)巫术 巫术:巫术是一种宗教行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 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 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 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很多学者认为巫术与宗教是完全不同 的概念,巫术是宗教产生之前的原始民族的文化内容,而宗教 则是随着历史发展才出现的更高级的先进文明的表现。 人类学概论 巫术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按照弗雷泽关于构成巫术的原理和法则,把巫术 分为“模仿巫术”(“同类相生”或果比同因,即“相似律”) 和“接触巫术”(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远距 离地互相作用,即“接触律”或“触染律”)。 第二种,马林诺斯基及其追随者从功能主义的观点来分析 巫术,认为巫术在人类生活中有生产、保护和破坏性等三种功 第三种,根据巫术的社会功能的道德价值,把巫术分为以行善为目的的“白巫术”和以害人为目的的“黑巫术”。

人类学概论 中国巫术的历史 根据甲骨文卜辞来看,早在殷代巫术就用作祈雨了。 《说文解字巫部》中把“巫”解释为“巫,祝也。女能事无 李道和在《释“巫”》一文中认为,巫的通神能力来源于乐舞。 文献史料证明,中国的巫术和宗教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 联系,中国古代巫术在古代政权、秘密宗教和民间生活中所扮 演的重要角色是任何历史事实研究所无法抹杀的。 人类学概论 (2)象征 “象征”这一术语,被用于诸如神话、仪式、社会结构等具 有高度整体性和集合性的对象。 私人象征:如弗思所说,是不与他人共享,完全与个人兴趣 和主张有关的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形态,如做梦、幻觉、预 言、神谕及毒品体验等象征表现,往往通过写诗和观赏艺术 等创作活动表现出来。 渡边欣雄关于“一番福木”的例子 人类学概论 三、宗教与民族 1.宗教与民族问题 关于民族问题,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见解:一种是《中国大 百科全书》中的说法,从民族形成、发展到消亡过程中,不 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的矛盾,就是民族问题。即 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民族关系问题。另一种认为,民族问 题是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 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的总和。

人类学概论 宗教信仰和民族问题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宗 教国家,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宗教信仰及其广泛,宗教问题 经常以民族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 部分和民族问题中的敏感因素之一。 民族与宗教 民族共同体始源于拥有共同祖先并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 稳定的人群,它是由氏族演化而来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是 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以文化习俗为标志的群体。 宗教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 常包括信仰和仪式的遵从。 人类学概论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上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一篇: “女权”盛世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历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