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亚劳动价值 具赫光

亚劳动价值 具赫光

亚劳动价值 具赫光经济篇:能量交换规则漏洞巨大经济危机带来的问号:人类在不停的生产,剩余价值在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在不断增长,不是人们过度消耗坐吃山空,怎么会产生经济危机呢?

社会公平_公平社会英语_公平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经济篇:能量交换规则漏洞巨大

经济危机带来的问号:人类在不停的生产,剩余价值在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在不断增长,不是人们过度消耗坐吃山空,怎么会产生经济危机呢?除去大规模探索性投资失败外,为什么人们创造的劳动价值,会在没有消费情况下突然之间消失太半——这是怎么回事?用不着严格的学术分析逻辑论证,肯定是人为管理方面出了问题,我们的游戏规则有漏洞。

亚劳动价值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指出一个事实:货币除了代表劳动价值还代表另一种未经正常劳动所获取的价值——亚劳动价值。这是继剩余价值发现之后又一更深层次的发现,是经济理论的一个盲区,也是现代金融的重要根基。亚劳动价值的存在,动摇了现存能量交换体系的合理性。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用来进行能量交换的。

交换原则是等价交换,看起来很公平。

其实表面的公平掩盖着严重的不公平。这主要因为货币底层功能设计上存在着巨大漏洞——它既代表劳动价值,也代表亚劳动价值。

亚劳动价值是一种不靠体力或脑力直接劳动(诚实、正当的正常劳动)获取的货币,包括利息、租金、剩余价值、商业利润;金融手段、名望、权利、社会位置及商业炒作流量带来的收入等。

亚劳动价值主要来自于他人的劳动价值,对于没有通过正常劳动获取的人来说,就是亚劳动价值。他们采用了“亚劳动”——非正常劳动方式,背离了“货币=劳动价值”的实质。所以,亚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有着质的区别。

获取亚劳动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资本、金融或其他非正常劳动的方式,把别人手中的劳动价值转化成自己手中的价值。金融手段甚至可以制造出不存在的亚劳动价值,大量印钞、发债、调节利率、发行一些所谓金融产品,这使得货币和劳动价值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虚化。

由于没有用一种新的币种来表示亚劳动价值,仍用原来的货币来表示,导致现实中货币代表价值具有二重性:当货币靠正常劳动获得时,它代表劳动价值。当货币是通过亚劳动方式获得时,它代表的是亚劳动价值。

这是货币底层功能设计上的一个巨大漏洞,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利息是个吸血鬼

利息被形容为吸血鬼,因为它不是通过正常劳动产生的劳动价值,是通过货币自我增殖获取的收益。

货币代表的是人类付出的劳动价值,没有劳动不能产生劳动价值,就不应得到货币。劳动价值是货币的实质。

货币在使用中有借贷、存储现象。人们又赋予货币产生利息的功能,这使得货币能够自我增殖。货币存储方或借出方没有进行正常劳动,其货币数量却凭空增加了!这部分增加的货币虽然来自于付出利息的人,也是一种劳动价值的流动,对于利息得到方来说却属于亚劳动价值,因为它不是靠正常劳动获取的。

别看获利的人手中的利息也是货币,它和劳动者手中的货币有质的不同,是亚劳动价值。

由于亚劳动价值没有用新的币种来表达,还是用原来的货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两种不同性质的价值混淆在一起让人们无法分辨,造成了亚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功能相同,鱼目混珠的使用。

剩余价值等也姓亚

人们把大量的货币集中起来形成资本,用资本投资方式赚取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利润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亚劳动价值。

马克思揭示了这种情况,指出资本家获取的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也是亚劳动价值,它不是投资人正常劳动获得的,是借助资本的力量,使货币自我增殖产生的利润货币。

剩余价值情况要比利息复杂,剩余价值能否产生取决于去除劳动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还要结合市场价格等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剩余价值包含着具体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包含投资者部分劳动价值——投资者也需要把握市场因素做一些具体劳动,再加上市场因素。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三者之外的资本,没有资本谈不到投资,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质言之,投资人和具体劳动者一样,投入的也是脑力和体力,这部分应算为他的劳动价值。除此之外投资者依靠的都是资本力量,产生的都是亚劳动价值。

所以,剩余价值同样具有双重性质:对具体劳动者来说它属于劳动价值。对投资者来说,它属于亚劳动价值。

毫不奇怪,生产劳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这样社会财富才能增长。如果投入和产出刚刚相等,人们还有什么投资积极性呢?

收回投资成本以外产生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对投资者来说是亚劳动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一定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国家投资的企业,投资产生的剩余价值属于全民所有,它就不是亚劳动价值而是劳动价值。这是大家创造的价值,归属于大家。

社会主义民营企业情况相对复杂一些,有些民营企业从投资股权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化、经营目的社会化、利润归属的社会化和财产传承的社会化来看,已经属于公有化性质,和纯私人投资的私营企业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归属于投资者个人有所不同。所以民营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既有劳动价值,也有亚劳动价值,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此外,商业利润是商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获得的收益,通过购买低价商品再以高价出售获得差价,不是正常劳动产生的,也属于亚劳动价值。

金融手段制造亚劳动价值。比如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这些交易方式的本质是通过买卖金融资产来获取收益,不需要正常劳动。

名望、权利、社会位置等带来的收入、商业炒作流量带来的收入等也和正常劳动无关,也属于亚劳动价值。

市场产生的亚劳动价值、负劳动价值

市场是能量交换实现价值的平台,它通过价格使价值得到确认。在多数情况下,市场交易维持着表面的公平,不然市场就存在不下去。

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关系有三种情况:理想的价格=价值,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情况是价格高于价值或价格低于价值。

同样的两瓶水,一瓶卖给普通人是正常价格,一瓶卖给渴极的人,卖出了高价。价格高出正常价值这部分是亚劳动价值,它不是劳动产生的,是市场因素产生的。

都是卖土豆,天色已晚剩下的土豆没卖掉,只能低于市场价格降价出售,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成本没有到相应的回报,这也是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低于价值这部分就是负劳动价值。

投资的风险在于有可能产生负劳动价值。

同样付出劳动,由于种种原因,得到的结果是劳动成果被否定或者低于市场价格,劳动者没有得到应得劳动价值,这部分没得到回报的劳动价值就是负劳动价值。

负劳动价值还可能发生在其他情况下,如币值波动、市场动态变化、金融风波等。这种情况主要特征是,持有劳动价值的替代品——货币,在没有消费情况下却失去了相当一部分价值,这凭白失去的那部分价值就是负劳动价值。

以上情况都使劳动价值所有者遭受经济损失。

负劳动价值也没有相应的表示币种,只是以货币缺损或贬值方式表达,即赔钱了,这部分价值对劳动者或投资者来说是消失了。

负劳动价值的存在也是造成不公的因素之一。人们会觉得劳动投入了,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感到不公。

市场存在亚劳动价值和负劳动价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无论是货物的价值还是货币之间兑换,都由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然调节。

市场的运作受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市场操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的运作方式有其固有的缺陷,要避免亚劳动价值和负劳动价值的存在相当困难。除非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所有货品全部由高度科技操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供需关系,且生产力高度发达可控性极强,才有可能将亚劳动价值和负劳动价值的存在压缩到最小程度。

目前全人类没有统一的经济管理部门,各国也没有达到完全能操控市场的程度,亚劳动价值和负劳动价值的存在仍然难以控制。

两种不同质的劳动价值混用造成社会不公

货币底层功能设计上的漏洞使亚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表达混乱、通用,人们无法区别,没有意识到两种不同质的劳动价值存在。

你是工人、农民、军人、程序员、管理者、医生、教师、文字工作者、职员等,通过体力或脑力直接创造价值,你手中拿着的货币代表的是你通过汗水和努力换来的劳动价值。和那些靠金融、资本、地位、名望、流量等方式赚钱的富豪不同,他们手中的货币代表的是亚劳动价值。表面一样的货币背后的付出有本质的不同,怎么可能等值?明明就是持有劳动价值货币的人吃了大亏。人家不劳动就能得到,你辛苦猛干才能得到,一样么?太不对等了。但是人家的钱和你的钱在市场上可以同样使用。人家用不劳动取得的钱交换你劳动得到的钱,规则对投机取巧和诚实劳动太不公平。

明白这个道理,诚实劳动的人手持那点可怜数量的货币面对上述那些富豪手持巨额货币时用不着感到卑微,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手中的钱比你手中的钱更有价值!你手中的钱只不过是亚劳动价值!那些靠投机成功的富豪们也必须明白,自己不过是钻了能量交换规则的漏洞,没什么值得趾高气扬。

显然,亚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混同使用,是对劳动价值的否定。

人们虽然未能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价值,但大家都明白,用货币去自我增殖其中有投机因素,都知道用钱赚钱容易,用劳动挣钱难。如果能用钱赚钱,谁愿意用具体劳动挣钱?

由于缺少区分两种不同价值的手段,表面上公平的价值交易,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用亚劳动价值去交换劳动价值,是对诚实劳动者的嘲弄。不仅对诚实劳动的人积极性进行打击,还嘲弄他们的智力和尊严。

由此用资本产生亚劳动价值成为社会的追捧。人类能量交换系统设置的这个巨大漏洞成为社会不安定、利益纷争的一个重要源头。

亚劳动价值的存在加上财富家传继承,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货币底层设计漏洞的负向作用逐渐放大。资本越滚越大,贫富差距越来越远,掌控资本的人逐渐形成了食利的资本集团、资产阶级乃至食利国。它碾压普通人的诚实劳动,普通人的劳动价值在资本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根本无法与资本抗衡,即便奋斗多少代也不行。钱生钱这种游戏导致资本随着时间推移产生越来越多的亚劳动价值,使得普通人手中的劳动价值相对变小,贫富差距不可逆转的越来越大。富人可以通过投资、理财等手段获取更多的亚劳动价值,穷人只能通过辛勤劳动来获取微薄的劳动价值,这种不公平让人们感到愤怒和无奈。

亚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混用的现实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引导。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亚劳动价值,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违法犯罪,不仅破坏了社会的法制和秩序,也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社会风气越来越坏,人们都在想尽办法获得亚劳动价值,妄图囤积货币过上所谓“财务自由”钱生钱的日子,这样就不用劳动了。

亚劳动价值的两面性

亚劳动价值不同于劳动价值,但也是价值。它和劳动价值的混用,让人们看到了投机的可能性,激励人们积累财富、集中财富形成资本。

能获取亚劳动价值的人通常是勤奋并具备一定智慧和魄力的人,他们敏感的意识到能量交换体系有漏洞可以利用,不惜一切手段去钻这个漏洞。机会对大家是平等的,社会规则允许这样做。这样做最难的是获取第一桶金做资本。

所以资本是为利而生,本性就是逐利——获取亚劳动价值。

在资本主导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只关注“钱”而忽视“人”。当“人”与“钱”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钱”,而不顾及“人”的利益。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选择把牛奶倒掉,而不管那些忍饥挨饿的人。这是规则造成的残酷现实。

资本这种东西已经完全背离了货币反映劳动价值的基本设置,演变成了一种新的能量形式,即有生命力、可以生长或死亡的劳动价值。

社会的不公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本的存在、运作有极大关系。在资本面前,个人所获取的劳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

资本是集中的大能量,可以成就大型项目。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可以摧毁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扩大需求、实现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也培养出了高度文明的人。

现代经济中,资本更是力图获取亚劳动价值并将其再转化为资本,使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它的正面作用。

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它天然的带有负向作用。人们不择手段的利用资本,无序的自由竞争产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甚或有的集团利用资本特性,使亚劳动价值的负向作用无穷的放大,不公更加扩大化。

资本的极致是金融。从代表财富的古代货币到现代信用货币,商品财富和货币已经脱钩,货币只是政府信用背书的一张纸条,货币持有者并不能真正拥有对应的商品财富。币值会随着印钞量和市场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经济虚高。

如果你在2000年在北京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均价为5062元/平方米。到2020年,房价上涨到37665元/平方米,表面看你的房子升值了7.44倍。但实际上,如果这是一项投资,现在出售,你的资产增长是7.44倍的亚劳动价值,而非实质财富的增长。整个社会的财富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2000年全球财富为156万亿美元,到2020年增长到514万亿美元。除了日常消耗外,真正生产出的财富有多少是实物财富增长,有多少是亚劳动价值增长,仍是一个谜。

现代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说白了就是让货币所代表的商品财富被金融体系控制,用印钞、升降利息、缩表等手段凭空制造出亚劳动价值去控制整个世界财富,或者包装出一些所谓的“金融产品”,凭空出售换取大量的亚劳动价值。甚或通过金融市场制造出一个个赌博空间让人们去投机获取亚劳动价值。

通过金融手段人为制造经济危机,甚至可以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秩序一夜之间全部打乱,多年积累的经济成果化为乌有。日本经济曾经的低迷、亚洲金融风暴、俄罗斯经济雪崩等都是资本集团运作的经济悲剧。他们利用市场特点和金融手段,表面合理合法的公然肆意掠夺他人的劳动价值,使诚实劳动人们所创造的价值在自己没有消费情况下产生了负劳动价值,他们的劳动价值凭空消失了,手中的货币变得形同废纸,一生积蓄的财产瞬间归零。而一些资本集团却在弹冠相庆,从中获得了巨额亚劳动价值。这公平吗?相信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金融手段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创造出劳动价值,只不过是在利用能量交换系统的弊病,通过金融的游戏获取亚劳动价值而已。

更为可怕的是,金融手段不仅榨取普劳大众现有的劳动价值,使他们仅仅能够勉强挣扎着活下来,更是把普通人未来的劳动价值通过借贷手段也预先牢牢锁定,使他们未来将过着奴隶一样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现代能量交换系统的积弊,实在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刻。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质点——亚劳动价值量变到质变的质点。它已经挑战了人类正常经济秩序的极限,从推动人类发展转变成引爆社会重大危机的引信。如果不加以限制,亚劳动价值的负面作用将会加剧世界的不公平,造成经济秩序混乱,让世界经济成为少数资本集团和个人的玩物。这种负面作用是极其严重的。它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甚至可以左右政权,引发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利益争夺和战争,把人类推向灭亡的深渊。

以往社会应对亚劳动价值的措施

人们早已朦胧的感觉到用劳动换取货币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只是没有仔细区分出到底不公在什么地方。

对此,以往也采取过一些相应的措施。

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以投机取巧获利的商业行业进行控制,这可以说是看到了一些亚劳动价值的负面作用。

由于亚劳动价值的存在,财富快速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这些财富又用来购买土地获取租金,每隔三五百年财富就会集中到可怕的程度,富人们想尽千方百计逃税避税,政府得到的税收越来越少难以支撑,只好拼命加税,直到一遇灾祸人民不堪忍受起来造反政权更替重新平均土地,重头再来。历史就这样不断的重复上演着这种剧情。

资本主义国家则主要是通过向不同收入群体和企业征收不同税率的税收来调节这种不公,收入越高的人征收的税率也越高。大家都明白,光凭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人们投入的劳动量差别怎么也不致于会使财富相差那么多,这里面肯定存在不公。

把个人劳动获取的价值和资本投资获取的亚劳动价值都采取税收的形式管理,说明在税收设置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价值。

由于税率不同,劳动者和资本家对税收的合理性都存有不满情绪,双方心理都不平衡。劳动者认为资本家纳税太少,来钱太容易。资本家则认为纳税太多,同样是纳税,凭什么要比劳动者多那么多?偷税、避税、逃税情况普遍,所蕴酿的社会矛盾和动荡也就在所难免。

这种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能起到一定调节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变得越来越差。

1932年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管束资本保护劳工的一整套法律。时至今日,这些法律已被资本左右或废掉,公众无法约束掌握资本的人,股权、良心、信用和道德在他们面前不值一提,股权通过股票市场已分散成虚假的赌场。买股票已经变成赌票。一些股票市场上,股票一炒上去老板就套现跑路,把没有灵魂的躯壳留给股民已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甚至借壳上市,只把投资者的钱骗到手人就不见了。

有投资者把一种治疗癌症药的专利买到手,直接把药品价格提高10倍出售,在没有进行具体劳动情况下,一下子就想得到10倍的亚劳动价值,我们的交易规则竟允许这样的荒谬情况存在。

小说《百万英镑》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依据世界上的货币交换规则,资本本身不直接发生交换、仅仅利用其巨大的能量就可以把一个穷人短时间内变成一个富人。这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情况,那时的能量交换体系漏洞已荒谬如斯。

现时比那时的荒谬又不知发展了多少倍,类似的“资本运作”、“金融手段”每天都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断上演着各种活剧,还冠以种种美名。

未来必须严加控制亚劳动价值负向作用,只让亚劳动价值发挥激励社会前进的正向作用,让全社会共享它带来的利益,实现亚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共存共赢。

是时候改变亚劳动价值的存在方式了

货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自然演化产生的,适应市场交换需要底层功能设计存在漏洞也很正常,由此产生的能量交换规则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漏洞导致的负向作用只是一种历史现象。

有效控制亚劳动价值负向作用目前还有很大难度。这关系到现代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与其他社会改革措施共同实施。

有些亚劳动价值如利息,很容易计算,它是明确的。但有些亚劳动价值如剩余价值和商业利润则不然。在科技不发达的社会,很难将劳动价值和亚劳动价值有效地区分开来。即使在现代社会,将这两种价值区分开来也有一定难度。

剩余价值和利润是在运作环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在市场交易之前,很难知道到底有多少利润或剩余价值。这些数据掌握在具体操作者手中,他们不可能轻易将这些商业机密公之于众。投资者付出了多少具体劳动,以及他们的劳动价值和所得到的亚劳动价值如何精确区分,都是一个难题。

还有名望、权利、社会位置等带来的亚劳动价值,商业炒作流量带来的亚劳动价值,金融手段等带来的亚劳动价值,想精确掌控都有一定难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币和人工智能应用将得到实施,这为社会精确掌握亚劳动价值数据提供了可能。

未来社会将把劳动价值和亚劳动价值区别对待,亚劳动价值只能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供全民共享。

作为投资者、亚劳动价值创造者的功绩在未来社会将得到合法的承认,社会会将亚劳动价值视为对社会的贡献,计入亚劳动价值创造者的贡献值以提高个人的级别。亚劳动价值创造者从此再也不必担心有谋取剩余价值、剥削劳动者的罪恶感,可以扬眉吐气光明正大的享受它带来的荣誉和相应待遇,社会也不会再有仇富心理,风气也将会随之改变。

亚劳动价值引起的不公将减少到最小程度,产生负向作用将成为历史。

上一篇: 一个人的社会存在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决定他的社会意识的
下一篇: 探访现在依然存在的“母系社会”,重视教育,姥姥是一家之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