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先生的乡土中国虽成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但对如今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依然颇具启发,尤其是对社会快速变迁中的现象与问题。几点思考与联想如下:
1. 社会快速变化,所遇问题层出不穷,且随着传播方式与速度的升级换代,大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各类问题摆上台面,全社会站队辩论。虽说当今全球各国呈现的内部割裂有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但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以不同答案应对各分支问题而造成的斗争也应当考虑在其中,这是时势权力的争夺。
2. 在中国社会,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的、文化的重大变迁大大削弱长老权力的威严,然而文化的变迁总是滞后的,或者说一旦过了一个年龄阈值,就难以适应或者接受新的文化。从这方面来看,父母生于父父子子的年代,又经历颠覆一切的年代,因此总能常常感到尊老与从变之间的矛盾。
3. “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自然选择下的文化传统,自小便学而时习之,于是很多自以为是的欲望实质上是文化事实。然而在人的行为中,无意识行为或者潜意识行为占比更大,我们对于自己的欲望并没有或者无法一一分辨,大多时候自然遵从。但随着社会变迁,很多过时的欲望没能从文化中及时剥离,变成了桎梏。扩展出去,以利益驱动的商家运用此原理将欲望的打造融入文化中渗透,比如烟草、比如奢侈品。
4.再看家庭的功能。在我从前的认知下,中国社会基本社群已从小家族回归到家庭。再反思,不尽然。根据费先生的观点,纯粹的家庭应当以生育为主要目的而组成。然而,在中国双职工家庭为主要形态的环境下,生育过后的养育工作双人家庭难以承担,需要引入祖辈,因此对于有孩家庭,社会基本社群实质为Expanded Family,在结构上从2代扩充到3代。但在社会文化认知上,家庭的结合缘由以感情为出发点,文化上尚未妥善处理祖辈的新关系,故而常闻各类育儿矛盾。
全书架构整理与记录
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的。
1. 农业社会,世代定居为常态,人在空间上不流动且人与人在空间上相对孤立有隔膜(单位是村落)。由此,基层社会是熟人社会,同时代人与人之间意义传递通达,代际之间语言传递可满足生存需求,因此从根本上没有对文字的需求。
2. 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小家族,是差序格局(有私的毛病)。小家族为基础社群,生育社群承担了许多非生育功能,故而合作关系是纵向的,而感情的发展是横向的(同性、同龄),是基于了解而非激情,男女有别,社会结构安稳。
3. 社会整体生产率发展速度慢,社会变迁速度慢的前提下:经验历经反复验证,强化为文化、传统。故而尊老、好古,欲望是文化事实。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形成教化权力、长老统治,故而无讼。
4. 基于血缘的结构+社会变迁慢=地缘不过是血缘的地理投影。故而外来人难以被接纳,于是正好补充了熟人社会解决不了的商业需求。
5. 若是社会变迁速度大于代际更替速度,则教化权力失效。社会在新旧交替时的长老权力被架空,名实分离。时代交替时,对于新问题给出答案可形成时势权力。若是多种不同答案,则发生斗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