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今年8月2日至7日在上海举办。包括中国在内的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翻译界精英云集上海,共同探讨翻译文化、翻译产业、翻译人才培养等课题。这是国际翻译家联盟自1953年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举办的国际翻译界盛会,有人将其称为“翻译奥运会”。
日前,记者就本次翻译大会的成果、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等问题专访了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
黄友义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官员,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翻译活动家之一。是他把中国翻译协会带进了国际译联大舞台,也是他及其团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际译联专家、学者们的喝彩,使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世界翻译大会。
黄友义本人自2002年起担任国际译联理事,2005年在第17届世界翻译大会上首次被选为国际译联副主席,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位当选国际译联理事会高层领导的翻译家。本次翻译大会上,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管理能力再次当选为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
翻译大会使外国同行重新认识了中国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工作始终是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东汉至唐宋年间,主要是佛经翻译;明末清初时又出现了一次科技文献翻译的热潮;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盛行的西学翻译揭开了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新篇章。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的翻译事业又掀起了一次高潮,但这一次不同于以往,中国跨越了诸多障碍,第一次站在了国际翻译大舞台上。
黄友义说,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能够在奥林匹克年举行,说明中国在世界翻译舞台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世界各国翻译界的精英们愿意在奥运会之前来中国看看,并与中国同行们一起探讨翻译以及奥运会翻译这个话题。
此次大会不仅参加人数创了历史新记录,而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更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四位主旨发言人有两位来自国外,一位是联合国主管大会和会议管理事务助理秘书长约翰尼斯・曼加沙,另一位是欧洲委员会翻译总司司长卡尔-约翰?略逻思,这是过去世界翻译大会想请都请不到的人物,这次他们主动要求来参会,足以说明这次大会的分量和重要性。
黄友义说,在这次参会的600名外国代表当中,有90%以上是第一次来中国。来华之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本国媒体,很多人对中国显得陌生甚至带有偏见。而当这次他们亲身来到中国,与中国的翻译界人士、翻译大会志愿者和上海市民接触,特别是在奥运会前后参观游览了北京、西安,苏州、桂林、拉萨等地之后,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大为改观。
当本次翻译大会将最佳网站奖授予德国翻译协会时,协会负责人在领奖发言中并未赘述其获奖的激动心情,而是对他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热情、中国人的灿烂笑容、中国人的乐意助人大为称赞……这也使黄友义颇感惊讶。
因黄友义在国际译联工作了6年,深知其内部运行情况。他晓得,德国译协是欧洲规模较大的翻译协会,德国译协的主流意见是不太赞成与亚洲译协发展关系,他们对国际译联领导层里的亚洲人,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或者中国人没有兴趣。在他们内部甚至有更加不和谐的声音说,如果在国际译联领导层里有亚洲人,他们干脆就撤出,成立新的国际翻译组织。而这样一个组织的负责人,在上海领奖台上,面对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精英如此赞扬中国,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这一趟中国之行,使他对中国有了新认识。
黄友义强调:“通过大会交流,也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际翻译界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比如翻译人员专业培训,翻译标准化,翻译协会如何运作发展等,这对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都会有长远的意义。”
翻译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与世界接轨,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与世界交流,越来越多的求新求变的中国人需要了解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要通过翻译来实现,翻译处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沿。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重要的角色,中国目前翻译人才的现状如何?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黄友义觉得这个话题很沉重。
他说,不久前有资料显示,全国目前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但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达90%。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几个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特别是真正合格的高级中译英定稿人才不足百人,严重缺少中译英高级人才,将导致文化上的“逆差”。
全球化进程导致了翻译量和翻译人才需求的剧增。过去不需要翻译的地方,现在需要,过去不需要翻译的东西,现在需要,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把大量的材料译成外文。把母语翻译成外文,难度大,这是国际公认的。中译外人士难求已经是中国各行各业共同面临的突出难题。
社会上有人说,中国现在会外语的人那么多,怎么会缺翻译呢?是的, 与10年前相比,会外语的人的确多多了,但社会需要翻译的量也大多了。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到企业间的贸易往来,还有各地的涉外饭店、旅游景点等等,到处都需要翻译。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供给。特别是高层次的中外交流,更需要真正专业化的翻译,而专业化翻译人才中最缺的就是具有中译外定稿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个问题不是三两年可以解决的。
谈到这里,黄友义话锋一转又露出了几分喜悦,他说:“我最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务院学位办在已经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15所高校基础上,将增加新的院校,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适用型翻译人才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
加强短期培训 缓解市场需求压力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光靠十几所高校培养恐怕难解燃眉之急,况且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记者问是否有更快更好的办法来缓解目前翻译人才需求的压力?
黄友义认为,目前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采取学校培养和社会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高校硕士专业培训,无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正规途径。但光靠这一条路满足不了现阶段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所以短期培训和选送相关人员出国进修便成了一些部门翻译人才培养的补充措施。
中国翻译协会这几年利用每年暑假开设针对青年教师和社会翻译人员以及一些研究生的适用能力培训课程,从国内外聘请既有教学经验,又有翻译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授课;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也为全国新闻出版界人士,以及国资委旗下国有大型企业的涉外人员举办了多期翻译培训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位把一些外语基础好的青年派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或澳大利亚等国进修,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
除了长短期培训,黄友义还看重翻译实践,他说:“用人单位要大胆启用会外语的人,不要因为他们的翻译水平没有达到标准,就不让他们做。翻译是一个熟练工种,最好最快的提高方式还是要通过实践。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这几年有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图书面市,老翻译工作者的经验有利于青年翻译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办法来做到快速提高。
翻译人才的社会地位亟待改变
黄友义说,目前中国翻译领域35岁至 50岁的人稀缺,而这个年龄段会外语的人才极多。记者问:“他们都到哪儿去了?”黄友义的回答有点伤感:“都从翻译领域流失了,有的改行做生意,有的到外企公司了,为什么会这样?待遇跟不上。翻译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劳动价值远还没有被我们的社会真正认识,因此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即使培养出人才,翻译界也留不住。”他认为,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在翻译大会上播放了一个短片,题目是“假如没有翻译”,让人们设想,如果没有了翻译,我们当今的社会将出现什么样的混乱?知识无法交流,国际合同无法签署,先进技术在国际上无法借鉴,甚至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以至于发生战争。
作为翻译界的领军人,黄友义对中国目前高级翻译人才流失现象颇感焦虑,他说:“没有翻译就意味着与世界隔绝,但是有多少人会把问题看得那么重要呢?现在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不尊重知识的地方,有的人因为自己的知识受限制,因此认识不到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重要性。翻译事业在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翻译工作者,特别是高级翻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劳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才导致了今天翻译人才的大量流失。
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认为会外语就能翻译,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不消除,就永远不会真正认识到专业翻译的价值所在。我认为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再到社会各阶层的人,都需要提高对翻译作用的认识。如果大家形成了共识,认为这部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办法自然就有了。现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就采取了特殊津贴的办法来设法留住翻译人才。另外,还有很多私企聘请翻译时充分考虑到待遇问题,因为他们知道翻译工作和企业未来的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一切才刚刚起步。”
国际译联的志愿者
据中国译协有关人士透露,国际译联会员代表大会新一届执委及新一届理事选举时,黄友义和南非译协主席玛里安・博尔斯都是全票当选。大家一致认为,黄友义是理所当然的主席人选,而他却选择了继续留任副主席一职。
当记者提及这个话题时,黄友义回答说,中国人在国际译联执委会任职对提升中国翻译界的形象、知名度、促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国际译联执委会制定工作计划、游戏规则,中国也能参与,这对中国的国家翻译事业也是有利的。没有接受国际译联执委会主席一职,这主要是时间问题。
“我们做国际译联工作都是业余的。每天上百封电子邮件,都要在下班或者周末处理,国际译联为一件事要在17个理事之间讨论好几轮,有些事情还要进行调研,与各协会商量,要耗费很多时间,如果当了主席,我就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所承担的职责和花费的时间就会更多。不仅如此,作为主席还要代表国际译联去世界各地参加很多会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几大洲的区域性会议,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黄友义还谦逊地说,“在国际译联内部,工作语言是英文和法文,过去的主席们至少会三四门外语,有些欧洲的执委们会五六种外语,他们的优势更大。光懂英文,而不能用其他的语言交流,工作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认为自己作为第一副主席的身份参与国际译联工作比当主席更合适一些。”
国际译联的所有执委、理事们的工作都是一种志愿行为,只是奉献,没有报酬。而黄友义是中国目前稀缺的中译英高级人才,况且翻译是他的最爱,请他翻译的人络绎不绝。原本工作之余他可以从事最爱的翻译工作,可是他却选择了投身国家的翻译事业,在国际译联做一名无私的志愿者。
黄友义说,这几年在国际译联任职,虽说花费了大量时间,但看到中国的翻译事业在国际翻译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他感到很欣慰。他觉得自己这个“志愿者”没有白当,辛苦很值得。 (作者:潘天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