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愚民思想吗?

《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愚民思想吗?

《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愚民思想吗?《道德经》第三章关于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老子认为: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第三章关于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老子认为: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不由的想到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种典型的愚民思想。其实类似的话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在《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他再次强调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难道在古代思想家心中,治理国家最关键的就是愚民吗?如果简单这么理解的话,我认为《道德经》、《论语》这类的经典就不会流传到现在。能成为经典的必是经过历史的验证和淬炼依旧可信的。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老子:“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呢?

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_社会生灵涂炭_什么是生灵涂炭

我认为老子不但没有说错,既是放到现在也没有问题,更不是什么愚民思想。首先我们看一下“实其腹,强其骨”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吃饱肚子,身体健康。在我们现在人看来这“圣人之治”的追求似乎太低了。其实不然。

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即便是在所谓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和盛世中都没有实现老子“实其腹,强其骨”的政治理想。

社会生灵涂炭_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_什么是生灵涂炭

西汉贾谊在给汉文帝的奏疏中说:“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大汉王朝建立了四十年了,国库和民间都没有积蓄,遇上灾荒老百姓就得饿肚子,逃荒,卖儿卖女。原因是什么继任者汉景帝认为是官僚系统的腐败导致的,“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贿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朋,令亡罪者失职。”文景之治下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乱世呢?在战争的烧杀抢掠之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就不足为怪了,哪里还有温饱可言?强骨之说?

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_社会生灵涂炭_什么是生灵涂炭

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开元盛世,这时有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杜甫的那首《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安史之乱前美好生活的回忆。我认为这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出现巨大变故,给诗人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后的感慨,并非完全真实。为什么这说?我们可以看一首安史之乱前10年,也就是天宝五年杜甫写的一首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

杜甫作为才子、官吏之后,幼子尚被饿死,更可况普通百姓之家。所以街坊邻居看到这个场面也一起呜咽,他们的哭泣除了同情还有自己的命运。明天自己家的孩子也会被饿死或者已经饿死。

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_社会生灵涂炭_什么是生灵涂炭

为什么说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在老子看来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私欲导致的,所以他认为圣人之治还需要:“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虚其心,是让心灵回归质朴状态,弱其志,是做事度的把握,不能让私欲泛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才是符合大道规律的。我们回顾历代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总有一条:土地兼并问题严重。为何会兼并,又是谁在兼并土地呢?皇亲国戚、官宦士绅。在古代最大的不动产就是土地,置业就是买土地,但是卖掉土地的农民怎么办?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都没有了,只能去逃荒,流浪,成为社会一大不安定因素,流民。随着土地越来越集中,个别人越来越富,流民就会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明朝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是流民的首领,这是统治阶层,官僚系统贪欲无限膨胀的必然结果。

社会生灵涂炭_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_什么是生灵涂炭

我们再放眼世界,世界大战也好,局部战争也好,都是因资源争夺、利益争夺而导致的,这同样是人类私欲膨胀的结果。所以在老子看来圣人治理下的天下应该是风清气正,人民淳朴的世界。

所以老子在这一章开篇说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交界期,正是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为了自强各诸侯国招揽人才,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思想家纷纷亮相,在强大其服务的国家的同时,也引来各种兼并战争,连绵不息的战火让生灵涂炭,人口急剧下降。

什么是生灵涂炭_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_社会生灵涂炭

对现代人的来说,我们是无法体会当时百姓之苦,而老子是亲身经历者,相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百姓没人愿意看到这种不知何日结束的战乱以及战乱造成的痛苦持续下去。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矛盾双方是互相转化的也是符合老子思想的,这些兼并战最终带来了大一统和和平。但在老子看来这些诸侯国的战争没有正义可言。历史见证人思想家孟子也称“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这是孟子历史观和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什么是生灵涂炭_社会生灵涂炭_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当时的道家还是儒家都是反对这种战争的,因为当时本来就有天子即周天子。是诸侯们的私欲膨胀才引起了连绵的战争,尚贤,只会给战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人心不乱,统治者能依道治国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什么是生灵涂炭_社会生灵涂炭_生灵社会涂炭教案反思

所以本章老子总结道:“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老子的治国思想,并非愚民思想,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这种理想不也是我们现代人追求的吗?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充满着想象力,我们细想之下也会发现,按需分配解决的正是人类私欲,避免了互相争夺的结果。

上一篇: 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
下一篇: 我热爱中国文化,但是感觉汉字印在衣服上很土,英文还可以,为什么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