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谨对西周王朝做一个简单的概述,方便读者朋友们对其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原创不易,希望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
一,起源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翻译(秦灭周是什么时候)
西周的先祖据说是黄帝的玄孙后稷。父亲:帝喾(高辛氏),祖父蟜极,曾祖玄嚣,高祖黄帝。生母:姜嫄(有邰氏之女,帝喾元妃)。同时有个异母兄弟叫尧,没错就是禅位的那个。还有个弟弟叫契,商朝的始祖。还有个异母妹妹叫嫦娥(母亲嫦仪),他还有个远方侄曾孙,叫大禹,夏朝的建立者。
说来说去,夏商周祖上都是一家子。
黄帝部落据说发源于姬水河畔,因此得名姬姓,而炎帝部落发源于姜水河畔,因此炎帝姓姜。根据考证,姬水和姜水,大概是今天的陕西武功县的漆水河和清姜河。我按照今天的地名搜索了下两地的距离,大概也就是一百公里,步行需要一天一夜。难怪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会发生冲突。打过去半天就到了,也理解了传说里把炎帝和黄帝编排为同父异母(少典之子)的兄弟,本质上。
炎帝和黄帝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个爹(少典)生了两个儿子(炎帝黄帝),长大以后迁移出去成家立业,大哥搬家到了姬水,二哥搬家到姜水,并各自以姬和姜为姓,各自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后来随着势力的扩大,不得不爆发了冲突,大哥把二哥打服以后考虑到毕竟是亲兄弟,于是两兄弟干脆合伙一起过日子。
这一合伙不要紧,合伙成了中华始祖。
直线部分大概和渭水重合,两条河流属于渭水之流△
后稷的封地在邰,我们姑且称之为邰国。在今天的杨凌区和武功县一带。我在搜索姬水的时候,发现旁边不仅有后稷文化广场,还有以后稷之母姜嫄命名的地方。所以后稷的封地大概是和黄帝部落早期生活的地方重合的。
在夏朝末年,随着夏朝势力的衰落,陕西西北一带的戎族不断内侵,同为夏朝贵族的周人首领公刘带领大家离开故地,迁移到了一个叫豳的地方,建立了古豳国。三百多年后,再次由于西戎的侵扰,在公刘九世孙古公亶父带领下,迁移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一带。这才算是稳定下来。
古公亶父就是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周人经过近千年的颠沛流离,在周太王时期,逐渐安定下来。
封神演义里有个情节,诸侯崇侯虎向纣王告密说姬昌非议纣王,于是纣王囚禁文王。“西伯姬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史记·殷本纪》)。崇侯虎就是崇国的首领。唐虞时期因为夏禹之父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并让他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称“崇伯鲧”,在商汤灭夏以后,想必是因为崇国是夏的附庸,迫于商王朝的压力,崇国迁移到了今天的西安一带。
据说在商王武丁时期,崇国作为商的方国征讨国周,这导致了西周时期对崇国崇候虎的污名化。所以把原本属于商王武丁时期的崇候虎搬到了纣王这一时期。
不论当时崇国的首领是谁,他毕竟成为了周文王东进的障碍,因此周文王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出兵讨伐崇国并灭掉了它。然后迁都到崇国的故地,在沣水河西畔营建了丰京作为新的国都。武王时期,又在沣水河东畔旁边营建了镐京。合称丰镐。后世的镐京,其实是对这两地的统称。
起源于邰,定居于岐,发家于丰镐△
需要说明的是,周文王灭崇以后的迁移,跟先祖的迁移略有不同。我们理解为更多的属于控制区域内部的国度迁移,而非族人迁移。在这一时期,周人的控制范围已经今非昔比,因此也就有了和商王朝叫板的能力。
其实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部落的弱小。一个部落的控制力,可能就是方圆几十公里,其生存能力是非常艰难的。或许是由于周人是个农业部落的习惯,有着悠久的耕种传统,于游牧部落不同的是,他们对于定居有更迫切的需求,同样的,也是因为他们的定居习惯,和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的深根细作,可以使得这个部落有稳定的产出和收获,从而为周人部落逐步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发家和没落
周文王为武王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论是人才的准备还是经济基础,甚至我们可以将,如果文王姬发如果在多活十年,灭商的工作可能不用等到武王姬发来做。但是他太长寿了,能坚持到这时已经很不容易了,据传说他活了96岁。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去世,武王即位,十年后的公元前1046年,在一众文武大臣的辅佐下,武王率诸侯联军,在朝歌城郊,击败商王朝匆忙组建的奴隶军队。最终纣王帝辛自焚于鹿台,统治中原地区五百多年的商王朝灭亡。
后稷的后裔最终灭掉了他的异母兄弟契的后裔建立的国家。
周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姬诵立,三监叛乱,周王朝在周公旦的领导下顺利平叛,并进一步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拓展到山东一带。平叛以后,周王朝营建东都洛邑,并设立三军,分驻要地。周王朝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成王死,儿子姬钊立,成康时期,四十年不用刑法,后世谓之“成康之治”。
周康王死后,儿子姬瑕立,是为周昭王。昭王时期,东方东夷和南方的淮夷时叛时附,而南方的楚国,其先祖鬻熊由于当初辅佐周文王有功,其曾孙在周成王时赐子爵,封在楚国。楚国立国初期,国力弱小不堪,曾经为了祭祀偷盗鄀国的小牛,为了避免人家来找,连夜杀掉。(出自典故鄀国盗牛),所以在朝贡方面一直深受周天子鄙视。
另一方面,由于江汉一带为自商朝以来主要的铜矿资源产地,青铜在当时是国家战略资源。周王朝又在这一带先后设置了鄂国,曾国等加以保护。而逐渐壮大的楚国同样需要铜矿资源。因此到了周昭王时期,楚国以及周边的部落相继开始作乱。
这大概是第一个得国于周天子而和周天子作对的诸侯。
在周昭王时期,经过百余年的经营,楚国已经逐渐强大。为了平定楚国的侵扰,周昭王决定南征楚国。
从昭王十六年开始,周昭王亲率大军,以曾国鄂国为先锋,南征虎方、荆楚、扬粤等地,经由唐(今随州)、厉、曾、夔(今秭归),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但是或许是由于战利品太多,在返回途中,经过汉水的时候,据说是由于俘获的青铜器太多,压垮了桥梁,导致昭王坠入河中,不幸溺死。这就是所谓的“昭王南征而不复”。
“昭王南征而不复”△
这场战役不仅导致周昭王身亡,更是导致了守卫镐京的禁卫军——宗周六师全军覆没。周王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
其子周穆王姬满即位以后,继续延续父亲的政策,西征西戎,南征荆楚,东征淮夷,时年徐国叛乱,周穆王在齐鲁两国的配合下,率军东征,得胜归朝。尽管在周昭王和周穆王的东征西讨下,周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张。。
总体来说,周王朝低下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撑王朝的持续扩张。正如我们之前在讲井田制的时候提到的,国人跟随天子出征,需要自备武器装备,自带粮草,而战利品只能归于贵族,那么当职业军队宗周六师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作为参战主力——平民,则只能首当其中,并且随着战争的持续,大量的国人,或死于战争,或经济破产,大量的土地由于失去劳动力而陷入荒芜。王朝的根基就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被掏空。
周穆王死后,其子姬繄扈即位,是为周共王,这位天子在位的时候,国库已经被掏空,周共王不得不将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继续分封给诸侯和卿大夫,导致王室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收入也就越来越少。为了补充国库,周共王改变土地国有的政策,允许土地交易,并对贵族私自开发的土地征税,以补充国库开支。
这是西周王朝首次允许土地私有化,也是井田制逐渐崩溃的一个具体表现。
周共王去世以后,儿子姬囏即位,是周懿王,周懿王即位以后,国力进一步衰落。成康昭穆时期,边境戎狄一直被压制,而周懿王即位后,他们不断侵犯西周,甚至数次抵达京畿所在,证明此时西周国力衰落的很厉害。
在西方犬戎部落不断的骚扰下,周懿王做了一个惹怒宗族的事情,即,迁都犬丘。王朝的衰落必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统治集团内部对懿王国政心存不满,为周孝王成功登上王位准备了条件,尤其是由于懿王无能,放弃故都镐京,对于周王朝统治阶级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使其利益和尊严都受到了严重损害。而周懿王的太子姬燮软弱无能,不能在危难之时重振周朝。
因此,在周懿王去世以后,我们惊奇的看到宗法制的维护者第一次成了他的破坏者。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周懿王去世以后应该由太子姬燮即位,但或许是周王室统治集团觉得王朝不能再交给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去败坏,也或许是姬辟方经营有方,深得民心。最终在周懿王去世以后,由叔父姬辟方登上王位,史称周孝王。
姬辟方是周穆王姬满的庶子,是周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父。意思是叔爷夺了侄孙的王位。
周孝王在位期间,不忘西戎兵临城下之耻,于是命令申国率军出击。申候国君有个女儿嫁给了一个叫大骆的人,剩下儿子叫成。大骆是替商朝镇守西陲的中潏的后裔,可能在边陲颇有威信。同时在犬丘有封地,大骆还有个儿子非子,由于善于养马,被周孝王留在身边养马。申候担心非子日后回来继承大骆的封号,因此给周孝王一同劝说,大意是大王如果能保证让外孙成继承大骆的封号,他就可以统帅两家的力量,去搞定西戎,使边境永固。
周王朝梦魇一样的存在△
周孝王一听倒也乐意,毕竟不用出兵。于是答应下来。于是申候果然和西戎达成调解,同意握手言和。
只是申候和周孝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日后的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封在秦邑,非子的第六代后人秦襄公,又因为在犬戎攻破镐京之战中,拥立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是为秦国的祖先。这个养马的家奴,其家族最终成为周王室的掘墓人,并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周孝王一生大概就是为了秦国的出现而存在的。虽然雄心壮志,但毕竟年事已高。历史给他的时间不足以让他振兴周王朝。
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尽管在他这一代出现了特例,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是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出现的结果,他去世以后,周王朝又恢复了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周孝王的即位,是为了拯救大厦将倾,类似于周公摄政,亦或是后来的共和执政。毕竟,在周孝王主政期间,故太子姬燮并没有想后来的诸侯一样被杀,并且在他死后,继承人又和平的回到了周懿王这一直系。
或许正是由于周王朝早期的这种优良传统,使得周王朝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稳定。避免了王位争夺。
而周孝王的谥号,大概是对他在位期间贡献的最好总结。
姬燮即位,史称周夷王,这位天子在位基本没干什么好事,甚至在纪国的谗言下烹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姜尚要是知道了怕是要掀棺材板。
但是他有个很有名的儿子,周厉王姬胡。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周厉王姬胡专山林之利,禁止国人议论,搞出国人暴动,最终客死异乡。
周厉王死后,儿子姬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周宣王封了自己的幺弟姬友为郑国国君,郑国始立。但是他也想不到,郑国会成为孙子平王迁都洛邑以后,第一个跟周王朝叫板的诸侯国。也正是这个诸侯国,将周天子的威严破坏的一落千丈。
周宣王文治武功,一度搞出宣王中兴的局面,但是西周时期的生产力,在这一时期仍然没有获得太大的突破。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是,休养生息会为战争提供物质支持,而战争会破坏生产秩序。所以持续的战争必然会让国家再度衰落下去。而周宣王正是这样一位君主。
无休止的战争以及后期战争的失败,使得周王朝的中兴成为昙花一现。
至于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实在没什么可将,他十三岁即位,还是个懵懂的少年,青春期时期得到了美少女褒姒,叛逆期叠加性自由,对母后的话必然是反着听,面对后宫佳丽,对正宫王后自然是将一个渣男的嘴脸表露无疑。难怪为做出想要诛杀嫡子姬宜臼的行为。
与其说他昏庸无道,倒不如说他年幼无知。正是这种年幼无知,导致镐京被攻破,平王东迁,从而导致宗周故地,尽皆落于他们之手。
平王东迁洛邑以后,鉴于镐京在西,洛邑在东,后世史学家将周王朝以此分为西周和东周。但实际上,西迁以后的东周,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已经沦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王朝。
整个东周被史学家分为春秋和战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全文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