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社会学研究方法大纲重点笔记(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续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4.★社会的构成要素:
(1)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①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正是有社会属性的人的集合构成了社会 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人有能动性;共同生活的模式 。
②人是社会行动者。人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结合
③人的社会需要是行动的意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
(2)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有普遍意义的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 角色纽带的性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角色之间结合的性质——结合关系;对立关系;统治关系
(3)社会行动: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
5.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 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 社会生活的经验。
6.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
7.文化的特点:
(1)①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和学到的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特 征和能力,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②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当某种行为和价值被群体接受、共享时,它们才成为文化并被保存和留传下来。
③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2)超生理性(习得性)、社会性(共享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整合性
(3)①象征性:一切具体文化现象都是一定类型文化的象征和反映
②复合性/系统性: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文化现象总和。
③多样性/特殊性:不同文化主体具有独特文化
④共享/传播/继承/扩散/渗透性:一般共享性导致原有财富的物主的减少,文化共享 不会
8.★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9.☆文化的多样性: 原因:
①文化在总体上是自我生成的,即它常常不是人民刻意建造的,而是人们的物 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
③从中尺度层面上文化的多样性更加明显,由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不同,人们谋 生的手段与方式不同,所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不同。
表现:①在宏观层面上,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 ②在地域上,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③在经济类型上,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
④在文化相对地位上,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10.☆文化评价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 程。主要是指从出生到青年阶段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人类发展的任务: 哈维格斯特——将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要完成的任务。 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壮年初期;中年期;老年期
(2)基本内容:主要是指基本社会化(从出生到青年阶段的社会化)的内容
①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②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③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④明确生活目标 ⑤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化的机制: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对象 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征等。
①教化论:由实施者强制性的对对象进行教化,社会化对象是被动的。
②学习论:把社会化过程看做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③互动论:社会化是社会化实施者和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4.☆社会化的机构
①家庭:全方位影响 ②同龄群体(同辈群体)③学校④工作单位 ⑤大众传播媒介
5.基本社会化: (儿童—青年)
(1)艾克里森——“人类成长阶段说” 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青少年阶段、青年 期(成年早期) 、成年期(中年期) 、成熟期(老年期) 他认为在这八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任务,需要心理对特定的社会要求做出反映。 如果人能够成功地对特定的社会要求做出反应,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产生积极 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2 ) “儿童—青年”社会化:这一阶段是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即社会化的主要时期。
①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特点:初到人间的生物人、初涉人世的社会人,始以家族教育为主,后由家庭教育向 学校-家庭教育转变。 主要任务: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识与行为规范、道德意识
②少年期的社会化 年龄:12-15 岁 特点:不安分、人生的“躁动期” 、社会化的“危险期” 主要任务:学习文化知识、相对独立地实践社会行为规范
③青年期的社会化 年龄:14、15 岁-20 岁左右。 特点:生理、心理上已接近于成人。六大高峰:体力、智力、特征行为、社会需要、 创造、超常规行为高峰。
(3)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①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②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④社会的迅速变迁 ⑤代沟
6.★继续社会化:人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 会生活、角色变化的过程。
原因:①适应新角色的需要 ②知识折旧与知识更新的需要。
7.★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者基本上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 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原因:①再社会化失败(被动社会化)——犯罪分子 ②原来的社会化成果基本不适用(主动社会化)——改变环境
8.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1)个性:通过社会化形成的个人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形成要素:个体生理因素为基础;社会化过程对个性的形成重要意义。
(2)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①个性与社会个性 促成社会个性的形成。 原因:在同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外部文化环境是相同的,群体或社会则 用同一种标准去要求、塑造同一类个体,其结果是同类个体有相似的个性。 社会个性:指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是一个群体中成 员个性的共同的方面。 ②雷同性格与人的能动性 造成雷同性格的出现。 原因:雷同性格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过度社会化往往是同集权体制、自 上而下的单一的社会化方式相联系的。 雷同性格:指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是群体成员个性中 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但人是有能动性的,可以在社 会化过程中自主的进行选择,由此雷同性格是比较少见的。
第四章:社会互动
1.社会行为:指人们所做出的以他人为行为指向的,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 为目的的行为。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类:①目的理性②价值理性③情感理性④传统单位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规范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 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的 社会行动的过程。
3.★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①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条件:有一致的目标、相互依赖、互补、信任 ②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目标是“物” 基础:同一目标、排他性、目标稀缺 ③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 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目标是“人”
(3)集体行为(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①概念: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动。 ②特征:集群性;非组织性;突发性。
4.社会互动的意义: ①促进对自我的认识;②满足行动者的需要;③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5.社会互动的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①社会交往: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 ②社会交往的意义:①个人生存的需要②自我显现的方式③建构着社会
(2)符号互动论——米德(开创者) 托马斯、库利、布鲁默、库恩
1)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 学理论流派。 人们的行动是对外部事物(他人的有意义的符号行动)的反应
2)基本理论——布鲁默 三个假设:①人们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其所采取的行动 ②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 ③人们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通过内部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基本观点:①人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 ②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③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 ④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修改对事物的定义 ⑤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 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行动的意义
(3)拟剧论——戈夫曼 1)拟剧论: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 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 2)基本观点:①戈夫曼把社会比作剧场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并用以解释人们 的日常生活。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印象,人们会区分前台与后台 ②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印象,人们常常会进行“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运用各种 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
(4)常人方法学(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加芬克尔 1)常人方法学:一种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的方法的理论 2)主要观点: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 动具有能动性。 3)核心概念:一是行为的反身性与互动;二是意义的索引性;三是其常用互动方法主 要有寻求正常模式、进行视域融合、运用等等原则。
(5)社会交换论: 1)社会交换论:把人们的交往看做是交换他们各自有价值的东西,社会交换是人们交 换报酬和惩罚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交往看做社会交换。 霍斯曼: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理解为互动的个人进行报酬的交换。 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 2)结构交换论:认为交往的主体可以由个体扩展到社会组织,于是交换也可以创造社 会结构和社会制度。 布劳:支配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社会过程,其根据在于原始的心理过程。人际交 往开始于社会吸引。社会吸引在于报酬。非互惠性交换产生权力。
(6)人际互动 1)人际互动:发生在个体之间的,带有明显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 2)有关人际互动的一些研究成果:①人际吸引②身体语言③空间距离
6.★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地位相一致 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7.社会角色的特点:①普遍性②具体性③复杂性④表现性
8.★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①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 的角色。 ②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 ①规定角色:是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 ②开放角色:是指社会对角色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 遵循的基本思想的角色。
(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①理想角色: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的期望,是社会为承担某一角色 的人所设计的一套应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 ②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实际情况。 ③角色距离: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
9.★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1)社会角色的扮演:一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 动。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2)角色扮演过程: ①了解角色期待:社会对所扮演角色的要求 ②角色认同:对社会赋予的规范的接受程度 ③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确定行动取向、选择行动策略、采取具体行动、反思
(3)角色扮演中的问题:①角色混淆②角色紧张③角色冲突
10.☆结构论与建构论的社会互动观: 结构论:把社会看作社会关系的体系,认为社会最根本的构成要素是社会关系,这 些社会关系是既定的规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原则,而社会角色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人们按照角色规范有序地互动。——帕森斯 建构论:人是能动的主体,社会行为的规范是人们活动、建构的结果,人们处于不 断对社会规范的建构之中。
n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