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讲的主要是从众概念,我想:个人道德的宏观表现即所谓的社会道德。虽然社会现象多种多样,都可以提炼出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而社会道德也可以由个人道德解释。
由从众的字形上看,从乃两个人,一行一趋,体现人类的模仿本能;众大概是汉字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字了,三五成群,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行为道德规范。可以说,从众是一个中性词,它在一定情况下是有利于人的,而在另一情况下,又会是盲目的代名词。下面,请允许我们展示对于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个人道德,由我们的教育入手,个人道德的形成便在于幼年时我们常被教导的"乖,听话",它便是我们所获得的第一个个人道德,我将它抽象为:
不去麻烦他人
我们获得的第一个个人道德是如今社会道德形成的最初的基础。然后,我们得到的第二个个人道德得益于学习生活中获得的一种追求正确答案的说法。
避免出现错误
这也是当今社会道德的主要元素,将在之后进行讨论。之后一个个人道德的形成则归功于社会上的权威和蛮横,当个人看法无法被表达时,人的本能就是自我封闭:
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说出
与:
具有权威性是说出自己想法所必须的条件
还有因为在学习生活中被过度强调相同的目标,相同的梦想甚至相同的着装等。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教育制度的陈旧,没有对于个性发展的支持,只有对于共性的培养;没有有创意的启发,只有对于旧思路的不断重复。当个人性格被压抑时,便会形成以下的道德:
与其他人不同是可笑的
这便是我所能想到的构建社会道德的几个基础,之后我们来简要讨论。
如前所说,社会道德是个人道德的宏观表现,社会道德的基础是上述几项个人道德,因此,一切社会现象都能由个人及社会道德解释。
社会道德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道德准则,简单的说,便是人们所认为的人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下面我们将对假想的事例来进行简要剖析。
第一个社会道德:
在街边巷口,突然一下你与一个年龄相仿的
人碰面,你的第一反应是将眼神游离开,不
去注视他或她的面部。尴尬和匆忙是这时的
全部心理活动,你的心中唯一所想的便是快
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
在此可以看出当今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对于他人的淡漠。社会被人为的切割成了一个个小群体,又因为对方同样在回避,这样的话在其他群体中的人对于不属于该群体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与之相同的个体,而是一个物,是一个无法沟通的其他物种,概括的来说,这一社会道德可以被称为:
不去打扰别人是必要的,因为别人也不愿被打扰
这明显是一个悖论,一个由个人道德"不去麻烦他人"构建的,由双方相互"印证"的一种人与人之间道德准则。
再看下一个场景:
在高数课上,教授向教室所有人提问,问题
不是难题,但是在场的人只是沉默着,静待
时间的流逝,或是等待教授点名回答。
利用个人道德来解释,所有人都认为"避免出现错误"是回答问题的第一原则,所以只有在完全确定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后才具有回答问题的条件。
之后,在没有任何人回答的情况下,人们会陷入这样的心理"与其他人不同是可笑的",因此按兵不动。由于存在着"具有权威性是说出自己想法所必须的条件"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被教授点名就是承认自己回答问题的合理性。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班会或者其他一些会议台上与台下活跃情况的差别了。概括的来说,这一社会道德可以被抽象为:
有权威在时沉默是必要的,因为他能给予合理
正确的指示
由于社会现象的覆盖面远不止今天所提及的几项基础的个人道德,其余有关这有限的几项个人道德的现象便不再赘述。只是想让各位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例,能够"吾日三省吾身",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特点,并就此进行力所能及的提升。
有人说:中国人能鄙视、蔑视、俯视、仰视,唯独不能平视。我进行过这样的尝试,确实,当我的视线移动到其他人的眼,大部分人下意识选择回避。
可当我们饶有兴致的注视着幼稚天真的孩子,和蔼温柔的老人时,我们一定不会刻意移开自己的眼眸。那么为什么不直视他人的双眼,向现今的道德说不呢?
因为忘了带现金和地铁卡,我在地铁站向一名学姐求助。她是多么的热情善良,以至于只是将现金和支付宝账号给我就离开了。尽管我们有着"不去麻烦他人"的道德信条,但是"帮助他人不遗余力"却是埋藏在我们心中的。那么我们何不大声说出我们的需要?人性柔弱,只有我们各自都有依赖他人的需要,才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陷入尴尬的窠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