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四川大学学报》撰文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达因素与不发达因素、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等同时并存,长期存在,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制约了这一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趋势是欠发达因素和范围在不断缩小,发达因素和范围在不断扩大;欠发达地区去欠发达化与发达地区进一步发达化过程同时发生:一方面,去欠发达化过程使欠发达不断减少,进而不断脱离欠发达特征;另一方面,发达化过程所出现的发达因素迅速地扩大,明显地增加发达特征。这就是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也显示了这一过程的差异性、不平衡性、长期性。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今非昔比,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半场,如何认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事求是地看,这一主要矛盾的性质与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要从如下视角再认识。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互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也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后者的提高又带动前者的提高,因此这对矛盾始终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社会生产力从绝对落后状态转变为相对落后状态,即我国生产力相对过去十分落后的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相对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水平、创新能力和质量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追赶空间,在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农业就业比重、农村人口比重等仍然很高。

从物质与非物质生产力比较看,我国物质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各类服务(包括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生产力及供给能力仍然不能满足近14亿人民日益增长的巨大数量和质量需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不同的生产力角度看,工业生产力出现了供大于求,但科技生产力还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的巨大需求,文化生产力还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化、个性化的需求,教育生产力还不能满足在校生教育质量的需求,国防生产力还不能保证满足国家安全的硬需求,生态生产力还是最大的短板。(秦云天)

上一篇: 本土化与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
下一篇: 易经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