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第四讲-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ppt 40页

第四讲-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ppt 40页

第四讲-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ppt 40页第四讲-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ppt,(三)社会福利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可能主动承担为劳工大众谋福利的角色; 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三)社会福利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可能主动承担为劳工大众谋福利的角色; 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应当承担提供社会福利的角色。 民主社会主义 组织和提供社会福利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福利国家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痛苦。 新自由主义 国家不应该过多干预经济和社会过程。 第三节 社会福利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三、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四、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1.基本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理论的基本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和集体主义。 2.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福利国家的否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福利国家的建立只是强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并没有对资本主义造成结构性的转变(structural change)。福利国家的建立未能改善不平等,未能带来有效的资源再分配效率。 3.对福利制度的评析 (1)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社会福利发挥了两方面的功能:再生产和合法化。 再生产功能是指提供各项福利服务及社会保障援助,从而使资产阶级的赢利可以延续下去。

合法化功能是指利用社会福利去强化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接纳。 (2)福利制度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3)福利制度是对激进主义的抗衡。 “密谋理论”:当权者发展社会福利的隐藏目的,就是消弱其社会主义及激进主义政敌的政治力量。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1.基本价值观 民主社会主义,就是通过议会式民主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平等、自由和互爱。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平等有利于提高社会整合程度,不平等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破坏社会正义、影响人的潜能;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自由是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基本权利; 民主社会主义者还主张互爱。 2.对福利国家的立场 最高理想是通过民主议会及社会政策的途径,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认为福利国家有6种功能: (1)消除社会问题及改善受苦群众的困境; (2)推动经济增长; (3)建立更平均的机会; (4)提倡利他主义(altruism)和社会整合; (5)补偿弱势群体所付出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 (6)减少社会不平等。主张建立全民性的社会福利服务,再对特殊人群给予选择性措施。 三、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1.基本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相信自由市场经济,强调个人责任、不干预政策,主张社会应回归到福利国家之前的制度。

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论的基本价值观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不平等。 2.对福利国家的立场 反对以中央化组织推行福利政策; 反对为人民提供全民性的福利; 主张重新界定国家的角色(创设法律、参与竞争)。 3.对福利国家的评析对福利国家的全盘否定既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内容。新自由主义还罗列了福利国家的很多缺陷: 福利国家错误理解人的本性(恶)及能力; 福利国家错误理解社会的特性; 福利国家对自由构成威胁; 福利国家对经济、社会及政治带来破坏。 1.基本价值观 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更新》一书中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核心价值观:平等、保护弱势群体、 自主性的自由、 以责任为基础的权利、世界多元化以及哲学保守主义。 在吉登斯看来,新的政治学把平等定义为“包容性”(inclusion)而把不平等定义为“排斥性”(exclusion)。只有一种造福于大多数人的福利制度才能够产生出一种公民的共道德,如果福利只具有一种消极的内涵而且主要面向穷人,那么它必然导致社会分化。 主张世界性多元化(世界大同主义、文化多元主义)。 四、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 2.主要观点 (1)构建积极性福利 首先,有效处理危机,并寻求发展。

其次,福利包含经济需要及精神需要。 第三,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发展福利。 第四,第三类机构在福利的提供上应有更大程度的参与。 (2)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 (3)发展新型混合经济 本章回顾 社会福利概述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社会福利理论的主要流派 关于案例调查与分析 1.可由同学们自愿报名主持,每主持1次加1分,互动讨论时提问0.5分/个。 2.课堂案例讨论的时间为20分钟,参考时间:5分钟讲解案例、5分钟分析案例(由案例小组)、5分钟提问互动讨论、5分钟点评分析。 3.要求:有调查访谈提纲(或讨论记录),明确分工;PPT介绍调查与讨论情况[1人主讲,其他组员补充,内容包括:案例是什么?发现什么问题(或成绩、经验)?什么原因?有什么具体建议?],需要提前对相关章节进行学习。 3.每次讨论结束后由各组组长进行打分,评分标准见后。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案例的来源10分(实地调查的满分,其他为5分); 案例的典型性、新颖性10分; 小组分工协作的合理性10分; 案例介绍的形式(文字、图片、视频)15分; 案例介绍与分析的全面性、深刻性、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40分; 提问回答的合理性10分; 时间把握5分。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最初出现在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开始普遍的被称为第三条道路,意指他们的立场既有别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又有别于苏联的共产主义。 第三条道路不只是一种妥协或混合出来的东西,看到了双方主义互有不足之处,所以偏向某一极端也不是一件好事,第三条道路正正是揉合了双方主义的优点,互补不足而成的政治哲学。 第三条道路主要内容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和低税赋等政策。 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施罗德以及西班牙总理萨帕特罗等人的政策就体现了“第三种道路”的核心理念。 第四章 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社会福利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目标 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类型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掌握福利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对社会福利的理论贡献; 初步了解当今社会福利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界定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概念辨析 三、社会福利的分类 四、福利模式的类型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福利?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包含富裕、幸福、平等等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福利”是一种物质的或者是货币的资源分配方式。 “福利”是指对特殊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者特殊服务的方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社会福利的界定是不同的 。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0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社会福利是一个宽泛的和不准确的词,它经常地被定义为旨在对被认识到的社会问题作出反应,或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的‘有组织的活动’、‘政府干预’政策或项目……” 美国学者巴克尔认为,社会福利是指“一种由社会福利计划、社会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构成的,帮助人们满足对维持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社会需要、教育需要和健康需要的国民制度。”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1991):“国家和社会为增进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1994):“按其字义和一般人的观念,通常被理解为有关改善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一切举措。” 在本书中,把社会福利看做与社会救助逻辑上并列的概念,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二、社会福利与其他概念辨析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关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问题: 一种观点是将社会福利广义化,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即是其中最重要或最受重视的部分。 另一种观点是将社会福利狭义化,并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可以指社会福利状态,也可以指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状态是指人类社会,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一种正常和幸福的状态。 社会福利制度则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三、社会福利的分类 依据 社会福利的作用方式 社会福利资源提供方式 社会福利资源分配方式 影响社会福利服务的特定人群 类别 残补型社会福利; 制度型社会福利。 现金给付型社会福利;实物给付型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选择性社会福利;全民性社会福利。 老年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社会福利; 妇女儿童社会福利 蒂特马斯的三种模型 剩余型社会福利:认为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福利需求的自然渠道,只有当家庭解体或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或个人发生意外时,社会才承担向个人提供 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的福利责任。

工业成就型福利:福利设施充当的只是经济的附属品,福利提供的依据在于个人的工作表现和生产成果。具有激励和对勤奋予以报偿的经济作用,也具有满足阶级或群体归属的社会心理作用。 制度化的再分配型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现代 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必需的、永久性的组成部分,是在家庭和市场机制之外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将福利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全体公民。 四、福利模式的类型 1.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提供的市场为主、国家为辅助原则,待遇给付上实行保基本的原则,资格审核比较严格,“非商品化”程度最低。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实行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 在社会福利的待遇给付上,这一模式实行补救式或者说剩余式的提供方式,带有济贫性质,国家提供少量的普惠式转移支付或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主要提供给那些收入较低、极端贫困的人员。即算国家提供一定的普救式待遇,其水平也是十分低下的,而且需要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甚至采取一些羞辱性的审查方式。 注:非商品化就是指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 。 2.欧洲大陆模式 主要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

这一模式的国家受保守主义或者说合作主义的影响较大,强调国家、社会、雇主、个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结合,国家与市场相结合,与就业相关联,非商品化的程度适中,比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要高,但比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要低。 这些国家主要采取社会保险型的福利模式,出于合作与整合的目的,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福利制度,以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的福利需求,造成了福利制度的严重碎片化。 3.斯堪的纳维亚模式 指处于或邻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些国家的福利模式,主要包括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在意识形态上实行社会民主主义,强调平等地位的原则,尊重公民的社会权利,非商品化程度较高,社会福利实行普惠制原则,覆盖所有阶层。 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表现为高度的非商品化原则与普惠制原则,合乎不同阶层的需求,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逐步享受有与白领或公务员同等的福利权利,所有的阶层都被纳入到一个普惠型的福利体系中。 非商品化程度最高,全体公民的社会权利消除了地位特权和市场的影响。 4.东亚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亚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尤其是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东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体现出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的快速增长、福利制度的相对落后、政治体制的集权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等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福利与就业相关联,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制度安排,与公民权利的结合不紧密,非商品化的程度较低,大量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不能享受社会福利的权益。 目前东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国民的社会福利不足为代价的。 无论几个模式,都很难以将全球所有国家的福利制度包括进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只体现出单一的特点,往往具有多面性。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不同时期内各国的福利模式也会有所调整和变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可能主要体现社会民主主义的特点,但也并不完全排除自由主义的因素。同样,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也不是纯粹的,例如美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具有再分配和强制的性质,而远非保险精算式的,至少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当代斯堪的纳维亚的社会民主主义具有相似之处。欧洲的保守主义制度也具有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成分。在过去几十年中,欧洲国家日益变得既非合作主义、亦非极权主义。 参考文献: [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

郑秉文:《“福利模式”的比较研究与福利改革实证分析》,《学术界》2005年第3期。 郑秉文:《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起源的诠释》,《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郑功成:《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国民福利同步发展——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与未来》,《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郑秉文、史寒冰:《东亚国家或地区养老社会保障模式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8期,32-37页。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二、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三、政治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私人的经济生活,人们的理性活动是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如果个人都 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最终就会实现公共利益; 二是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通过合理的分配,使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主张用最小的人类痛苦去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用,从而取得最大量的社会福利 ,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二)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1.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或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这些满足或效用的总和便构成社会福利,只以货币计量的社会福利称为经济福利。

2. 提出了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 一是国民收入的多少; 二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3. 认为要使一国的经济福利有所增加,还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增加国民收入量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修改和发展 1.运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认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数值来表示,只能进行排序,。 2.发展了“最适度原理”,包括“交换的最适度”和“生产的最适度”。 3.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经济状况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恶化。 4.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于个人对各种不同组合的选择。 5.突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福利的相对性”。 二、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在功能主义看来,社会福利是社会的功能需要。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社会福利促进社会整合。 (二)冲突学派的社会福利理论 冲突理论的学者认为,社会改良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内部是可行的。

但是,通过政府的资源分配,政府提供各种福利服务,却丝毫不会改变阶级之间不平等的结构。 社会福利政策不能解决贫困问题或其他社会问题。 冲突论者主张对现有社会秩序的革命性转变,社会福利只是达到革命性转变的一个途径而已。 (三)社会福利的工业化理论 社会福利的工业化理论认为,社会福利是工业化的产物,其目的是要弥补工业化社会和资本主义的不足。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都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 — 起飞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社会福利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一国开始工业化以后,其社会福利就从残补型福利走向制度型福利。 (四)社会福利的文化决定论 在文化决定论看来,社会福利的建立和发展水平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特点。 集体主义文化占上风的国家更容易建立和发展社会福利制度。 个人主义文化比较盛行的国家中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就比较低。 三、政治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 公民权理论 马歇尔认为,在工业化国家中,公民权包括法律方面的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等方面; 与社会福利最为相关的是社会权利,公民权的发展强调保护社会权利,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过程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过程受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社会福利是社会利益群体为争夺资源而讨价还价的结果; 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具有协调社会利益群体关系的功能。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总结大纲)
下一篇: 【社会保障概论 课堂笔记】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