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犯罪是触犯了强烈而有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
犯罪同样关乎统治机关的权力,而政府在社会之中有着大脑般的特殊作用(统治权本身与集体有着紧密关联)
二、 惩罚的特征
1、 情感上的对抗作用(复仇欲望:破坏倾向与自卫———惩罚本身即为报复)
2、 def:有等级差别的反抗——压制作用来源于社会(私刑作为问题——包含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并非惩罚的原初形式,只是一种尚不完备的惩罚)
三、 强烈意识
1、 强烈意识可能产生幻象,进入人的意识之中,与人的行动背道而驰,搅乱精神生活。
2、 强烈的集体意识会相互融合,但个人的意识与所有人共通。罪犯的此种力量十分强大。
3、 对犯罪采取更高级别的制裁的原因:行为触犯了超自然的存在。
4、 对犯罪的反抗来源于社会性,而犯罪会把真诚的意识团结在一起。
5、 抵抗的组织:群体反抗形成结合体(amalgam),以社会的方式构成群体。
6、 政治机构为维护其权力,需打击和驱逐那些触犯集体意识的行为。
四、 对犯罪的定义的完善
1、 惩罚所制定的规则本身就是社会相似性最本质的表现。(p67)
2、 社会团结的存在:所有个人的意识具有一致性
3、 刑法保障了相似性的最低限度,使个人无法威胁到社会整体的安全。
4、 刑法的根本作用在于维护了凝聚力
5、 惩罚可以保护社会的根源在于其具有抵偿性
第三章、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一、 恢复性制裁与社会团结
1、 与恢复性制裁相应的规范并不完全属于集体意识的范围,或者说它只处于非常微弱的状态。
2、 恢复法自身建立的机构不断趋于专门化
3、 社会存在于契约的背后,不与人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借助中介机构。这一形式有这回避、带来协作的消极与积极影响。
二、 消极关系——物与人联系的关系模型
1、 物与人一样是社会的一部分,其社会关系(物的团结)的外在解释形式为法律结果。
2、 物的团结:把物与人关联了起来,而非人与人。物以人作为中介整合而成消极团结。
3、 物的团结没有步调一致的行动,所对应的恢复法是物权的集合。(p79)
4、 人和人的关于与人和物的关系类似,所引来的混乱秩序是一样的:“它并非来源于竞争,而只是来源于回避。”(p81)
5、 对于利己主义者的批评思路:凡是存在消极团结的地方,都会有积极团结的存在,它既是前者的条件,又是前者的结果。(p81-83)
三、 恢复法的积极作用——从劳动分工产生出的协作
1、 家庭在存在着共同情感与共同信仰等共性之外,每个成员还拥有着分工的特殊作用。
2、 契约意味着一种交换,而交换总是有赖于发达到一定程度的劳动分工的。
3、 协作性法律和恢复性制裁所规定的关系,以及它所体现的团结,都是从社会分工中产生出来的。(p88)
四、 两种积极的团结
1、 区分:(1)第一种个人不带中介地直接系属于社会;第二种依赖于社会。(2)所指代的社会乃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3)机械团结的命名原因及其特征(p91)、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基础不同。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证据
集体类型越能得到彰显,分工越是停留在低级水平,压制性法律相对于协作性法律来说就越占优势。
一、 原始社会的同质性:“你见到了一个美洲土著,你就见到了所有的美洲土著。”(p94)
问题:现代文明的传播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高度一致性。(塔尔德,p96)
涂尔干的观点:社会趋于一致,而人的差别变大了。(区分个人类型与集体类型)—职业间及职业内部的区分(与法人团体的关联)
高等社会中,社会分工会越来越发达
二、 社会形态之中的法律形式
1、 最低级社会中法律全是压制性的。野蛮人生活受支配,不自由。
2、 低等社会里的规范差不多都是有刑法性质的,且具有宗教性质。宗教渗透进入法律与社会生活之中。
3、 “法律要素和宗教要素完全或不完全的分离,正是区分一个社会是否发达的标志。”(p103)
4、 压制法发达的原因:集体意识影响面极广,影响力极大,而劳动分工还没有产生出来。(p107)———回应梅因,古代多刑法并非暴力因素导致。
第五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一、社会的“纽带”
1、 关于有机团结对社会具有一种凝聚作用的推断:测量社会纽带之间力量的对比(而非数量)——考察纽带发生断裂的难易程度。
2、 低级社会里,基于相似性所致的团结是独一无二的,断裂现象容易、经常发生。(p109)
3、 社会分工的国家中各部门的依赖性。原始社会中,外来人很容易渗透其中。
4、 有机题为维持自己原有的平衡,不得不防止各种外界因素的侵入。(p112-p113)
二、
1、 社会团结关系紧密程度的决定因素:3个(p113)
2、 社会越接近现代的形态,刑法的共同基础所在越薄弱。
3、 关于犯罪类型的表格(p116)——由犯罪类型看共同意识
三、 传统社会中的大量宗教犯罪如今已经逐渐消失,回顾历史,宗教犯罪与刑法逐步完全分离
四、 集体情感的确定性的平均程度和平均强度都在不断降低,新的犯罪没有出现取而代之。
五、
1、 从讨论宗教本质的不确定性,到议论宗教日渐式微乃是社会进化过程的始终。
2、 从谚语的衰落表明共同意识的发展已落后于个人意识。(p132)
3、 共同意识的消退使得个人成为宗教的唯一对象。(p133)
4、 相似性所产生的社会纽带已经渐渐松弛下来了。机械团结的衰微造成的结果:(1)社会生活的减少;(2)另一种团结的渐渐产生。
5、 劳动分工的作用:产生另一种社会纽带。劳动分工代替了共同意识,比经济学家平常以为的重要得多。(p134)
第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一、 氏族组织——政治-家族
1、 一种群居社会——“以氏族为基础的环节社会”:环节之间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p137-138)
2、 社会的整个精神生活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种宗教色彩(同质性中产生的凝聚性)
3、 共产主义的集体所有权——>个人吞噬进集体的表现(p140)
4、 劳动分工在古代存在,但并非作为一种互助制度,无法产生灵活的社会团结。
5、 古代社会的支配权问题,并非需要运筹帷幄的领袖,而是集体意识的结晶(p141)
二、 有机团结主导的社会
1、 社会中各个要素的地位完全是从它自身发挥的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某些外在因素或外在强制力产生的。(p142)
2、 原始的劳动分工对机械团结具有瓦解作用。
3、 高等社会之中机械团结依然存在:氏族变成局限在某一区域的聚居群体,而维系一般区域的纽带既可以是紧密的,又可以是松散的。(p146-147)
4、 伴随着氏族的瓦解,环节组织日益落败,职业组织开始粉墨登场。(p148)
5、 职业环境是取代地域环境、家族环境后新的框架,但只有在其他环节都已灭绝的情况下,才能替代他们。(p150)
6、 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未来有完全职业化的趋势。(p150)
三、 社会发展的生物规律(集群类型到有机器官的分化……):分工为社会不仅带来了凝聚力,而且也为社会确定了结构特性。(p153)
四、 对Spencer理论的回应
1、 Spencer的军国主义学说,专制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于一个群体必须将个人的力量集中起来。Durkheim的回应:原因在于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几乎是含混不分的。(p154)
2、 对历史进步问题的回应,拒绝用现在的观念解释过去的事实。(p154)
3、 对个人主义诞生的回应,以原始部落中个人屈从于首领为例。“专制权力是迈向个人主义的第一步。”(p155)
4、 对专制权力的解释应诉诸于社会结构。
5、 对达尔文主义者的回应: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利己是人性的出发点,利他是晚近产生的现象。
6、 迷信与判断力:对生活所有感受都是由迷信造成的,它直接掌控和支配着判断力,而不是依赖着这种判断力。(p157)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一、Spencer论契约团结
1、 Spencer认为和谐社会从劳动分工中产生,这种团结具有自发产生的特点,人和人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自由交换的关系。
2、 Spencer认为社会契约的假设完全是与分工的原则不相容的。(p160)工业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种自发的自觉的团结。 所谓社会团结就成了个人利益之间自然达成的一致关系,而契约也只是这种一致关系的自然体现。(p162)
3、 重要批评:自我利益是最没有恒久性的东西。(p162)
4、 法律规模扩大,社会生活的范围也扩大了。
二、 积极的控制法
1、 婚姻契约与收养契约作为反例
2、 契约关系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了社会劳动开始分化的时候,它们才逐渐发展起来。(p165)
3、 家庭义务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慢慢具有了一种公共性质。(p168)契约关系之中也可感受到社会的作用。
4、 契约法是复杂经验的结晶,它预料到了个人所无法预料到的事情,规定了个人所无法规定的事情。(p172)
5、 我们愿意合作,却不愿意承担责任。
6、 仅仅有契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来源于社会的契约规定。(p173)原因:(1)把预先规定的规范转变为各种特殊的情形;(2)契约没有约束双方的能力。
三、 行政法
1、 反驳Spencer:个人活动范围加大与国家活动范围加大并不矛盾。政府的强制作用体现在其机制规模上是大是小。(p178)
2、 中央机构的规模越大,社会就越属于高等类型。(p180)
3、 劳动越加分化,每个社会机构包含的不同成分就越少。(p181)
4、 劳动分工的进步决定了社会大众不断集中的趋势。(p181)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社会所包含的不同机构在不断增加,他们彼此联系也日益密切。(p183)
四、 summary of 第一卷
1、 利他主义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基础。(p185)
2、 信仰与经济对立的批判。(p185)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和幸福的进步
一、 分工形成的原因
1、 对政治经济学家的回应
2、 对快乐衡量问题的回应:快乐并没有伴随太强或太弱的意识状态(p191)
3、 推动更大幸福之外有另一种原因(p197)
二、
1、 快乐不是幸福,仅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幸福的水平。(p200)
2、 自杀问题与幸福,人类越文明,平均自杀率越高。(p205-206)
3、 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
三、 快乐的变化
1、 时间虽然能够影响到快乐的基本元素,但它并不为我们带来任何进步。(p210)
2、 我们不能假定厌倦是唯一结果。(p212)
第二章 原因
一、 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分工的原因
1、 只有在没有环节结构的地方,分工才会存在。(p213)
2、 分工与动力密度成正比。(p214)-用物质密度测量道德密度
3、 社会密度不断增加:(1)人口越来越密集;(2)城镇的形成和发展;(3)沟通手段、传播手段的数量和速度问题(p214-217)
4、 社会的不断集中与社会分工间属于双向作用。(p217)
5、 对中国社会的解释:如果其中的最大环节还保留着低等社会类型,那么它的环节结构就会非常图书,它的社会组织就会停滞不前。(p219)
6、 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p219,重要‼️)
二、 对双重原因的解释
1、 差异使分工成为可能,也不应把它们强加给分工。(p222)
三、 新的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1、 达尔文,人类的生存竞争问题:差异越大越不容易发生竞争。(p224)
2、 超越经济生活的解释能力(p227)
3、 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这也是一种比较平心静气的解释方式。(p228)
4、 分工的进步与人类的变化是和谐一致的,正因如此,它才不断发展下去。(p232)
5、 扩大生产并非分工的主要原因,只因我们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p232)
四、
1、 只有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已经构成联系的前提下,分工制度才能得以实行。(p232-233)
2、 不同于达尔文的趋异律,分工能使有差异的人们结合起来;使相互分化的人们聚集起来;使相互分离的人们亲密起来。
3、 对功利主义者的回应: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的。(p236);他们全盘颠倒了自然秩序。(p237)
4、 论国际分工:两个社会分享了共同生活,他们已从属于同一种社会。不再是彻头彻尾的爱国主义,必须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p237-238)
第三章 次要因素
集体意识逐渐产生了非确定性,分工变成了团结的主导因素。(p240)
1、 仅仅根据社会环境变化,还不能说明分工进步的必要原因。(p242-243)
2、 次要因素1:首先是个人对于群体而言,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群体允许他们自由地产生变化。(p243)
一、 社会密度、容量增加的作用
1、 生存状态相同,人的意识状态表现相同。(p244)
2、 神的概念、道德与法律皆有抽象化、普遍化的特征。集体情感不再明白无误。
3、 共同意识越是普遍,就越会给个人的变化留出地盘。(p247)
二、 环节组织的衰落瓦解了传统,人口的流动为个人带来了广阔的自由空间。
三、 社会逐渐扩大无法制止个人不断分化的倾向了。(p255)
1、 人口大的中心舆论压力较小,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p256)-无法完成监视
2、 道德压制和法律惩罚在行为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法律也无法阻止混乱状态溜到共同情感。(p258-259)
四、 对阶层气质与环节相同作用的怀疑
1、 社会阶级具有环节、器官的双重性质。(p260)
2、 职业群体的共同习惯普遍而抽象,新一代拥有自主权,大大削弱了职业传统。(p261)
第四章 次要因素(遗传性)
1、 自然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先决条件。(p262)
2、 古代的职业分工、种姓制度受遗传条件影响极大。
一、 遗传性与停滞状态
1、 人类的许多种族都已陷入停滞状态。(p267)
2、 事实上,只有个人分有的财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遗传作用的相对重要性才会大大降低。(p278)
3、 传统随着文明的发展为个人留下了越来越大的余地。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这个余地变得越来越大。(转述,p279)
4、 文明总是通过他所依赖的广泛基础固存在有机体中,它越是能够把自己提升起来,就越能够从这个有机体逃逸出来:它越来越不像有机体了,而是变得越来越像社会。(p279)
5、 遗传已不再能够味我们提供生存所需的各种武器了。
二、
1、 遗传能传递的各种事物也越来越难以限制个人的变化了。(p280)
2、 通过遗传作用,个人不再紧紧束缚于他的历史;他更容易适应最新出现的各种环境,分工的发展从而也变得更加便捷、更加迅速了。(p287)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一、 生理分工与社会分工
1、 社会分工中,各种工作的分配形式很容易变化。(p288)
2、 分工越发展,它的灵活性和任意性就越大。(p288)
3、 对分工会带来具体而明确的职能的反对。(p290-292)
二、
1、 文明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不断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p295)
2、 人们之所以要不断进步,只是因为他们必须进步,而决定这种进步速度的是人们相互之间形成的压力是大是小,或者是多是少。(p296)
3、 对Spencer进步有限论的批判,对功利主义者的批判。(p302-302)
三、
1、 个人逐渐摆脱了有机体的支配力量。(p303)
2、 意识的进步与本能的进步成反比。(p306)
3、 只有社会的变化才能够解释同时产生的个人本性的变化。(p307)
4、 意识是群体生活的产物。(p308)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犯罪等有害职业不具有功能,不在研究范围之内。(p313-314)
一、
1、 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
2、 劳资冲突
3、 科学与知识分工
二、
1、 Comte:功能的分化是有用和必需的,但统一性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统一性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从分化过程中产生出来,因此,想要实现和维持这种分化过程,社会有机体就必须形成一种特殊的功能,并且要由一个独立的器官来代表它。这个器官就是国家和政府。(p318)
2、 政府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如同自然哲学之于科学。(p319,转述)
3、 Durkheim对此表达了批评。劳动分工产生,集体意识衰落。(p324)
三、
1、 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是因为各个机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规定,它们已经陷入了失范状态。(p328)
2、 市场的扩大,生产状态的无序,引发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作为失范的实例,p329-330)
3、 人们的批评:分工的异化作用。 方法:认识分工的目的,将其视为社会团结的源泉。(p332)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一、
1、 团结本身的不完善、常遭侵扰不是分工带来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外部强制力量所带来的结果。(p335)
2、 如果分工是自发产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发产生的,它就会形成团结。(p336)
3、 完美的自发性只是另一个事实和另一种形式:即外部斗争条件是绝对平等的。(p336)
4、 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必须保证消除外在不平等这项事业的公正性。(转述,p339)
二、 契约团结
1、 自由达成契约的保障:——马克思的社会价值说
2、 将达成自由契约作为一种公意。(转述,p344)
3、 论自由:自由不但不予社会作用发生冲突,反而是从社会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它并不是自然状态的固有属性,相反,他是社会征服自然的结果。(p345)
4、 公正作为时代信条。(p346)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个人活力的不充分发挥)
1、 如果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持续性更强,它们就会频繁地产生联系,更持续地产生相互需要,更明确地意识到彼此间的依赖关系。(p350)
2、 分工与功能的活跃、稳定有着紧密的关系。(马克思等经济观点作为例子,p351)
3、 分工的作用(p353)
结论
一、 规范的确立
1、 具有道德性质的行为规范: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把集体类型的所有本质特征体现出来。(p354)
2、 这种规范的功能在于防止共同意识以及社会团结发生任何动摇。(p355)
3、 高等社会要维持自身的平衡,就必须实行分工。(p355)
二、 分工的批判与回应
三、 规范与公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