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心理学-我自己的笔记

社会心理学-我自己的笔记

社会心理学-我自己的笔记社会心理学-我自己的笔记

这本书,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三个大的方向,分别是

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

一。社会思维

1.社会中的自我

1)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行为。

2)自我的概念包括 我们对自己的回忆信息进行特殊加工的 自我图式(我是...) 和 我们梦想或害怕成为的可能的自我 。

3)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①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的认识中存在一些角色,如大学生,父母,公司职员,在我们成为该角色后,我们会自我察觉,并让自己成为自己认识中的该角色)

②我们所做的比较(我们如何选择比较对象,我们如何理解所做的比较)

③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所处的团体,种族,人群,在人群和团体中,我们总能察觉我自己的不同,而其它人未必可以察觉)

④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成功会增强我们的自尊,我们如何去定义成功?)

⑤其他人的评价(镜像自我:我们认为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是别人真实的如何评价自己)

4)自我与文化

西方文化,更强调独立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梦)

东方文化,更强调相互依赖的自我(为家庭,为别人而活,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中)

5)自我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缺陷,(我们知道的比我们知道自己知道的还要多)

我们对自己行为,感觉,情绪的预测存在很多错误

心理具有免疫和恢复的能力,所以我们会高估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影响力。

6)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高自我效能=积极乐观=更多成功机会=高自尊

控制点: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我们如何解释挫折)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可以增强自信,改善心情,更有活力

(ps:很多人喜好经常装饰自己的房间? 对女朋友的控制等 属于么??)

7)自我服务偏见

高自尊:更多使用虚假普遍性(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解释自己的失败和成功

益处:缓解焦虑

不良:责备别人,高估自己对群体的贡献

自我服务偏见的动机:维持和增强自尊

8)印象管理

自我展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向周围人及内在的自己展示自我,维持一个我们营造的形象。

自我妨碍:为了保护自尊,我们给自己设置障碍,以便在失败后寻找理由。

update by 12:47 2014/9/9

````````````````````````````````````````````````````````````````````````````````````````````````````````````````````````````

2.社会信念与判断

1)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理论:共同反应,区别性,一致性

基本归因错误: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造成的影响。

部分原因:我们在做观察者时,环境是不可见的;我们在做行动者时,注意力放在情境上。

2)我们如何感知生活

预期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判断。

库勒乔夫效应:尽管事实摆在那,我们却会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信念固着: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在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存在下来。

应对办法:解释相反的观点。

3)重构记忆

事后聪明式偏差

4)如何正确判断

认识到直觉的缺陷(有限时间内做决定):

①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对自己能力不清楚的人更多的过度自信)

②易得性直觉(记忆中容易想到的)代表性直觉(记忆中更生动的)

③反事实思维(当容易想到一件事未来的情况时,更容易悲伤或宽慰)

④错觉思维(在不相关的问题上知觉到相关)和控制错觉(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

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不同的情绪会激起我们不同的回忆,也给当前经历做出不同的解释;

情绪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影响我们的判断。

5)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自我实现预言:我们有了某个信念-->我们采取某种相应行为-->产生我们预言的结果

例子:老师与学生

update by 15:18 2014/9/9

````````````````````````````````````````````````````````````````````````````````````````````````````````````````````````````

3.行为和态度

1)态度决定行为吗?

在两种条件下,态度能预测行为:

①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②态度和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

态度的强度也将影响对行为的预测

2)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就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语言和承诺变成信念

登门槛现象(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3)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调整自己的态度以维持形象或与自己行为一致

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 决策后的不协调(高估选择,贬低放弃的)

自我知觉:

表情和态度(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会影响人的态度)

过度合理化和内部动机(最小的刺激能最有效的促进人们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继续持续下去)

update by 9:16 2014/9/10

二。社会影响

4.基因、文化和性别

基因和文化:在学习能力,社会规范上有一定差异,但不同社会规范有一定的共同点。

性别:独立性和关联性上的差别;

5.从众

经典的从众实验: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可见性,亲密程度等)

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

权威的机构性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群体规模

一致性(1个榜样后,后续从众者的一致性)

凝聚力

地位

公开的反应

无事前承诺

如何抵抗:

逆反

坚持独特性

6.说服

说服的途径: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

说服的要素:传达者,信息内容,沟通渠道,听众

如何抵抗:预先公布,温和攻击

7.群体影响

社会懈怠

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

群体思维

少数派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会有唤起效应,唤起有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倾向。

唤起有提升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

唤起的因素:

评价顾忌,分心,纯粹在场

社会懈怠:发生在没有评价顾忌时,责任感的分散。

去个体化:匿名状态下,可能会发生,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减弱,对积极或消极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群体极化:群体交流会强化原本的主导观点;

群体思维:群体对和睦一致的渴望要求可能会压倒对相反观点的真实评价。

少数派影响:一致性和坚持性,少数派会破坏群体的一致性,让更多人能独立思考。

群体的否定,会让少数派考虑更多,并通常能诞生更好,更创新的决策。

三。社会关系

8.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偏见是一种态度)

歧视:一种负面行为。

性别偏见:

刻板印象(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

偏见的起源:地位的不平等,社会化,制度的支持。

偏见的动机根源:

挫折和攻击:替罪羊理论(挫折滋生敌意,将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社会同一性理论(内群体偏见,群体成就-->社会统一性及自豪感-->自尊)

偏见的认知根源: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夸大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自发类别化(时间紧迫,心事重重,疲惫不堪,情绪激昂,年轻)

利群偏差(将外部群体的消极行为归于其自身特点,内部群体的消极行为归于情境)

9.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形式:敌意性攻击(由愤怒等情绪引起),工具性攻击(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攻击行为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动力。

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影响因素:

疼痛,炎热,攻击(受到攻击或侮辱),唤醒状态(身体出于唤醒会增强情绪)

媒体影响:电视暴力,电子游戏等

10.吸引和亲密:喜好他人和爱他人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接近性(功能性距离--生活轨迹的相交,对交往的预期,曝光效应--熟悉)

外表吸引力(外表吸引力的匹配现象--外表的不匹配通常由其它特质补充,外表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我们选择的比较)

相似性和互补性(相似性导致满足感和认同感,从而产生了喜欢)

什么是爱情

爱情三角(激情-迷恋,承诺-空爱,亲密-喜爱)

激情:生理唤醒会增强激情之爱。激情成瘾(陷入“爱河”)。身体上的亲昵,排他性的期待,对爱人的迷恋。

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依恋(安全型依恋:对依恋对象信任,在分开后紧张等;回避型依恋:不表达悲伤;不安全型依恋:有限信任,)

公平(长期的公平,对公平的知觉和满意度)

自我表露(敞开心扉,增强信任)

11.利他

12.冲突和和解

上一篇: 2014考研政治之马哲: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下一篇: 自由为什么成为现代社会第一价值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