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者的待业和有业者的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始终十分严峻。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一国民生之大事,莫过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就业状况是国家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而就业状况又与产业状况直接相关。“产业——就业——发展”关系链条提醒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时,不能不把产业本身的发展当作最根本的前提。
产业发展的两方面
在产业延续的基础上,产业发展包括两个侧面:原有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创造。创业就是新的产业的创造。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产业发展即产业改造和创造,是全部社会发展的根基。我们在制定未来中国发展战略时,从根本上说,要围绕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自觉而又明确地将产业改造和创造提高到战略全局高度来认识,进而贯彻和落实到实践中,是目前特别需要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把产业改造和创造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起来,首要的是应当从社会历史观上理解产业发展问题。社会历史观也就是社会发展观,而社会发展的根基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产业的发展。正是由于产业不断发展,才能持续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历来强调生产发展的社会意义,并且超越了物质生产的范围,把精神生产、制度生产乃至人的生产纳入广义的“生产”之中。与所有这些生产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只要进入市场交换,就会形成相应的产业。从产业意义上理解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可以使我们突破原有产业观念的固定界限,看到产业拓展新的生长点。
社会的产业本来就是历史的创造。最初是第一产业的创造,相继有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随后是第二产业的创造,大工业、制造业获得迅速发展。接着是第三产业的创造,社会服务、管理、文化、教育等行业发展起来。现在也有人把正在崛起的信息型产业或智慧型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分出来,称为第四产业。这些划分是相对的,在相互区别中相互联系和转化。社会产业在创造后总要经历陆续的改造,在一定的改造中包含着必要的创造。这是产业发展中的常态。
需要拉动产业发展
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说,在这个意义上,“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就是在进行物质生产。当生产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群体行为时,劳动就成为社会的活动。产业是同类生产组织的集合,是生产达到一定程度或规模的标志,必定是社会性的。产业活动本身包括人与人的协作,当然是以某种分工为前提的协作,同时又包括某种产业群体与其他产业群体的分工与协作。
人以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满足自身的需要。但仅仅满足自我需要的生产活动是有限的、片面的。人们在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交换、交流中,才能超越自我满足的需要的片面性,达到人的生产及其满足需要的全面性。社会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产业作为一种社会领域,是人们以自己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参与市场商品交换,从而长久维持一定量的就业人口并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社会活动。无论产业的改造还是创造,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现实的社会需要拉动的。
产业的改造和创造,既表现在社会宏观层次上,也表现在地区、部门、行业的微观层次上。例如农业内部旧产业的改造、新产业的涌现,至今仍在继续。其他大产业领域也是这样。从总体上说,人类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是无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通过产业活动满足这些需要的创造能力也是无限的。人类对满足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在不断互动中建构着产业发展无限广阔的空间。
万众参与产业创造
中国社会的稳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说都与产业的改造和创造有关。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是因为通过产业的改造和创造,造就了农业文明时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第一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由此带来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西方国家近代以来走在世界前列,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带动工业文明发展,实现了现代社会产业的改造和创造。发展中国家要加快发展,也必须实现旧产业的改造和新产业的创造。中国要在21世纪重新回到世界前列,不单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产业,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还应该有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要求的产业创造。
整个中国意义上的产业创造,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决定着中国未来的面貌,也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上考虑产业创造问题,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展全方位、合理化、有深度、能配套、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每个地区、部门、行业来说,在继续做好产业改造的同时,关注和抓好产业创造,是全部工作的关键所在。历史是群众的事业。中国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产业创造的积极性。与之相适应,国家和社会事实上也是产业创造的主体。
从文化的角度看,产业的改造和创造即文化的改造和创造,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改造和创造,是社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造和创造。产业的改造和创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即产业的现代改造和现代创造。以产业发展为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切实解决这个影响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事关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