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心理学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存在。就时间维度而言,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心理学的思想就相伴而生;从空间维度看,不管哪一学科、何种领域、什么工作,只要有人的参与,就会有心理学的身影。然而

心理学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存在。就时间维度而言,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心理学的思想就相伴而生;从空间维度看,不管哪一学科、何种领域、什么工作,只要有人的参与,就会有心理学的身影。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无疑是年轻的、稚嫩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一论断也是我国心理学事业的真实写照。我国的心理学思想虽有两千余年,但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心理学在我国才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亦开始成为学者关注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历史的短暂性不仅意味着我国心理学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心理学现有发展水平的有限性。当前,我国心理学发展困难重重,问题突显,如问题意识薄弱,仍在学习和追随西方国家;对文化差异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体现出中国特色;研究的主题与现实脱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结果的实践指导效用和现实应用性较差,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心理学的成长、独立与发展。

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发展是一个事物存在和繁荣的保障。我国的心理学若想在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科学大背景中获得生存并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考虑发展进路。我国的心理学事业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值得每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悬笔深思。笔者认为,欲推动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需从问题出发,对症下药。针对我国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或可从提高科学化、加强本土化、深入本体化等视角来开阔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研究视野,在继承的基础上为我国心理学的未来开辟道路。

正身立命 提高科学化研究

心理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日起,就面临着“科学性”的问题,科学心理学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心理学的科学性问题依旧未得到彻底解决,心理学的科学化也成为历代心理学者不断奋斗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要求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如同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一样,产生不分国界、不具文化差异的普遍性结果。科学化是心理学成功跻身于科学殿堂的必要保证,是心理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心理学正身立命的前提。

可喜的是,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已表现出相当的科学性,如采用量质结合、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运用精密的研究工具和设备等。然而,我国心理学的科学化仍显不足且未深入人心。首先,受研究对象之特殊性的影响,心理学仍难以完全达到某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精密程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同时也是研究的主体,这种主客体的统一性弱化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降低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心理学研究结果的低重复性更是向心理学的科学性发起了巨大挑战。其次,心理学的科学性受到某些传统和庸俗观念的污染。由于对心理学的认识局限,仍有人将心理学视为神学或玄学,甚至打着心理学的幌子从事各种迷信活动,如算命、占卜等;有些人对心理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和鄙视,将心理学简单地等同于精神分析(释梦)、行为主义(动作训练)或心理咨询(聊天)等;也有人片面摘取和错误引用或盲目夸大心理学研究的结论,传播和宣扬伪心理学思想,将心理学与所谓的“心灵鸡汤”混为一谈,导致国内心理学的场面鱼龙混杂。心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提高心理学的科学化研究,增强心理学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心理学发展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心理学的科学化,潘菽先生于30多年前便指出,“‘中国心理学’的建设要求我们首先从基本理论方面着手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搭建整合性的知识体系”。然而,正如葛鲁嘉所说,我国本土并未生长出科学的心理学,其科学化历程实际上就是西方化的历程。鉴于此,提高我国心理学的科学性应摆脱西方文化的偏狭性,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和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科学化体系。此外,肃清伪科学的心理学思想,加大对科学心理学的宣传力度,改变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和态度也具有重要作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心理学的科学性的提高需要大众的力量,以共同抵制非科学、非正统的心理学思想,还心理学一片净土。

凸显特色 加强本土化研究

有学者指出,心理学的本土化和科学化是相关甚至一致的,强调科学化就要求推进本土化,而强调本土化也就是要确立科学化。不可否认,我国的心理学是一件舶来品,其发展依赖于欧美的心理学,这种“寄生虫式”的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而长期的“拿来主义”观念严重制约着我国心理学的独立发展。幸运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的心理学家便投身于心理学本土化的开创性工作。例如,杨国枢于1980年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的多学科研究会上宣读了《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一文,该文被视为揭开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序幕;杨中芳通过《试论如何深化本土心理学研究》一文初次探索了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可行性途径;林崇德强调,我国心理学的发展需要通过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形成中国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与体系,要选择中国人熟悉的概念,寻找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工具,发展解释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模式理论,以此来建构中国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进入21世纪,心理学的本土化日益受到国内心理学者的重视,诸如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内涵、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道路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人只有具有强大的核心自我才能够独立,只有独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心理学亦是如此。因此,加强本土化研究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立足之本,心理学的本土化也已成为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应从以往强调学习模仿转向独立研究,打破移植的被动发展局面,推陈出新,提高独创性,增强自身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树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发展坐标系,建立“新体新用”式的中国心理学体系,形成“中国气派的心理学”。心理学的本土化意味着中国化、文化化。在加强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树立一种牢固的观念,即以问题为中心,摆脱研究方法的束缚,促进开放式研究,致力于本民族和本文化的问题,如人性与孝道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国人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在实践中研究心理学。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心理学研究者“埋头苦干”,更需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抬头探路”。

追本溯源 深入本体化研究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母体之中,自然也继承了哲学的许多研究主题。例如,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它由什么组成,其根源是什么,心理实体是否存在,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等等。这些有关本体论的问题始终盘旋在心理学的上空。本体是万物的根源、基础、元素和永恒不变的本质。心理本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对心理本体的探索是心理学之所以为心理学的基础,深入本体化的研究是心理学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心理的本体是什么以及心理学是如何研究这一本体的?这一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哲学最初从思辨的角度给出了心理本体的答案——灵魂,心理学也在对灵魂的探讨中确定其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自心理学诞生起便产生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两大对立取向,它们对心理学的本体问题的认识和心理实体的研究不尽相同。人文主义心理学以现象学方法为基础探究心理本体,将意识等同于心理本体,重视存在和体验;同时也强调灵魂等哲学中的本体概念。科学主义心理学将心理视为元素的结合,是一种经验的科学。它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甚至放弃意识或心理,试图将心理学打造成一门纯粹的“科学”。

毋庸置疑,我国的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忽略了对心理本体的探究,表现出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实证主义的研究大肆盛行:过于强调数据,数据已成为心理学研究客观性的标准;“高大上”的研究设备和方法(如ERP、眼动和fMRI等)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盲目推崇;重视脑定位和大脑运行机制;等等。这种“数据至上”“以数据说话”“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和模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研究机械而忽视人性的学科。事实不等于真相,数据是真实的,但真实的数据并非就是真相,亦非心理的本质。因此,面对众多的研究数据和结果,我们需停下脚步,冷静反思: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能够代表什么?我们是否已经脱离了心理学研究的初衷?心理学到底在研究什么?我们是否该回到起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方向?或许,当前心理学的发展已走上错误的方向,若不悬崖勒马,可能就是一条不归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把握好心理学研究的本质,从源头出发寻求生存和发展才是应取之道。

心理学史家黎黑(T. H. Leahey)曾指出,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一个短期的历史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同样,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的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可为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即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本土化应努力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西方的心理学发展较为先进,“闭关锁国”实不可取,取之精华方为上策。而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思想也源远流长,如自孔、孟时代起便显现出各种不同的人性观,我们可以自信地认可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G. Murphy)的观点: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厚的基础,故而,忽视历史并不明智,援古证今乃为良方。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 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解决男子女性化——“娘炮”问题的出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