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
再好的社会教育
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
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全文共759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 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读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 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
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 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
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 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
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 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
我们在 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 是两码事。
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
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 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 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 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 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
第二个就是人在社 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 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 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第三段是什么呢?第三段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 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那些书本上的、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但是我们想想今天的日子呢?大家都是倒过来,一个小孩子,家庭教育,社会的学习都没有接触的 时候,可能小小年纪就去学文了。
小孩开始被背诗词了,写写字了,学那种学前班了,一直上完小 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被社会修理,一个人言语不谨慎了, 不守信用了,然后再去逐渐学习。
而最后忽略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最忽略的就是 家庭教育,恰恰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这一段没有了。
那么是不是没了这个孝敬了,大家说在今天是一个重要的事吗?那不是自己家跟父母的事吗?
对于 中国人来讲,家庭论题的教育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是你认知整个社会公民责任的一个基础。
中国人没有上教堂的习惯,中国人不去膜拜一个外在的神,他们讲究的是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中国人信任的就是伦理中建立起来那种笃诚守信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有上教堂传统的人,要是眼 前打翻一个杯子,他可能会本能的说,我的上帝。但是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本能就会喊,哎呀,我 的妈呀。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的呼爹喊妈就是西方的神来用的,这就是中国强调家庭教育, 认知伦理关系重要性的一个前提,就认识了伦理,你才能到世界上走得更远,整个从亲人之间拓展 到朋友之间,才能够有家国天下的关系,这就叫修身齐家治国,最后才到平天下。
所以这个伦理价值的建立,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往往是被忽略的。越是发达的大城 市,越是精英高知的家庭,这个孩子小时候上的各种辅导班、学前班越多,而在家里跟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少。
我在大学里面其实见过很多各地的尖子生,来到北师大 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考分都不低,但是进考场考试的时候会有妈妈在外面着急地敲玻璃。我出去 说孩子是不是忘带什么文具了?妈妈说,你赶快告诉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孩子,那是我的孩子,让他 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厕所。
这都不是在说笑话,这是我实实在在遇到的,并不罕见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在想,这些孩子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分数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一个月之间要换三四间 宿舍,跟每个宿舍的人都住不来,不是抢一个桌子就是抢一个床位,要不就哭了,要不就是睡不着 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一个新生群体有时候想安顿就要花好长时间,这些到底缺了什么呢?绝 不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做得不好,做得不好他们不会考上这么好的学校。
缺了什么呢?我们要回去问 问家庭,追着一个大学生提醒要上厕所的妈妈,到底是合格的慈母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所以我 说,学习伦理的认知,学习一个人格的建立,这件事情没有哪门专业课可以完成,他在中国的家庭 中。
一个家庭,过去中国都是大家族,是有一些封建礼节,讲究一些长幼尊卑。如果你把那些不好的东 西扬弃掉,你会看到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的公平,每个人的奉献,每个人的分享,这在一个大家 庭中是能传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
今天越来越多变成了核心家庭,大家族的概念消解了,但是一个 孩子,他作为家里的希望,他仅仅是学习的载体吗?他的身上还能够建立什么呢?一个人还有爱的 能力吗?
今天我们即使在成人世界中会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爱,越来越变成一句宣言而 不是行动。 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我这么去爱一个人,为什么他还不领情,为什么他还离开我?
我们今天不缺 情歌、不缺情诗、不缺情书、不缺铺天盖地的甜言蜜语,缺什么呢?就是温暖朴素地为你所爱的人 做事。爱也是一种执行力,这件事情学校里教不来,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有的时候承载的爱太多, 他会觉得他人的爱情是一种本份,因为他学习好。
但是如果一个习惯于为他人做事的人会觉得每个 人都不容易,人的爱是一种情分,所以是情分,人才会感恩,是本分得不到就会抱怨。我们需要成 长起来的新公民,不是那种只掠夺爱的人,而是能够施予爱的人。这件事情跟家庭教育关系更大。
固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都在进行这种教育,但是你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五加二等 于零的说法,什么意思呢?1、2、3、4、5,小娃娃在幼儿园排队讲秩序,有礼貌,分享,做值日, 打扫卫生,还容易建立起来,周末回家两天,回来以后老师说等于零了。
两天回去,爷爷奶奶包好 的水果喂到嘴里,袜子脱下来给洗了,床给铺好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早上也可以不起床了, 下午也可以睡懒觉了,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了。到周一来了,老师愁眉苦脸说,哎呀,五加 二等于零了。
这样的说法在幼儿园老师起码还有意识,到了小学,到了中学,更多的不是在教一个 学生的生活规范,而是教他们的知识系统。五加二等于什么,这个问题连意识都没人意识了。
那等 到他们真正上大学以后,教到我们这些老师手里的时候,我们感觉的只有遗憾,来不及了。很多家 教的事情,等大学老师去做,来不及了! 穿越大学,走上社会,很快这些孩子又会有他们的家庭。
有时候我跟大家开玩笑说,现在的孩子不 光是说学习的问题让人操心,你现在还不是禁止他谈恋爱,就是你让他谈恋爱他有时候都不会恋爱 了。
因为两个独生子女家庭被呵护起来的孩子,好起来的时候如胶如漆,吵起来的时候心里头都有 天大委屈。女孩指责男孩经常会说,你为什么不像我爸那样对我,我爸从前一直都是怎么怎么做的。 男孩就会理直气壮的说,那我妈还怎么怎么对我的呢,你为什么不像我妈那样对我?这也不是说笑 话,因为他们习惯于那样被对待。
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再下一代独生子女又怎么样? 所以我说关于伦理、价值,一个人人格的铸就,这起自于家庭教育,这是我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 地方。
第二方面,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孩子充分的想象和自信的地方。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 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
可以说,个 体差异有先天的气质,有后天的习惯,天渊之别。偏科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吗?我们今天面对的 什么是人才?有的时候我很遗憾,单纯信任一种专业化教育,有的时候会把一个天才教成庸才。某 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带着他的奇思妙想。但是他的想象力受到鼓励 吗?他的兴趣受到尊重吗?他个人的潜能被敏锐地发现了吗?
这一切责任在他的父母!指望着老师从一个班 30、40 个孩子去发现并且捕捉而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可 替代的优点,这几乎是一种奢望。再好的班主任也做不到,但是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有理 由把他当成世界上唯一的这一个。他的气质、他的兴趣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优 势。
我们不见得要求一个孩子每一门的功课都是平均分,你可以去发觉他与众不同的那种独特的灵 敏度。作为克服缺点,有的时候我觉得不如说扬长避短。一个人的短处可以避开,把他的长处发挥 出来。
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短处,我自己几乎是从读小学开始数学就没有学太明白过,一直到中 学数理化全都不好。我只有在作文上从小就好,但是我一直遇到好老师和好家长,就是告诉我不用 自卑,把你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我想正是因为我小时候在家里,我爸爸在我 3、4 岁的时候就开始念叨诗词,念叨这些经典的句子, 带着我玩儿,带着我学,后来我才培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说家里如果鼓励一个孩子的兴趣,完全 是一种游戏一样地就教了,大家能够怎么教孩子呢?
我现在还记得我父亲目前最早给我教诗词的时候,我很小,我记得他能够扛着我在肩膀上,带我春 天去看花,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他把我架在肩上说,你看,这些花儿闹 吗?我说不闹啊,都安安静静一朵一朵开着。我爸爸抓着我的腿,说你抱着爸爸了头坐稳了,然后 就围着树跑,跑起来的时候你看那个花闹吗?我记得我乐得咯咯的,我说真闹,花都像走马灯一样 跑起来了。然后爸爸停下来说,一个人静止看花的时候就觉得它只是宁静的,我们用这个词就会用 “春意绽、春意放、春意开”,那就没什么生动了。如果一个人的心里能够有那种动态,你就会觉 得哗,这一树的鲜花都是喧喧闹闹的。什么叫生动啊?就是把花能写得像鸟一样,这就是生机蓬勃, 这是我很小的时候。
中国诗意的境界就在那个时候进入我的心里了,我觉得它很美好。 好多人都问我,说《论语》这么枯燥的东西,你什么时候开始背的?我还真没有背过。我从小到大 都没人让我背过,而到现在我也不会背《论语》,只是大人给我讲。
也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爸 爸带我出门,只要有朋友聚会,爸爸就跟我说,你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去数数今天有多少 叔叔阿姨,这里有多少老师?我就数一圈,回来可能算出有 8 个半老师还是有 7 个半老师。
然后爸 爸说其实这个“三”不是固定的数字,就是说你会有很多老师,你去挑挑,就看看谁是老师。然后 再看一圈,觉得有一个阿姨对谁都好,照顾这个,呵护那个,特别好。一个叔叔,说话高门大嗓的, 随地吐痰,这个不好。后来就跟爸爸说,那个阿姨是老师,那个叔叔不是老师。我爸爸就说,那阿 姨就是老师,这就叫见贤思齐,你得跟他一样好,那叔叔也是老师,这叫见不贤则内自省,你觉得 他做得不好吧,你就问问自己,哎呀,我会不会也那么不好,所以他也是个老师。
那个时候我就会 跟大人说,我才不会像他那么做,那么做都不好啊。爸爸就说是啊,你看孩子看着都不好,就是因 为有人看觉得不好。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呢?
中国人为什么说君子慎独,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会这么 做啊?有的时候呢可能大人说了一半我就跑了,我从来没有被揪回来坐在那儿,说还没说完,背着 手听完,没有,跑了就跑了,下回不知道是吃饭、玩,什么时候又捡起一个话题,又说起来了。
对 我来讲,我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我很庆幸我出生在文革的末期,在外面一片批林批孔的时候,我 们家也没人要求我背过《论语》,但是不停的有人在给我讲这些道理。这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习染, 因为他知道一个孩子的优与劣。 所以什么是一个人的兴趣呢?
我的女儿现在也很小,但是她也很爱诗词。她四岁的时候就能背整个 《春江花月夜》,背下来之后她自己乱讲意境。她会说“昨夜闲谈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 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赴西斜”。这一段的意境呢,江潭落月赴西斜,那个斜是歪斜的斜,是指月 亮又西斜了,但是押韵要读成 xia。可是这个道理我跟她讲不清楚,她太小了。所以我女儿经常望文 生义地跟她的小朋友说:“你看江潭上的月亮啊,正好落在了晚霞上。说早晨的霞叫朝霞,晚上的 霞叫夕霞,‘落月赴夕霞’那一片霞光上还有月亮,你说多美啊! 这样的时候我真的跟她讲不清楚,我只能认可她这种说法。我觉得有想象力总比没有好,她喜欢一 件事情你先让她瞎想去,先让她去背,总比你现在就告诉她,这个字你读错了,这个“斜”字在这 里押韵,为什么读 xia,它跟晚霞的霞为什么不同,我觉得她会失去兴趣。
也许我不是一个懂科学的 妈妈,但是我是尊重孩子兴趣的妈妈。对我的孩子来讲,她少背几首诗没有关系,关键是她要快乐, 她要保持着那种蓬勃的自信和那种创造的愿望。所以我们经常说到一个什么意境,我女儿就会画画, 她经常会画得满天飞花,星月同辉,地上会生长出星,会生长着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包括台灯、 包括云彩,所有这些东西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给她的永远是鼓励,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 所以我在想,家庭教育,它让一个孩子从小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是值得尊敬的事。
国家图书馆的老 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他去世之前我还去跟他聊过天,93 岁的老人了。当时他跟我说了一段话,我记 忆犹新。他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悲哀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推行标准答案。
老师发给小朋友一人一块小 圆饼干,小朋友咬一口举起来说,这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月牙。任老说,我如果说这是小船行不行? 我如果说这是人剪下来的指甲行不行?我为什么非要说它是月牙呢?所以任老当时说,如果连小孩 子,幼儿园就习惯什么叫标准答案,他这一辈子怎么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呢?
任老这段话其实挺发人深省,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社会化教育的一个平衡器,社会教育要求不讲标准答案是不可能的。到了小学、到了中学、到了高考前我们还不讲标准答案吗?
如果说社 会教育给学生的是一种确定性价值的认可,那么家庭教育给孩子们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价值的开发。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跟社会教育形成的平衡系统才能够真正塑造起来一个健全的人。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的第二个意义是因材施教,真正能够开发一个孩子对象化的潜能。
第三点,我认为家庭教育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使这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一个孩子有爱、有自信、有梦想,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轻易妥协,这种教育也许要伴随他终其 一生。一个家庭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 环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说家庭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是父母, 甚至是祖母祖父都在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
所以我说家庭教育是循环教育,它有长辈对晚 辈的教育,也有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晚辈处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处于一个超音速的时 代,他们在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有他们的游戏方式,他们不应该紧紧承载大人的斥责,说现在的孩 子没出息,一代不如一代,这只会形成一种逆反。
为什么长辈不向晚辈学习呢?所以我觉得家庭教 育中很重要的元素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学习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成长的生命状态,让这个家庭保 持一种蓬勃新鲜,大家一起去淘气,大家一起去玩一个游戏,一起去郊游,或者一起完成一次颠覆 性的行动。
越多这样的 DIY 行为,越多养成全家一起其乐融融的行为,也许最后创造不了什么具体 价值,但是在享受过程。完成一种开放态度,态度的建立永远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东西。
爱是一 种态度,融合是一种态度,平等和尊重也是一种态度。所以我想当家长能够向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 就进步了。
现在我女儿从幼儿园回来,经常会给我一些教育,确实是我不知道的。我女儿有时候走在路边,看着草就会问,妈妈你能去分一下那是狗尾巴草还是燕麦吗?这个知识我从小没学过,她会告诉我。 春天看见花开的时候她会说,妈妈你能分出来黄色的花里,哪种是迎春,哪种是连翘吗?她会告诉 我,哪个是四瓣的哪个是五瓣的,哪个是向上长的,哪个是向下垂的。
她会回家用碘酒做实验,跟 淀粉去发生化学反应,说我给你作一幅画吧。所有这一切让我感到新奇,所有这些其实都给我们一 种态度,我们跟着孩子练琴的时候,跟着孩子画画的时候,哪怕跟着孩子异想天开、胡说八道、进入她的童话世界的时候,我们没完成一次生命的成长吗?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做家长的人,我们应该心怀敬畏,不敢轻易地斥责孩子说,你这叫瞎说,我走 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赶紧停下这种愚蠢的行为。我们到底有多少自信敢轻而易举对孩子说这句 话呢?
有的时候我们因为不懂而粗暴,有时候我们因为学习而谦卑。所以我想,家庭教育是一个生 生不息的载体,它使家里的每个人拥有自信,拥有从容,拥有成长,拥有面对未来的态度。所以这 种循环使一个人真正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这是我对家庭教育的一点浅见,我说第一,家庭教育是建立价值观的地方,认知伦理关系,承 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第二,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孩子的梦想, 让他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建树;第三,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它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呈现一种 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
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我想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也许我们今天从这个论坛走出去,回到家里我们每个人都成为 被教育者。今天开始回去学习,今天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分享成长,明天我们大家都会快乐一点,祝 福大家,谢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