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含义:(创立者,目标,怎样的)

马克思主义含义:(创立者,目标,怎样的)

马克思主义含义:(创立者,目标,怎样的)绪论:马克思主义含义:(创立者,目标,怎样的)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绪论:

马克思主义含义:(创立者,目标,怎样的)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实现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一章:

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物质与精神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2、认识是否能够正确反映世界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物质: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1、意识统一于物质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证工具

3、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联系发展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形式

2、量变为质变的必要准备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量变与质变互相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向旧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

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类型 :

1、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3、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行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的总过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已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的特点:

1、绝对性: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相对性:人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有限

(真理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为客观真理。是1、2的统一)

正确的价值观的标准: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

(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章: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2.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它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阶级斗争对于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

1、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3、阶级斗争及其作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国家的实质: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关,从国家的产生和运行来看,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的阶级性集中表现在国家的阶级压迫工具性。

第四章:

商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因素或者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1)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2)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2)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研究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或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应用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相比,剩余价值率 m′= m/v资本积累的趋势: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②资本主义的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要不断实行积累。

第五章: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更高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控制

垄断组织: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第六章、第七章:

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著作:《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的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一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4、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5、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

1、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2、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3、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4、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局限性: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作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这不仅仅统治的政治制度。

4、政党恶斗相互 ,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上一篇: “传播影响社会的形态,社会影响传播的形态”这个过程是如何运行的?
下一篇: 社会的文明形态和丛林形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