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第二章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第二章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第二章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现代政治学中带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重要课题。对这一理论问题的重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现代政治学中带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重要课题。对这一理论问题的重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同时,从现代政治生活的角度看,任何政治行为都源于对利益的意见表达,而意见表达的基础是阶级、阶层和全体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他们之间还要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问题,都是研究现代政治生活的基础。

阶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地位

1、阶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

2、阶级的形成是政治现象产生的基础。阶级形成以后,必然会在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中间形成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应的政治现象,比如阶级斗争、国家法律的产生,都是为了适应阶级出现以后政治关系的需要。

3、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主要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突出表现为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过程中,通过阶级斗争更新生产关系。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4、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就在于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用于实现自身利益和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一、 阶级的概念

阶级的五个最基本特征:

第一,阶级是按照人们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而划分的,也就是说,某个阶级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统治地位,其它的阶级就要处于被统治地位。

第二,阶级是按照人们各自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而划分的,那些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们,总是占据着社会生产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统治地位。

第三,阶级是按照人们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而划分的,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在生产中占有指挥地位,支配别人的劳动,而丧失了生产资料的人只能听任他们的摆布.

第四,阶级是按照人们取得他们支配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来划分的。比如,资本家是以取得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得收入;工人是用劳动换取工资的方式获得收入;地主是以收取地租获得收入。而这诸种收入方式是由这些阶级同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第五,“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不仅揭示出了对抗阶级之间在经济上的根本对立,而且指出了由这种经济对立所引申出的阶级斗争极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后果。

总之,阶级就是指与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是阶级划分的最基本标志,是阶级的最根本特征。

二、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但阶级产生之后,就必然要有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特点。

第一、 在阶级形成的过程中,“不成熟的阶级”和“成熟的阶级”是有区别的。

所谓“不成熟的阶级”,是指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经形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已经出现,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或者是被社会的整体环境所一时抑制,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阶级组织。

所谓“成熟的阶级”,是指它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冲破了社会的整体环境对自己的抑制,并且在政治上组织起来。在现代社会,这一点表现为组织起了自己的政党,从而能够以阶级整体的方式进行阶级斗争。这才是完全意义上的阶级。

一个“成熟的阶级”必然有其政治属性,但这种政治上的“成熟”,是以它在经济上的成熟为条件的。一个阶级的政治属性,终究是以该阶级的经济特性为基础的。

第二,社会成员“个体的阶级划分”与“群体阶级归属”是有区别的。

一个人的“出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划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一个。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属性的确定问题的唯一理论基础,是看有关社会成员和社会利益群体的社会经济属性,特别是其与特定所有制的关系,同时根据需要参考他们的劳动方式、收入方式、生活方式等经济和社会因素。

第三,“阶级划分”与“阶级分析”是有区别的。

阶级划分的唯一标准是它的经济地位,而阶级分析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阶级分析,作为一种思考政治问题的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思想分析、社会心理分析等许多方面。

阶级分析,不仅是对阶级的分析,而且是对阶级关系的分析。

总之,不同阶级之间的一切差别,阶级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不同特点,乃至尖锐的对立,阶级分析所涉及的广泛的方面,归根到底,都是决定于阶级的经济地位或经济地位的变化。

三、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和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本质性的关系,它对人们之间的其它社会关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这是由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1.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它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它的本质总是在社会关系上对内表现为某种共同性,对外表现为显著区别于其它阶级和社会利益群体的特点:

(1)政治倾向上的对立

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处于同一阶级之中的人们根本利害关系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个阶级对于与自己的利益有损益的事物,在思想上有一致的反映、一致的态度,相应地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在政治倾向上的相互对立。经过组织和引导,一个阶级的多数成员往往能够形成统一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

这种政治上的倾向性,在它的代表人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情况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2)意识形态上差异

处于同一阶级地位上的人,还会产生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文化观念。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可以共存,但有差异,有矛盾;敌对阶级的意识形态之间在进行着尖锐的斗争的同时,也总是试图相互影响。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阶级地位、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都导致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由于人在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比他们在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变化缓慢一些,所以,阶级之间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要比他们在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别,还要广泛、持久和稳定,它造成了社会在“表象上”的普遍分裂。

2.阶级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关系

阶级内部有“主体部分”与“非主体部分”的差别。在另一个阶级的影响之下,一个阶级的“非主体部分”可以游离出去,归附于对方,从而使阶级之间的界限出现模糊性,出现各阶级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状况。比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在几个阶级在需要反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时,就可能结成同盟,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即是如此;又如在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敌对阶级就可能将阶级对立暂时搁置起来,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要求,结成同盟或“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即是一例。

3.非阶级关系

非阶级关系是指那些与阶级关系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同与阶级关系的社会关系。

(1) 阶层

一般而言,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比如现在的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区分为“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两个阶层。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在分析和划分阶层时,除重要依据所有制的因素外,还结合了他们的劳动方式、收入方式和收入水平等比较具体的经济因素,有时也可能参考其它社会性因素。

(2)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由于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等级不同于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地主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同一等级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级的社会成员,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

(3)非阶级分子

在社会中,还有少数被抛到了社会底层,丧失了阶级地位的分子,如娼妓、乞丐、游民等等。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值得同情和需要教育的,但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破坏性。

四、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主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对立和冲突。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不同,必然造成政治倾向和思想观点的根本不同,也就必然会产生尖锐的阶级对抗。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阶级斗争,是指阶级整体之间的有组织的斗争,而不是指若干阶级成员之间的冲突。只有整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才是阶级斗争。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那种能够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不是唯一的动力,更不是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过程中。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先进阶级通过阶级斗争组成强大的革命力量,推翻旧的上层建筑,更新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没有阶级斗争,就不可能实现社会革命。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不会停止的,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统治阶级或暂时削弱了被统治阶级的力量,或多或少地推动或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尚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的情况下,被统治阶级促动统治阶级,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也可以多少推动社会的前进。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资本主义社会现阶段阶级关系的一般状况

当前,西方国家的工人运动并没形成高潮。近几十年来,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迅速,为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的福利水平比较高,为缓和因贫富差距而带来的阶级矛盾创造了制度条件;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构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白领工人”大量增加,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希望社会安定,生活稳定,这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稳定社会阶级关系的主观因素;西方民主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参与渠道增多,工会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有所完善,有些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在改变劳动的组织方式,吸收员工参加企业管理方面也动了不少脑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关系,这些都是目前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得到缓和的政治条件。

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矛盾,都不可能在根本上得到解决。贫富差距在大多数国家的持续扩大,说明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合理程度都仍然在提高,“相对贫困”和失业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秩序的各种政治和经济斗争,仍然在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前进。这表现为:第一,工人的斗争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创造了条件;第二,这种斗争,调整了各个社会集团和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文化的发展;第三,这种斗争使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相对高一些的经济收入和较为有利的劳动条件,从而促使资本家改进劳动工具、劳动条件和劳动组织方式,这又必然会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现代社会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经济斗争。

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初级形式,也是无产阶级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斗争形式,它是以捍卫工人阶级眼前经济利益为直接目标的斗争。罢工是经济斗争的主要手段。在经济斗争中产生了无产阶级的初级组织——工会。经济斗争对于团结、锻炼无产阶级,提高他们的觉悟,抑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经济斗争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剥削制度。

2.政治斗争。

它是在经济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政治斗争包括议会斗争、政治性罢工、游行示威、武装起义等。政治斗争以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政党就是为适应日益复杂的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3.思想斗争。

思想斗争也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重要形式。它是伴随、配合着经济、政治斗争而进行的,其根本任务是消除剥削阶级的思想偏见,揭露资产阶级的欺骗宣传,用革命理论武装工人群众,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思想斗争的中心环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问题

一、中国现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

第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被消灭,但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还存在。所谓在“整体上”被消灭,是指剥削阶级在其赖以存在的生产资料剥削者私有制被消灭以后,它作为一个在这种经济关系中处于特定地位的集团当然也就不复存在,而不是指指消灭了剥削阶级的每一个成员。

第二,剥削阶级消灭了,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所谓“一定范围”,是指阶级斗争在我国社会中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三,当前阶级斗争的原因,主要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遗留和某些外部影响,比如国外敌对势力关于“和平演变”的企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固然为某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某些现实条件,加上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必要的法律手段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完备有效的措施。

第四,当前存在的阶级斗争仍然可能对社会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却已经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必须围绕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纳入当代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轨道。

第五,当前存在的阶级斗争是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所谓“特殊形式”,是指这种斗争已经不是以急风暴雨的群众运动的形式进行,而是以民主和法制的形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社会矛盾问题。

第六,当前存在的阶级斗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在剥削制度消灭之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消亡过程中的不断缓和。所谓“激化”,是指阶级斗争消亡过程中的曲折,而其结果必然是敌对分子的势力进一步削弱。

二、关于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

(1)在现代化和改革的旗帜下建立社会各阶层的巩固的统一战线。

利益的分化和利益差距的拉大,导致了阶级阶层关系协调难度的加大。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客观地存在着某些分歧,但在中国需要改革,一定要实现现代化等根本点上,各阶层是一致的。分歧只在于具体利益的分配。现代化建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2)把政治决策的重心放在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

要把政治决策的重心放在劳动群众各阶层的根本利益之上。劳动群众各阶层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利益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普遍性问题。这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宗旨所决定的;但社会关系调整方式的变化,又是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进步所要求的。

(3)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要采用带有过渡性特点的新方法。

(4)对于改革以来产生的新型社会矛盾,要坚定不移地采用新方法。

(5)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要超前探讨解决矛盾的思路和对策。

(6)加强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的建设。

社会协商对话是指各个阶级阶层之间、领导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等为保持沟通和自我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彼此直接进行的各种讨论、调查、研究等活动。社会协商对话的总题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它是我国人民群众创造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

社会协商对话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是“对话”不是“训话”或“讲话”,是彼此交流,对话的双方都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是双向交往;二是,直接对话,避免逐层“传达”和“汇报”所难以避免的信息过滤中的误差反馈迅速。三是,对话公开进行,提高了领导意见的感染力。这种民主形式的提出,有利于通过人民群众之间的自我调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从,克服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拓宽了参与的渠道,有利于正确解决“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减少干部和领导机关工作中的失误;有利于群众从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为什么分析当前中国政治要引入“阶层”的概念和方法?

1、阶层分析强调社会分化有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强调协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整合,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2、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下,剥削阶级已经作为一个整体被消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阶层,并且在工人和农民阶级内部出现了阶层分化,因而在当前条件下,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大大减少,要引入阶层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当前中国社会力量的分化情况。

3、当代中国阶层分化的基本情况:工人阶级内部日益分化为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白领阶层规模和比重不断壮大。农民阶级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分化,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数量大大减少,大批农民融入城市或城镇。出现新型阶层和复兴阶层,比如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等。

4、当前的阶层分化的社会现实表明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这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也有着深刻影响。比如白领阶层的扩大预示着一个大规模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出现,对扩大党的执政力量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阶层分化和重新组合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社会政治问题,比如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在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等等。

5、引入阶层的方法和概念,有助于充分认识到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对于调动各个力量的积极性和处理相应的社会政治矛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 【十九大精神百问】我国是否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下一篇: 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矛盾、外部因素,看明朝灭亡的原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