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史学概论#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史学概论#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史学概论#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I.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A. 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2. 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I.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

A. 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2. 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准备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社会生活的关系; 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开始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

a)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抗阶级,对抗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而且提供了较有洞察力地认识已经逝去的一切社会的可能

3. 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斗争实践,为唯物史观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a) 欧洲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工业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虽然还不太成熟,但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B. 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来源

1.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

a) 黑格尔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历史,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永恒变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部“世界历史民族”不断更替的历史,这种更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b)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把辩证法从他的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

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 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问题的研究

b)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第一次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并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类的解放,从哲学上作了论证。

(2) 通过对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私有财产不过是人的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指明“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

(3) 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进行的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批判

(4) 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3.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历史观上的贡献)

a) 圣西门,傅立叶: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进步的过程。不仅肯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且力图阐明这种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

b) 圣西门:将规律性思想运用于历史研究,认为只有这样的历史学才成为科学。

c)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每一人类社会的共同特征。

d) 傅立叶:每个社会都存在旧制度的残余和新制度的萌芽。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能长期停留在一个历史阶段。

e)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

f) 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4. 自然科学的成果(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生物进化论)

a)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b) 细胞学说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的进步,更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而且揭开了“机体的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使“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现在已被归结为某种遵循一切多细胞的机体本质上共有的同一规律所发生的过程”

c) 恩格斯强调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各种物质形态的普遍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

d) 达尔文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马克思明确指出,达尔文的这部著作,“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5. 19世纪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提出的阶级斗争史论

a) 复辟时代的法国历史学家大多都意识到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经济生活有较密切联系,因此把研究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阶级斗争当作历史科学的主要任务,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力图从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出发去解释历史

C.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过程

1.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复辟时期史学的理论与思想,汲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完成了人类历史观念的伟大革命,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初步表述

a) 书中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3.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4.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正式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

5.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就马上将其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实践中

a)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初次尝试

(1)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以法国革命的历史为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2) 重点研究了革命年代阶级斗争的问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式应当实行共和制,认为利用它可以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从而初步解决了无产阶级国家的政体问题

b)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 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 阐明了无产阶级建立工农联盟的思想,分析了法国小农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认为小农不能自已代表自己,总是希望由别人来代表他们,这种政治心理,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c) 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真正做到了历史研究中进程与逻辑的统一

6.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a) 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本书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7.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反对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

II.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

A. 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方式

1.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2. 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考察和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物质生产活动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出发点。通过劳动求生存,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

3. 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产力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中发挥作用的

4. 两类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

a)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具有决定性意义

b) 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具有决定性意义

5. 人类生产能力提升的表现,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者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革新

6.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是现代化的生产,科学技术的作用越突出

7. 生产关系与阶级

a)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和活动的分工与交换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消费关系

b) 分工

(1) 生产和经济活动过程的分工

(2) 管理和被管理的分工——意味着阶级差别的出现

(a) 还决定了作为生产成果的生产资料和最终产品的分配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d) 统治阶级的支配特权(支配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之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的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所有制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2. 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的制度和机构,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观念

3. 唯物史观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经济基础规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

5. 在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统治阶级也会强化上层建筑的服务功能,以便巩固有利于他们的阶级利益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对矛盾运动中,反映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新生阶级同旧有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

6. 两者产生矛盾关系,人的主体能动性起重要作用(科学认识)

a)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演进、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人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上层建筑的构建以及它对于经济基础服务功能的发挥,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积累。

b)

7. 这一规律在不同国家民族道路上不同表现。

C. 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1.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 人类社会总体上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3. 不同民族国家在具体道路上的差异

4. 人在社会形态中的地位

5. 经济关系当事人的观念

6. 实践中的人是社会形态的中心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理论基石,为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 社会存在,人们一切物质活动及其物质实体和物质的关系,构成内容

3. 生活决定意识

E. 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1. 阶级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规律

2. 阶级斗争是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

3.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4. 剥削阶级对社会的一定贡献作用

III.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辨证运动

A.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1.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历史规律的疑问,历史研究对象的即逝性和史料的有限性;历史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活动的结果,人的意识是无规律的,历史不可能有规律。

2. 不能把社会规律等同于形式逻辑的某些定律,忽视了辩证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辩证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必须从社会存在来理解思想动机,由此,人类可以找出历史规律。

3. 对规律应区别对待,一般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对所有个体现象共有特征的概括,特殊规律是适用于特殊时空范围的规律,不是普遍之外的特殊,而是普遍规律在特定时空范围的具体展现。

4. 不同民族,国家国情不同,出现不同的发展路径。

B.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 必然性指任何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化和消亡都有内在的原因,存在因果关联。偶然性在社会发展中出现这种或那种的情形。偶然性与社会发展的本质没有必然联系,其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历史学家的任务通过偶然性来揭示必然性。

2. 每一件事务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性不能脱离人的活动而孤立存在。

3. 历史必然性是人们活动之间的历史联系,外部世界存在很多可能性,人类客观需要的必然性,积偶然为必然;每一种必然性,起初作为偶然性出现,在不断反复之后,才发展为必然的东西。在此过程中,人的选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C.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 社会历史呈现明显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每个阶段拥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连续性指各阶段的衔接,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

2. 连续性的原因:每一代人都必须依靠上一代留下的财富发展;每一代人的物质精神力量都不能任意跨越的历史进程

3. 既有连续性,又向更高阶段跨越。

D. 历史发展的动力

1. 两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社会主义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E. 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社会现象在人的活动基础上发生,历史过程由人的活动来完成。

2. 唯心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3. 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动力,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4. 劳动大众的人心向背,决定领袖人物的成败。

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却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6. 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杰出人物是满足社会需要和履行社会职能的人物。

7. 任何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无法超越时代的限制。

上一篇: 本溪高中徐楠老师参加无党派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培训会
下一篇: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试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