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学本土化

社会学本土化

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 社会学本土化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趋向 。 定义中说到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形式,途经和性质。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在社会学的传入阶段就体现出来了,那时,社会学本土化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严复章太炎的社会学学术研究活动中。 严复翻译了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的著作《社会学研究》,取名为《群学肄言》,但严复的这本翻译本,并非是纯粹的翻译本,首先他是以中国文言的方式和意境注入西方的社会学中转而变为“群学”,在严复的意识里,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的,取名为“群学”。 严复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出他所说的意义上的“群学”就是社会学,但他却是结合当时几近于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有针对的提出意图改变中国现状的一位有先见之明的人。直到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到了社会学这三个字,虽然也是贯穿在古文言中。事实上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就冠以群学,就意味着社会学本土化意识在中国本土已经初始化了。 章太炎意识到,人类是有理性的,可按自己的意志合群求进,从而与无意识的生物体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章太炎对外来的社会学说提出了一种具有明显的本土化倾向的见解。

他强调,社会方面的学说不同于自然,对社会进行研究必须注意研究者所在国的特殊性。章太炎可能是中国社会学史上最明确的意识到对社会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本国特殊性的一位学者。在章太炎那一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以知识和改良中国社会为主要目的的小规模社会调查活动,这也是针对中国国情有意识的进行调查的本土化的表现,当然本土化的表现并不仅仅局限在社会调查方面,它还包括社会理论和本土社会认识以及应用等方面。既然很早以前中国就有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倾向和研究,那么,在现今社会,社会学本土化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图景的?社会学缘起于西方哲学,蕴涵了深刻的反思精神和体验生活于己的人文关怀信念。社会学理论或方法从孔德开始,就跟随实证主义的思潮来对待社会事实,所以今天我们需要理清其理论沿革和讨论的基本方向。图景一:本土化依然在继续,理论尚未完整建立,方法正在实践; 首先,社会学传入东方,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社会学理论的建构需要广大的社会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可能建立符合本土情况的社会学理论。 其次,社会学的理论沿革表明了一个基本方向:社会学理论是由社会经验事实或社会事件的不断积累总结归纳,从现象的发展逻辑提炼出理论的基础框架,是后起的社会学家不断反思、批判、整理后的结果。

从大机器工业社会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兴起,社会图景在不断转化,多维的画面,为社会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剪辑”似乎不再是电影人的专利,这一动作也成为社会学家们的操作范式,他们也进行修剪甚至是重建社会学思想之域。今天,后现代性凸现,置疑自身的困境让社会学在困扰中前行,本土化的过程是个双向阐释的过程,社会学理论是在此种互动场景中得到运用的。 最后,由于本土化的社会现象差异性较大,本土化的社会学方法运用较广泛,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而且这也是实证主义的主旨和价值中立的研究视角的体现。图景二:本土化的理论学派尚无踪影,社会学分支特色体现不是很明显; 首先,理论学派是否产生与理论本土化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到达一定的思想建树,学派的出现则是一件甚为遥远之事。本土经验的积累是否充足又或者方法的运用能否纯熟等,这些足以制造本土化实现的囚笼,想要突破之心,短时间却无实现之力,此等现状值得人们深思。引进经典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等定量研究方法、小组访问、实地深访等)这只是了解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其理论产生的根源。 其次,从理论沿革来看,要抓住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有两条线索值得深思:一是社会学理论从欧洲走向美洲(确切的说是美国)再度回到欧洲,这其中伴随了几次大理论建构和重整,学派的出现也是应有之义了(例如芝加哥学派)。二是社会学家们的学科背景——哲学和逻辑学,古希腊罗马孕育了深厚的反思土壤,汲取“思”的精神,成为思想家内化于自身的必修课,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争鸣和启蒙精神,这些等等为“思”创造了“想”的空间,而围绕“社会”这个主题的学科理论自然会源源不断诞生。 最后,社会学各分支学科没有完全体现自身的特色,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有各大学科融合并济的现实趋势,但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的建设心态。当初,对于社会学的学科定义,曾经出现过多种定义,对于社会学的长期发展有益的是要有明确的研究范围。社会学前辈学人涂尔干为我们已经探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功能分化是一定式,不断细化的趋势更需要明确分支学科的范围和研究特色,从而有利于建构社会学的本土进程。图景三:社会学的多学科融合态势发展是必然的,无论是研究范式或是方法。 社会学只是诸多社会学科中的一支,在面对本土化社会现象复杂化的情况下,加强与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人类学、人口学、民族学等学科联系与借鉴已经成为必然,当然前提是仍要体现自身的研究特色。

从理论角度来看,韦伯、涂尔干、齐美尔等的理论不光在社会学界占据显赫的地位,其他相关学科也运用不少。从方法来看,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已经成为上述学科经常运用的研究方法,方法的交融体现得尤其明显,相比较而言,不同学科借鉴方法要比理论更加频繁。社会学本土化十分有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仍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和改进,希望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习社会学的同学们也可以学好社会学,为本土化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上一篇: 试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doc
下一篇: 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夜间用药年度观察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