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浪费你一秒钟,可以我看看剪贴板里你最近复制的内容吗?

浪费你一秒钟,可以我看看剪贴板里你最近复制的内容吗?

浪费你一秒钟,可以我看看剪贴板里你最近复制的内容吗?高三政治 第 1 页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目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 生产方式概述 1

高三政治 第 1 页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目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 生产方式概述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 ( 1 )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2 )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 劳动者、 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其中,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重要标志。 ( 3 )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分配制度。 其中, 生产资料 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即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1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2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3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 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在这一规律支配下, 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 资本主 义社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共 5 种生产方式。 二、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 1.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也是最低阶段, 是人类社会的童年。

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 石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低下。 2.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 1 )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 2 ) 人们共同劳动, 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 3 )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三、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 1. 私有制的确立 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 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 劳动代替, 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 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 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后来,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 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 阶级的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 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 ——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所谓阶级, 就是 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3. 国家的产生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建 立了军队、 法庭、 监狱等暴力机关, 这是国家产生的标志。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阶级 统治的工具。

四、 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1.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 工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 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是历史的进步。 2.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 1 )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 2 )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 ( 3 )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 奴隶社会的衰亡 奴隶社会后期, 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 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 一步发展的障碍, 就被封建制所代替。 第二目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1.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 1 )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 2 )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屈从于地主的奴役。 ( 3 )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 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地租包括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和货 币地租。 此外, 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 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 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农民除 交纳地租外, 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在: ( 1 ) 铁质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 2 )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3 ) 商业和 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二、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 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 ( 1 ) 主要矛盾: 在封建社会,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 2 ) 阶级斗争: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农民阶级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 斗争 的形式有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2. 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 ( 1 ) 经济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 占有, 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 2 ) 政治统治: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 3 ) 思想控制: 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 传播封建道德、 鼓吹 “ 君权神授 ” ,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 想。 三、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 1 )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 2 )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受雇于资本家, 成为雇佣工人。 ( 3 )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注 1 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成为资本 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注 2 剩余价值的隐蔽性: 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 从表面上看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 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人的工资, 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这表明,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对工人的剥削, 是隐蔽的。 2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 有人身自由、 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 在历史上,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 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是一个充满侵略和奴役的过 程。 3 、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 1 ) 萌芽: 封建社会后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 部高三政治 第 2 页 ( 2 ) 封建制度使得新兴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劳动人民 的力量, 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注意: 在反封建斗争中, 是由资产阶级而不是由工人或农民阶级发挥了领导作用, 这是因为: 尽 管封建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阶级的共同敌人, 但当时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 治力量;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 3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使科学、 教育、 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 经济危机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 银 行破产, 大批工人失业, 信用关系被破坏, 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 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但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即: 相对于劳动 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 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 3. 经济危机的原因 ( 1 )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以及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2 )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难以治愈。 五、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1 、 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 1 )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 2 )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 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2 、 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 1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是资本主义社 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 2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 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 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 思想来源 ——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 1 ) 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莫尔(著作《乌托邦》)和康帕内拉(著作《太 阳城》)。

空想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 2 ) 历史评价: 一方面,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另一方面,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 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 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 反对阶级斗争, 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 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所以, 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 2. 历史前提 ——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 1 )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 生的历史前提之一(经济基础) ( 2 ) 工人运动的兴起: ① 标志事件: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这三大工人运动, 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 志。 ② 失败启发: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 应运而生。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1 ) 唯物史观 ①理论来源: 是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 ②主要内容: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2 ) 剩余价值学说 ① 理论来源: 是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 ② 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 各种利润的来源。 ( 3 ) 两大理论基石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 。 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使 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 《共产党宣言》 发表 ( 1 ) 时间: 1848 年 2 月 《共产党宣言》发表,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2 ) 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 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②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 立无产阶级政权)、 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 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 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三、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 巴黎公社 —— 社会主义 高三政治 第 1 页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目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 生产方式概述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 ( 1 )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2 )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 劳动者、 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其中,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重要标志。 ( 3 )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分配制度。 其中, 生产资料 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即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1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2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 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3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 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在这一规律支配下, 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 资本主 义社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共 5 种生产方式。 二、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 1.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也是最低阶段, 是人类社会的童年。 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 石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低下。 2.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 1 )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 2 ) 人们共同劳动, 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 3 )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三、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 1. 私有制的确立 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 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 劳动代替, 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 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 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后来,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 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 阶级的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 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 ——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所谓阶级, 就是 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3. 国家的产生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建 立了军队、 法庭、 监狱等暴力机关, 这是国家产生的标志。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阶级 统治的工具。 四、 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1.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 工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 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是历史的进步。 2.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 1 )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 2 )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 ( 3 )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 奴隶社会的衰亡 奴隶社会后期, 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 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 一步发展的障碍, 就被封建制所代替。

第二目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1.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 1 )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 2 )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屈从于地主的奴役。 ( 3 )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 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地租包括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和货 币地租。 此外, 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 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 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农民除 交纳地租外, 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在: ( 1 ) 铁质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 2 )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3 ) 商业和 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二、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 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 ( 1 ) 主要矛盾: 在封建社会,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 2 ) 阶级斗争: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农民阶级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 斗争 的形式有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2. 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 ( 1 ) 经济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 占有, 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 2 ) 政治统治: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 3 ) 思想控制: 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 传播封建道德、 鼓吹 “ 君权神授 ” ,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 想。 三、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 1 )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 2 )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受雇于资本家, 成为雇佣工人。 ( 3 )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注 1 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成为资本 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注 2 剩余价值的隐蔽性: 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 从表面上看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 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人的工资, 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这表明,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对工人的剥削, 是隐蔽的。 2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 有人身自由、 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

在历史上,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 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是一个充满侵略和奴役的过 程。 3 、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 1 ) 萌芽: 封建社会后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 部萌生 高三政治 第 2 页 ( 2 ) 封建制度使得新兴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劳动人民 的力量, 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注意: 在反封建斗争中, 是由资产阶级而不是由工人或农民阶级发挥了领导作用, 这是因为: 尽 管封建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阶级的共同敌人, 但当时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 治力量;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 3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使科学、 教育、 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 经济危机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 银 行破产, 大批工人失业, 信用关系被破坏, 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 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但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即: 相对于劳动 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 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 3. 经济危机的原因 ( 1 )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以及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2 )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难以治愈。 五、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1 、 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 1 )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 2 )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 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2 、 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 1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是资本主义社 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 2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 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 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 思想来源 ——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 1 ) 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莫尔(著作《乌托邦》)和康帕内拉(著作《太 阳城》)。 空想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 2 ) 历史评价: 一方面,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另一方面,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 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 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 反对阶级斗争, 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 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所以, 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 2. 历史前提 ——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 1 )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 生的历史前提之一(经济基础) ( 2 ) 工人运动的兴起: ① 标志事件: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这三大工人运动, 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 志。 ② 失败启发: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 应运而生。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1 ) 唯物史观 ①理论来源: 是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 ②主要内容: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2 ) 剩余价值学说 ① 理论来源: 是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 ② 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 各种利润的来源。 ( 3 ) 两大理论基石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 。 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使 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 《共产党宣言》 发表 ( 1 ) 时间: 1848 年 2 月 《共产党宣言》发表,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2 ) 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 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②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 立无产阶级政权)、 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 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 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三、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 巴黎公社 —— 社会主义运

上一篇: 熬夜整理:准高一预习,高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清单
下一篇: 重新描述人类社会历史的五种社会形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