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一(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社会公正维护和实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顾并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社会公正的历史实践及基本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持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追求社会公正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坚强的领导。
1.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前提。首先,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伦理前提。“政治必须有道德原则来规范,政党和国家、政府的各级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共同的道德价值理想目标,还必须要遵守最起码的公正道德。”[1]社会主义的公正与资本主义的公正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的公正以保护资产阶级剥削制度为根本目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公正。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其次,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执行者必须遵循的伦理底线。为政者必须要维护社会公正,因为制度执行得公正与否与社会全体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2](P24)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坚守公正的伦理底线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执行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执行者只有出于公心、处事公正,才能造福一方、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 社会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公正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公正状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维护好、实现好社会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社会公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社会的发展前进是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要实现自我,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个体和社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法则就是公正原则”[3]。因此,只有使人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社会关系才能融洽,才能减少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实现社会和谐。再次,社会公正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结果,而要想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必须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社会成员普遍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逐步凝聚人心,使广大人民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之中。
3. 社会公正符合中国共产党秉持的人民至上理念。首先,社会公正契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党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能够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就是因为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各项问题的出发点。公正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价值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前提条件。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大范围的农民起义、社会纠纷多是社会不公所致,在本质上就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社会公正问题高度重视,将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次,社会公正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党在执政方式上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来看,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追求就是公正。科学执政是指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开展执政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党执政方式的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民主执政是指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确保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是指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社会公正的历史实践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社会公正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涵深化和实践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百年追求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创新四个历史阶段。
1. 萌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社会公正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在党的纲领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等目标。[4](P133)可见这一时期党对社会公正的探索就是要实现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其次,重视就业和民生保障问题。1922年5月,毛泽东在《更宜注意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要注意劳工的生存权、劳动权和劳动全收权[5](P8),其中还涉及到了老人以及无业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再次,在民族事务方面,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这篇文章中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6](P621)。党对于社会公正的初步探索是伴随着革命战争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初步探索为后期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2. 探索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社会公正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设计和实践中,无不体现着党对社会公正的追求。首先,要保证政治上的公平正义,就要保障人民能够平等地享受政治上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为新中国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公正的底色。其次,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资料共享、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主张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由人民公平享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民在利益起点上的公平。毛泽东十分重视均衡发展的问题,主张通过促进国家工农两大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以及调整国家的工业布局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再次,提出了平等教育的文化思想。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的教育问题,要求消除人们在性别、地位以及身份上的差异,使人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指出,“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侧面说来,几千年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7](P398)。最后,在保障民生方面,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实现人民公平就业对保障民生的重要性。他提倡统筹兼顾,实现人民的公平就业,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活干、有饭吃。党在这一时期对社会公正的探索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党作为革命的执政党的初步探索,为党接下来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作出了指引。
3.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社会公正的探索。首先,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公正。政治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之一,也是社会成员在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拥有平等权利的集中表现。邓小平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强调,“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8](P162)。这种平等体现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等。其次,探索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公正。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9](P167)。经济公正具体表现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独具特色的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发展基调。二是实行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未能有效地调动起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结合中国自身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党在经济所有制方面对推进我国的经济公正作出的努力。邓小平还反对平均主义,要求打破“大锅饭”的机制,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三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再次,追求独立自主、民族平等的社会公正。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新中国没有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强调“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所面临的一项光荣的神圣的任务”[10](P205)。在对待国际问题上,党中央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探索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
4. 创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社会公正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公正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经济公正、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以及国际社会公正等方面。首先,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科技革命、全球合作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要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协调各方做好经济工作;改革要从具体的问题抓起,将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党中央一系列寻求经济稳定发展的举措,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基础。其次,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防线。习近平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11](P147),“一纸判决,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12](P69)。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维护法律公正上下了大力气,使法律公正成为我们新的名片。再次,对于公正的探索主要是社会公正。中华民族是久经磨难的民族,党要带领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3](P40)。我们在党的带领下,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直致力于使社会更加公正,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后,不断坚持对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探索。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各种冲突和挑战仍然存在。面对种种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指出社会公正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并提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解决国际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思路。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社会公正的基本经验
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经济发展夯实社会公正的基础、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正的实现、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社会公正的精神支柱,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才能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努力实现社会公正的历史追求。
1. 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首先,公平正义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国在公正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发展的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及由生产力带来的社会财富是当代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经济发展作为保障,看似美好的平均主义最终会导致人民的普遍贫穷。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而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其次,发展能够助推社会公正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正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追求。为了维护和实现公正,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问题,为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加大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的财政支出,使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充分保障了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发展权利。这一系列成果证明了发展是推进公正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优越性。
2. 制度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障。首先,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助推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4](P45)。因此,必须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正有重大作用的社会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益,同时也要引导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相应义务。其次,法律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抓手。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不住这道“防线”,社会不公就会被纵容甚至放大,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以健全的法律为抓手,社会各类人员各司其职、依法办事,才能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妨碍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而实现社会公正。
3.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灵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创造人间奇迹的真正英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公正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经验对我国公正思想的继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5](P295)。正是有着无数追求社会公正的人民群众,才能产生历史的合力,推进社会公正事业的进程。而要将广大人民群众汇集起来,产生促进社会公正的合力,使人们自觉投身于追求社会公正的实践,就必须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6]。党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持,获得了全体人民的认可,助推了新时代社会公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尹红英.公正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0,(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刘 明.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1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