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内容提要:本章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个方面讲授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职能作用,阐述语言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的各种外在表现、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以及人类语言和思维中共性和特性的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语言的两种基本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认识语言形式在承载这些社会功能中具体的主体地位;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共性和特征。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1、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如何理解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了解在人类社会中语言信息传递的作用。 (2)了解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其他方式与语言的关联。 (1)人类社会中语言信息传递的作用。 通过信息的交流,社会成员可以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感知和思想成果,更好地分工协作,发挥潜能。 人类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是无限的,信息内容可以跨越时空。无论多么丰富的信息,都可以借助语言的形式传递给他人。 从古至今,人类知识的积累,社会文明的进步,首先得益于信息的可传递性。 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基础。
(2)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其他方式及其与语言的关联。 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方式有: A.自然流露的表情,它可以在人际交往时传递一些信息。例如:世界各地的人们高兴、悲伤或惊叹的表情是共同的。 B. 符号性很强的身势语言,它有明确的意义,是人们主动以此表示某种特定的信息。例如,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挥手表示再见,鼓掌表示欢迎,等等。 无论是自然流露的表情,还是具有符号性的身势语言,都难以独自传递复杂信息,只是帮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 C.还有一些借用其他物质载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比如,文字、旗语、信号灯、警铃、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这类信息传递手段中,文字是最重要的。但对于语言而言,文字是第二性的,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其他的信息传递手段是对语言或文字的再编码,它们的使用范围都是很有限的。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1)什么是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以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在发挥人际互动功能时也是在传递信息,只是这种信息传递的是说话者的一种主观态度。 (2)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另一个方面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意图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例如,甲和乙在等一个朋友,有这样的对话: 甲:快到时间了,小王肯定不会来了。 乙:还有五分钟,他一定会来的。 甲首先传递的信息是他对时间的判断,之后传递的信息是,他认为小王来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表达了确信的态度。 乙虽然首先传递的信息也是时间的,但重点已经不再是客观的时间。“还有五分钟”,表达了乙针对甲强调的“时间不多了”,表达了他认为还有时间的主观态度。 乙进一步传递的信息是,他认为小王来的可能性很大,并且表达了肯定的态度。这完全是针对甲的话语中表达的态度的反馈。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交际双方在主观情态表达上是彼此互动的。 例如:两个住在同一栋楼的熟人都要出去,在电梯里碰到,可能有这样的对话: 甲:出去啊? 乙:出去。 虽然甲乙的对话没有传递什么实质的信息,但是这段对话让甲乙都感觉到了人际关系正常友好。如果什么也不说,两个人就都会感到对方有敌意。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日常见面时寒暄问候的话语,其主要目的不是传递客观的信息,而是为了人际关系的互动。 (3)人际互动功能的特殊表现: A.书籍、报刊上的话语表现了人际互动功能。
书籍、报刊上的话语似乎只有说话者,看不到受话者。其实,每一个阅读者都是话语的接受者。写作者在用语言传递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以说话人的身份向阅读者表达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使阅读者也会有情感态度的回应和共鸣。在诸如感谢信、情书之类的书面语形式中,更明显地表现出人际互动的功能。 B.口头话语在有些情况下,只有说话者独自一个人,也表现了人际互动功能。 例如,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爬了起来,粗鲁地对着石头咒骂了一句。 在这个话语环境中,说话者把石头假想成了受话者。 有如:呼天抢地时,说话者是把天地作为了受话者。一个人自言自语时,是把自己当做受话者。 二、语言的思维功能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2、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3、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4、儿童语言习得和大脑分工的临界期 5、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6、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直接涉及语言和人类自身的关系。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先要了解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思维。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无论是传统的哲学、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还是现代科学对思维的探索,语言都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在传统哲学和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中,语言是一个窗口。研究者完全是凭借着语言来研究看不见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都要依靠语言。概念表达要依托词语,判断和推理要在话语中实现。 (2)心理学认为,客观的现实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知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3)认知神经科学证明,大脑中有专门控制语言功能的区域,和人的抽象能力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2、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 大脑是人类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现就大脑基本构成和功能分区做一个简单介绍,目的是从神经认知科学的视角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 (1)大脑的左右分工。 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连接。人在出生时没有左右大脑的分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认知能力的成熟,大脑左右半球开始承担不同的支配行为的功能。这表现在左右大脑分别控制相对一半的身体行为,即右半边躯体的行为由左脑控制,左半边躯体的行为由右脑控制。
此外,大脑左半球还控制着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而大脑右半球则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力等方面其着主要作用,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2、大脑的其他具体功能分区。 大致分为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对称分布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 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基本都在大脑的左半球。比较有名的是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 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左半球前部,如果受损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存在句法表达障碍,不会使用单纯表达语法功能的成分,对句法结构的理解也出现困难。 韦尼克区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如果受损会得感觉性失语症,可以听到别人的话,但是不能理解,可以流利地说出句子,但是句子的意义却是混乱的。 3、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儿童语言习得也称第一语言习得。与之相对的是指一个人掌握了母语之后,再学习其他的语言,这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与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习得与思维和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成为我们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一个途径。 这里主要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来看儿童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系。
儿童学习词汇的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的概念认知过程。 孩子从一岁开始零星地掌握词汇。一开始对词所指代的事物的范围往往认识得很不准确,比如以为“猫”只是指自己家里那只小花猫,或者以为“猫”是所有毛茸茸的有四条腿的小动物,这时不能说孩子学会了“猫”这个词,也不能说掌握了“猫”的概念。当孩子真正掌握了“猫”这个词时,也就同时认识了“猫”所指代的动物和其他类动物的区别。可见,孩子是通过词汇的掌握认识一类一类的事物的。 儿童语法的掌握体现在语句的使用中。儿童一般经过独词句和双词句的阶段再逐渐掌握多层次结构的语句。儿童掌握的语法形式越多,对外在世界的各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有越多样的认识,比如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先后顺序、因果关联等等。语法的掌握过程也是儿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3、儿童语言习得和大脑分工的临界期 儿童语言习得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础,这就是大脑具有的机能。但是如果出生后没有处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外在的社会条件,这种语言能力就不能得到开发,到大约12岁左右,这个潜能就消失了,以后再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运用语言,心智也不能得到正常发展。这个时间称为语言习得的临界期。 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和儿童成长过程中大脑左右分工的时间是一致的。
如果五六岁前的孩子大脑的左半球受损,右半球还可以部分地代替左半球的功能。但是过了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孩子,如果大脑左半球受到损害,丧失的语言能力就很难恢复了。这说明到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时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也已经完成了。 还有研究表明,出生于聋哑人父母家庭的孩子如果把手语作为“母语”,那么手语习得的过程和正常孩子自然语言的习得过程类似,同样具有临界期。手语和自然语言一样也是一种思维表达的工具。作为母语的手语习得同样具有临界期,说明临界期与大脑的思维功能及生理机制的密切关联。 5、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 第一,聋哑人跟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他们主要是因为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才学不会语言。一旦恢复或获得了听觉,聋哑人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说话。目前,利用助听仪器提高耳聋儿童的听力水平,进而帮助他们开口说话,学习自然语言。 其次,聋哑人不能利用听觉符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但是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视觉符号同样可以承载信息,具有思维和表达功能。像手语这样的视觉符号成为聋哑人重要的表达方式。 教会聋哑人观察和模仿常人说话时的口形,是帮助他们掌握语言的另一条途径。
他们用“看话”代替“听话”,自己也能发出依稀可辨的音来表达意思。 看来,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灵活地依托是声音。此外,视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6、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思维能力的普遍性 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是一样的。 (2)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语言的。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普遍的,但是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同。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 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A.从词汇系统看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的基本颜色词分为七段,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英语的基本颜色词分为六段,分别是purple、blue、green、yellow、orange、red。 B.从语法系统看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普通名词在句中出现的时候,一般要标明它是有定(例如前面加the)还是无定(单数前面加a),可数名词还要标明是单数还是复数。汉语就不必了。
同样表达“我去买书”的意思,英语中就一定要表达出是买一本书,还是多本书,而汉语中就不强制说明。 同样要表达“我去见朋友”法语一定要表达出是一个朋友还是多个朋友后,是男性朋友还是女性朋友,而英语就不强制表达出朋友的性别,汉语中则可以既不表达朋友的性别,也不表达朋友是一个还是多个。 汉语的可数名词前面通常要加量词,如“一本书”,“三个人”,“两支笔”,外国人说汉语时容易把量词漏掉,说成“一书”,“三人”,“两笔”,这是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没有量词,在学汉语时受其母语思维的影响。 从上述的举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思维能力的共同性而忽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不能因为语言的多样性而断定各民族的思维能力有强弱之分。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语言的功能包括()和()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和()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阶段和()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 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说话中不具有主观性。 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 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 5、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指什么?临界期的存在说明语言的哪些特征? 6、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7、张三说,“我们先发明了电视,然后才给电视命名,所以思维不需要语言。”张三的错误在哪里? 8、举例说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