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探索和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的第一章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章共分三节,分别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问题展开。本章的内容较多,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伟大变革及其意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部署。因此,本章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较多,需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
一、如何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章在教材体系中的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新时代的一条主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概论》教材的主题和主线。习近平多次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P114)
《概论》第一章与教材第二、三、四、五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概论》第一章与教材的其他各章也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七章紧密相连,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拓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总体可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统筹推进这七个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这五章,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和根本条件。
因此,在把《概论》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时,尤其是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时,要把本章内容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学体系之中。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探索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三个,除本章要重点探索的这个时代课题之外,还有“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两个重大时代课题。在构建教学体系时,还必须处理好三大时代课题之间的关系,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主题,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作总任务,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当作政治保障来进行设计。
二、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国内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即经过近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已经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到了新时代还要提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连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清楚么?对此,习近平高度关注。他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1](P110)很显然,国内外有人对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表示怀疑。习近平对此做了明确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P109)《概论》教材对此也作了正面回应。因此,在本章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一问题当作重点难点问题讲清楚。为此,要结合教学内容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讲清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史,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避免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的重复。
第二,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国情,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主义。从理论上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结合教材讲清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第三,结合习近平重要讲话和党的文献,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它是由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特”就特在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位一体”构成的社会主义。
第四,结合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讲清楚“四个自信”的提出过程;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讲清楚坚定“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巨大成就,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四个自信”的根基和底气;结合党的文献,讲清楚坚定“四个自信”的具体要求。
第五,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从学理上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楚新时代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
三、如何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P21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P11)那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主要依据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主要矛盾的转化?这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一,结合改革开放史讲清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党的十九大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主要依据是:其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其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其三,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现阶段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交织的主要根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
第二,结合当代中国现实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新时代中国呈现的新特点。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社会发展阶段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我们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后,中国呈现出如下阶段性特征:一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发生了重要变化;二是从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的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看,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三是从执政党自身建设看,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地位没有变,但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第三,讲清楚社会发展阶段的“变”与“不变”。重点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二是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变;三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四是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变”与阶段性特征“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长的历史阶段中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是什么关系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目前,我们党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有三种具体表述:一是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自党的十三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的,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其历史起点是新中国成立。二是自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P8)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三是自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从“十四五”时期开始,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其历史起点是2021年。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下重点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5](P11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又是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新时代,从奋斗历程看,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时间节点来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奋斗目标看,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第三,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习近平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6]
五、如何认识新时代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十三个方面成就”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何要把新时代伟大成就当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何认识新时代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这是《概论》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一,要充分认识讲清楚新时代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性。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并不断发展的实践依据,也是这一思想指导实践产生的结果。讲清楚这个问题至少有三个重大意义:一是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二是这些成就可以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三是通过这些成就可以阐明:“两个确立”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要集中展示新时代十年伟大社会变革。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十年,我们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7](P6)这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也集中体现了蕴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十年中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中,本身包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新思想的主要内容。虽然《概论》教材中其他章节分领域展现了新时代十年伟大社会变革,但比较分散。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系统地把十年伟大社会变革讲清楚。
第三,要全面阐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7](P15)对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需要结合十年伟大变革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党史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执政能力显著增加,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全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在新中国史上,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我国进入强起来的上升通道;三是在改革开放史上,我们开启了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焕发蓬勃生机,成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史的崭新篇章;五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六、如何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辩证关系
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三基本”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概论”课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讲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清楚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要从学理上说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第二,讲清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条基本路线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其基本内容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主体力量、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和奋斗目标,必须牢牢坚持、毫不动摇。
第三,讲清楚党的基本方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以“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方略,浓缩了我们党此前提出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涵盖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战略等方面,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第四,讲清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构成一个“同心圆”。但“三基本”并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其中,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三基本”中处于核心层次,具有高度稳定性。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遵循,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必须贯彻;基本路线是党的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结合的产物,处于中间层次,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不能动摇。基本方略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当前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三基本”中处于最外层,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实践接壤最紧密的部分,基本理论要通过基本方略来发挥指导作用,基本路线要通过基本方略来执行。由于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因而基本方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而及时调整。
七、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
迄今为止,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具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不仅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而且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但必须看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还只是处在初级发展时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将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为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讲清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两个必然”从应然变为实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为,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遵循,必然会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8](P379-380)虽然这段话邓小平是从政治上讲的,强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期性,但这段话也明确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第二,讲清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结合历史与现实说明: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前期社会生产力落后,基础薄弱,加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超越,任务非常艰巨,道路非常曲折;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使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到更高阶段,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
第三,讲清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历史和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始终充满着险阻曲折,需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1](P117)与此同时,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各种敌对势力也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9]
(作者简介:秦宣,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