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一、 技术的定义“技术”(technology的中译)一词,从西方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起源于希腊文为&tau?

技术的本质

一、 技术的定义

“技术”(technology的中译)一词,从西方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起源于希腊文为τ?χυη(techné),原意为经过熟练而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它既表示人造的器物,又表示人类的创造技能。在古希腊语境中,技术表示与自然相对、相区别的人类活动。直到柏拉图时代,Techné还与两个词有关,一是表示科学和知识的epistéme,另一个是表示创造、诗歌以及艺术技能的poiesis。因而,在希腊人看来,不能把科学、技术和艺术三者进行区分。如海德格尔所分析的那样:“τ?χυη不只是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的名称,它也是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美好艺术的名称。τ?χυη属于产出,属于πο?ησις;它乃是某种创作(etwas Poietisches)’”。

在我国,“技术”一词,最早出现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 。在战国时期已经流传的《考工记》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精美器物的形成与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等关系,并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制作对象的形制、结构、制作规范和工艺等。在我国古代,与“技术”相近含义词汇有“技”、“术”、“工”、“巧”、“劳”等。

伴随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包括工艺、程序、规则、设备、系统、方法,甚至创意、理念和活动等等。因此,鉴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给技术下定义极为困难。拉普在《技术哲学导论》中作了一些的列举,如:

卡普(Ernst Kapp)将技术视为器官投影(organ projection),视作文化、道德和知识的进步以及人类的“自我拯救”的手段;

罗波尔对技术做了三方面的区分:自然方面(科学、工程学、生态学)、个人与人类方面(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方面(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

麦基在把技术视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同科学、艺术、宗教、体育等一样。但是这种活动是具有“建造性的、能制造物质产品和改造物质对象的、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以扩大人类的可能性范围为总目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利用资源的、讲究方法的、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并由其实践者的精神状况来说明的”活动;

米切姆(Carl Mitcham)从功能的角度提出技术的四种方式:作为对象的技术(装置、工具、机器)、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则、理论)、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使用)以及作为意志的技术(意志、动机、需要、打算);

德索尔指出,技术是最终塑造定型的现实存在和对现实自然界的改造,认为技术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目的的造型和处理而从思想中引出的现实;

图赫尔将技术定义为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最终起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物品和方法;

艾斯指出,技术是赋予人的意志以物质形式的一切东西。

以上所示的定义是人类从认识论、社会学、历史学、工程学等多个维度对技术的界定,突现了技术的某些特性。

一般来说,广义的技术泛指人类所从事的一切行为,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一切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集合,即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等;人们通常所指的技术是狭义的技术,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即自然技术,它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装置、技艺和知识等,并体现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统一。

二、技术的本质: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

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这体现在:

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人类改造的自然的活动离不开利用自然物的机械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即技术器物,即人类借助技术来体现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这里的理性和目的并不直接使自然界发生任何变化,而是需要借助技术工具的中介作用在自然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的话语加以诠释:“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技术作为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还体现在技术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人的本质的展现以及人类社会的变革。技术世界是人和存在的依据和出发点。“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起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通过技术实践,人成为人本身。“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人在技术实践过程中,不仅确立人的本质属性,还不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目前的人的心理学。”同时,在此过程中,又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人类社会。“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的合理的解决。”可见,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渗透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活动之中,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郎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并曾以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为例,说明技术进步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三、技术本质的哲学解读

技术是在人与自然界之间所进行一种蕴涵人类意志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根本动力。因此,技术具有历史性和系统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主性与价值负荷性等本质特征。

1、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首先表现在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明都不能脱离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人不是在“自在自然”之外去从事技术活动,而是在自然界所提供的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来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做出发明创造的;其次,任何技术都具有自然性,从石器、铜器到铁器,从简单的工具到用人手开动的复合工具再到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的庞大的技术体系,都需要自然物质基础,并且技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过程,如煤燃烧产生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以及核能转变为电能,这期间虽有人的参与,但又都是自然过程,是自然的必然性,是由天然自然的规律性所决定的;最后,任何技术的结果也是自然的,它在给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损害。

技术的社会属性指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任何技术的目的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固有的,而是由生活于特定社会中的人所赋予的。不存在没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其次,无论是技术的设计、发明、改进还是应用等环节,都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是人用以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方式,因而负载着人的价值观等因素。最后,技术的选择、发展和应用都会受到道德伦理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如关于器官移植、克隆人技术的激烈争论正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这表明技术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自然世界与自由世界的统一。技术的自然属性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它规定了技术构成的科学基础和前提;技术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它制约着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向。如列宁所言:“机械的和化学的技术之所以服务于人的目的,是因为它的性质(实质)就在于:它为外部的条件(自然规律)所规定。”

2、技术的历史性与系统性。

“人类产生于技术开始的地方”。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技术的演化史。技术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从最初的石器工具到现代技术,技术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由基于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的、被视为个人的技能和技艺的古代技术、到以机械工具为实体技术形态、被视为技术手段的近代技术,到既包括以劳动工具为主的物质手段,即“硬技术”的部分,也包括创造、控制和利用工具设备的技巧、方法等“软技术”部分的现代技术。

同时,技术又是一个系统。特别是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由技术原理、技术手段、工艺方法及技术操作等组成的复杂体系。它包括技术的经验形态、知识理论形态,以及经验与知识物化形态。技术的概念也很难以技能、方法、知识或劳动资料等某一方面的特征来概括。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仅包括人类的活动手段,而且包括技术的知识水平和人对技术过程的控制程度。

技术的历史性和系统性是技术发展内在逻辑的两个现实表征,二者共同体现着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不断拓展的深度和广度。

3、技术的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

技术的工具属性是指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过分强调技术工具属性的结果就是导致技术中性论,即每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或恶的力量。梅塞纳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中性论一直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技术观。

与技术中性论相对立的是技术价值论,即强调技术的价值属性,认为技术是负载价值。即技术不仅仅是方法或手段,而且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的体现。任何技术无论是其设计还是传播、扩散等都与相关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密切相关。如斯塔迪梅尔(J.Stanudenmaier)所言,“脱离了它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着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

还有一种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观点,即认为技术的某些方面是价值中立的,另一些方面是价值负载的。阿诺德·佩斯说:“技术是中性的吗?如果我们去看机器的基本结构和它的工作原理,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如果我们去看围绕机器的人类活动,这包括机器的实际使用,机器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符号的作用,燃料及其零部件的供给,组织化的车道,机器占有者的技能等,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从这第二个角度看,技术似乎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种能分离于它的东西,如果机器要有什么用处的话,就必须适应于一种活动模式,而这种模式又属于一个特殊的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

事实上,技术作为人类在世的方式,不是脱离了社会现实的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存在,它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文化的产物。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降,技术不仅改变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已经开始染指人类历史的根基,带来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崩溃与断裂。在当今,技术与技术的价值已不能完全区分开来,技术是负载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价值因素的,即技术中性的传统观点已不再适用。

此外,技术既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即技术自主性的一面,但“技术发展导致确定的结果或当前技术水平决定所要采取的措施……。归根到底总是与人的行为和意图有关”,“技术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因而取决于特定时期的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和目标,”即技术有社会构建的一面。

上一篇: 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目标.ppt
下一篇: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基础(2)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