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10人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深圳两学者榜上有名

10人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深圳两学者榜上有名

10人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深圳两学者榜上有名近期,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活动,共有10名学者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深圳两位学者——南方科技大学的李凤亮及深圳大学

近期,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活动,共有10名学者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深圳两位学者——南方科技大学的李凤亮及深圳大学的陶一桃入选。

记者日前分别走近两位学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学术经历,试图勾勒出他们的学术道路与治学精神。

李凤亮: 期待用学术进步反哺时代与城市

人文社会学者_人文社会学是什么_人文社会科学学者

李凤亮

在人文社科领域,“70后”学者李凤亮身上的一大标签就是“年轻”。2006年不到35岁时,他就成为了当年暨南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未及37岁,他已成为深大副校长,这在国内高校并不多见。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只不过善于使用有限的时间罢了。”李凤亮说。在他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在学术以及其他工作上得以快速突破的关键。

李凤亮在南科大的办公室里,书柜占了满满一面墙,其中,他的著作就装满了一整个柜子。即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他的学术研究也从未止步。他告诉记者,这个暑假,他还要抓紧时间完成手上3部书稿的最后修订工作,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理论与实践》《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论集》等作品。

从这些即将付梓的著作,可以看出李凤亮的研究方向——既有传统的人文研究,也有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研究。他先后任教和工作于江苏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一年,2008年调入深圳大学任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0月调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而来到深圳之后,他的研究领域也有了大跨度的变化。

此前,他一直从事文艺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研究工作,在小说诗学、批评理论、海外华人诗学等方面发表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被誉为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第一人”“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拓荒者”。来到深圳之后,他的研究逐渐转向文化产业、文化创新、城市文化等领域,并迅速成为国内新兴文化业态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用“过去、现在、未来”来形容这种变化:“在内地,学术研究可能更多是面向过去的静态对象;在广东,则往往是扎根现实、面对当下问题的研究;到了深圳,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也体现出了更大的跨界性。”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李凤亮在高校还承担了众多的行政工作,为深圳的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深大担任分管文科的副校长时,李凤亮提出“基础与应用并重,以应用对策为主”的深大文科发展策略,并积极推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李凤亮在学校支持下创办文化产业研究院并兼任院长。十年间研究院已先后成为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智库”,并获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到了南科大以后,他不断推动新型特色文科的建设,推动实施“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目前,南科大以“小而精、高水平、有特色、规模适度、优势突出”为原则,建设与理工科紧密结合的特色人文社会学科,为理工科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文科通识教育,为地方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咨询,科技考古、创意写作、艺术科技等研究已经颇具规模,影响力不断加大。

李凤亮说,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每取得一点进步,能够去反哺所在的城市与时代,这都是令学者非常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我认为,深圳建市40年重视文化、强调人文社科建设的氛围正在日益浓厚,‘人文湾区’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命题。作为人文社科学者,我们应当悉心育人、沉潜治学,用自己的力量推动深圳乃至广东人文社科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期待着深圳成为人文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汇聚的新兴城市,成为新的理论观念不断创生的城市,最终形成新的‘深圳学派’。”李凤亮表示。

陶一桃: 中国观念走出去的文化使者

人文社会科学学者_人文社会学是什么_人文社会学者

陶一桃

“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让深圳涌现出很多新问题、新思想,给了社科学者以研究、创新的空间和想象力。”在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内,深圳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院长陶一桃分享了她的学术观点。

回忆研究道路,陶一桃感叹:“一个学者的学术思考如果不与问题结合,很难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她长期从事中西方经济思想与理论研究,1993年从内地来到深圳大学,她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中国改革开放史及其思想史、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中外经济特区比较研究,以及中外自贸区、湾区比较研究等。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陶一桃频繁受邀为非洲开发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以及越南、俄罗斯、南非、卢旺达、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作特区、自贸区发展规划及咨询,这促使她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中国观念走出去的文化使者。

“给我们钱和技术就能发展起来。”在一次海外交流中,针对当地学者的观点,陶一桃回应“没有钱、没有技术,经济不能发展。但只有钱和技术,经济未必能够发展。”她以深圳经验为支撑,扭转了那位海外学者的“发展观”。陶一桃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看似始于经济,实际始于‘观念更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以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等观念均源于特区建设,并推动社会发展。”

大量海外实地访问、研究,让陶一桃意识到,推进“一带一路”,制度大于技术、文化重于资本。“我们的责任是增进尊重、包容、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真正建立起‘命运共同体’。”陶一桃说。

中国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粤港澳大湾区。陶一桃提出:“创新驱动是中国发展动力。从特区、自贸区到大湾区,集聚效应、虹吸效应、扩展效应先后发挥作用,反映出中国社会渐进式改革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个‘为中国提供世界机会、为世界提供中国机会’的新平台,成为中国社会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国家建设、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一个更有辐射力、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新样板。”

历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课教学、带研究生,虽然行政管理、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同样繁重,但陶一桃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节奏,还著书立作,留下大量学术财富。其代表性著作《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先后在英国、德国、埃及、俄罗斯、蒙古国等地,译为当地文字出版,还编撰有《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双创指数蓝皮书》《一带一路研究》等报告与期刊……

现在,陶一桃正以身体力行阐述着她的信念与使命:“中国学者要走出去,以广阔、开放的胸怀,在世界上建立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寻求价值包容、增进了解、消除对抗,走向命运共同体。”

记者:韩文嘉 李丽 苏畅 马小茜 任宪平 陈敏芝

上一篇: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卷篇
下一篇: 文科生太多影响国家发展?人文社科界学者这样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