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专业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项历史和社会结构的考察
童敏
摘要:当下,我国社会工作正逐渐走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同时针对本土社会工作缺乏专业性的质疑和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工作源起于西方,然而与之相比,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却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社会条件和身份条件,不仅需要满足自然场景中开展服务和双服务主体(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委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应对来自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工作者的身份挑战。因此,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不能像西方那样走机构服务的专业发展道路,追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分别专业化的发展方式,而需要围绕着个人改变和环境改变的结合,借助项目服务的专业化将注重个人成长的微观服务与注重环境改善的宏观服务整合起来,并由此带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深入和扩展,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找到并且拓展专业的发展空间和确立好专业的社会身份。
合作性社会工作的全球视野与中国性实践
李文祥
摘要:当下,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管制性方式与政教性方法能够有效地干预很多社会性问题,但却难以应对市场体制下的新型服务对象。西方社会工作虽拥有协商性方式与技能性方法,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却面临制度障碍、文化认同与适应障碍,并由于无法解决某些社会性问题而出现了自身内卷化。鉴于以上情况,中国社会工作应该走合作性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在微观与行动层面提供社会服务,在宏观与政策层面提供政策支持。合作性社会工作既是中国国情的反映,又因其整合了市场与非市场体制下的社会工作而具备全球化的特征,使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兼具全球化视野的应用性。
福利制度因素对国民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基于四个年度CGSS数据库的分析
彭华民 孙维颖
摘要:福利制度安排的终极目标是提升社会成员的福祉(wellbeing)。福祉包括幸福感(good feeling)。本研究设计了自变量安全福利制度(收入安全与健康安全)和机会福利制度(城乡户籍),因变量幸福感。对四个年度CGSS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国民幸福感与两种福利制度因素之间有显著关系;国民的福利获得存在显著城乡差异;获得城镇机会福利的居民相比农村机会福利获得居民有更高的幸福感。城镇机会福利获得人群的福利诉求点更倾向于健康安全福利。拥有城镇机会福利但若没有享受国家提供的收入安全和健康安全福利,其幸福感的受影响程度仅仅略高于农村机会福利获得人群。当把拥有城镇机会福利但没有享受安全福利人群的幸福感均值与拥有农村机会福利但接受安全福利的人群的幸福感均值相比时,城乡机会福利类型的影响被削弱,国家提供的收入安全和健康安全福利对幸福感的影响则凸现出来。
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
李迎生 徐向文
摘要:精准扶贫方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进入扶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表明,反贫困一直是其重点关注并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显然,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社会工作介入并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时间虽不长,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实践还很有限,但业已取得了值得总结的经验。当前,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行政(动员)式反贫困存在的缺陷,科学地界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功能(角色)定位,检视既往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经验与不足,探讨提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整体效能的系统方案,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社会学干预方法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的应用
秘舒
摘要: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使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数量显著增加,居住呈长期化趋势,社会融入成为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界目前对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存在着“行动的困境”,图海纳学派的社会学干预方法为研究者走出这一困境提供了启示。社会学干预方法的问题指向、对于行动者和主体性的彰显、对于知识生产和改造社会的追求,以及方法实践技术本身在“互动”和“去环境化与系统整合”方面所独具的优势,使其具有了应用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的坚实基础和先天优势。将社会学干预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生产,还在于该方法可以为流动儿童个体赋权,培育其公民意识,锻造公民社会。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策略——以全国首个城市“慈善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为例
王杨
摘要: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有效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然而,由于结构张力和路径依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也存在现实困境,需要更为有效的行动策略。通过对全国首个城市“慈善社区”试点创建项目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社工机构通过进入、服务、互动的全过程行动策略,可以实现融入社区、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目标。社会工作应立足于解决社区“共同体困境”,着力构建社区合作网络,推动内生型社区治理的实现。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建构
何雪松 杨超
摘要:借助布迪厄的惯习概念,探究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是联结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理解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尝试。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感体现在无所适从感,表现为当前社会工作者专业惯习的迷失。社会工作者惯习结构分化为社会工作法律、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工作者性情倾向,并呈现为四种关系类型。中国社会工作者惯习结构表现为社会工作者性情倾向吸纳社会工作法律与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吸纳社会工作法律。在中国的社会工作者专业惯习建设中,需要推进专业场域建设、跨领域合作、反思性专业训练、个体专业性情的培养。
社区志愿者的态度及影响行为的因素分析
——以北京市A街道为例
张婧雯 邓国胜 辛华
摘要:社区志愿者的态度与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会影响到社区的治理与发展。本文以北京市A街道为案例,首先描述了A街道志愿服务的现状,其次分析了社区志愿者的态度及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因素。文章发现,目前A街道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更多是基于互惠心理,而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动员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体制内的组织动员能够强化居民的“认同”和“互惠”心理。最后,文章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了改进体制内组织动员志愿者的方式和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等建议。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工作》2016年第10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