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为深入开展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实现方式,在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方面扮演了独特角色,在实现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有助于重新审视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在治理规则、治理技术以及治理行为方面的不足,推动基层民主发展,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完善自主机制,激发居民主体意识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能够从价值上指导社区治理,开启社区治理的新向度。
第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全过程性,与社区治理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过程性是民主的内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的特色。从社区治理的过程来讲,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合作治理的过程,只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才能在社区各治理主体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规则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程序性规则促使社区协商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原则进行,推动基层民主得以实现。
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人民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为了人民,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一直将居民的根本利益及切实需要放在第一位。传统单位制解体后,我国社区治理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发展。而社区治理中,居民不会自发产生民主行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以技术为媒介,发挥社会技术作用以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第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性,社区共治也以民主为基。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需要将社区居民需求放在首位,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群众都能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民主为基推进社区共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区治理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居民行为中,民主背后蕴含着行动者逻辑,多元主体作为社区治理行动者,能够在遵循规则的基础上,通过互动行为实现社区的善治目标。
优化调适机制,提高社区制度效能
全过程人民民主离不开责任观念的引领,既需要培育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相关民主环节中的负责任的观念,也需要建设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以及运作、监督机制。只有将法治思维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不断调适社区治理规则,强化居民法治思维,才能提高社区治理规范化水平。
一方面,需要优化具有法律效应的社区正式规章制度。面对社区中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在管理社区方面的作用和责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既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整合,废止和修订了不利于社区治理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社区居民生活中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些基本民事权利,居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经济交往”等身边大小事都可以从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原有相对模糊的民事权利边界被重新定义,基层社区治理方式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基层全体民主方式,而是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规范居民行为。
另一方面,需要发挥社区中以道德习俗为基础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社区居民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社区价值观念、社区文化认同感等非正式制度规范内容广泛。这些社区的非正式制度成为社区居民共有的行为规范。作为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软法”在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中存在的非正式制度,虽然具有自发性、分散性以及非强制性等特征,但一旦形成,将对社区居民同样具有共同规范的强制力和伦理道德约束力。例如,家风作为社区非制度化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价值理念和为人处事的智慧,能够为实现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历史文化力量。
健全协商机制,实现社会技术赋能
社会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社会科学转换为实践的中介,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作为社区治理的触动器,社会技术能够将制度、规则、方法、主体、理念等诸多要素组织、串联起来,改善社区与居民间的关系,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发展。
一是社会技术能够拓展协商民主的实践领域。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社区居民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开放空间会议模式”能建立一个自由讨论协商的开放化、包容性的公共领域,拓展社区协商民主实践场地。
二是社会技术能够强化居民协商民主意识。社会技术能够帮助社区信息实现透明化和均衡化,而社区居民对信息资源的掌握能够激发其参与意识,为社区协商奠定基础。
三是社会技术能够推进协商民主实践活动。社会技术赋能改变了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社区治理的单向模式,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双向赋能,为社区居民全过程参与社区协商和全方位监督协商结果提供了渠道,提升了社区协商民主实践的效能感。总之,社会技术赋能社区治理,能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实现程序性民主与实质性民主的统一。
完善驱动机制,激活社区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社区治理中,需要明确社区治理主体是社区居民,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让其担负起社区治理责任。
首先,巩固基层堡垒,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通过发挥优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成社区积极分子梯队,在社区党组织的带动下,真正实现人人参与治理。
其次,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完善驱动机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能够链接治理资源,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赋能,从而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拓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领域。在社会组织的引领下,政府、社会、社区三方力量优势互补,统筹发力,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最后,构建“五社联动”模式,解决社区问题。“五社联动”模式,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五位一体模式。“五社联动”模式蕴含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逻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出发点是整合各方资源,关键在于主体平等,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党组织为核心、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一核多元”治理体系整合更多的资源,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构建社区治理驱动机制,有助于推动社区治理不断发展,促进全体居民参与治理,引领社区治理未来方向。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