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积极的事件更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消极的事件更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一现象被称为乐观偏差。
自我提升动机导致乐观偏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指出,自我提升是人们努力追求自尊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与人们的生存需要相联系的基本需要之一。自我提升动机包括自我提高和自我保护两种动机,钱伯斯(Chambers)等人研究表明,当人们面临可能遭遇的消极事件时,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并感到自尊受到威胁。对此,人们一方面为了避免(或减少)负性情绪进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或提高)自尊进行自我提高,往往会对事件采取否认、拒绝、歪曲化理解等防御性策略,从而产生乐观偏差。
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乐观偏差。《心理学大辞典》把自我中心主义定义为:人们在认知和行为上以自己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克鲁格(Krug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由于自我中心主义的作用,人们在预测未来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时,一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而更容易获得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自动回忆起来,却很少注意到他人的信息,从而导致在判断时产生乐观偏差。
聚焦主义导致乐观偏差。克鲁格认为,聚焦主义是人们全身心关注处于焦点位置事物的信息,而很少关注处于非焦点位置事物信息的心理倾向。克鲁格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当人们进行社会比较时,一般会把自己放在焦点位置上,从而更多地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处于非焦点位置上比较者的信息,以致在判断时出现乐观偏差。与自我中心主义不同,聚焦主义使人们更多关注自己不是因为自己的信息更容易获得,而是因为自己处于焦点位置上,假如将他人放在焦点位置上,人们也会更多关注与他人相关的信息。
事件特征影响乐观偏差。钱伯斯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消极的特有事件的乐观偏差要大于消极的普遍事件。因为与消极的普遍事件相比,消极的特有事件发生的概率要小很多,人们会认为小概率的“倒霉”要比普遍的“不幸”更不容易发生在自己身上。如,相较于在路上被汽车撞倒,人们会认为自己更不可能被闪电击中。戈尔德(Gold)则通过研究表明,与一般的消极事件相比,严重的消极事件会引发人们更强的乐观偏差。因为严重的消极事件往往会导致更多和更严重的负性情绪,这将使人们更加难以承受,因此,人们会想要极力逃避和否认这样的后果,从而产生乐观偏差。比如,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相比,人们会认为自己更不可能患上癌症或艾滋病。另外,哈里斯(Harris)指出,人们对消极事件的控制性知觉越强,乐观偏差程度就越强。因为控制性知觉越强,越会让人们相信该事件是可控的甚至可改变的,从而事件后果便是可以减少或消除的。例如,一次台风来临之前,如果人们自以为已经了解了风力、风向、路径等信息并根据以往经验采取了防范措施,那么就会认为台风将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伤害。
个体因素影响乐观偏差。钱伯斯还发现,人们对从未经历过的消极事件会有更强的乐观偏差。这可能是因为人们觉得自身或外界某些特别因素使自己不会经历该消极事件。例如,一个从未有过被骗经历的人,在评价别人被骗时,往往会认为自己比被骗者更聪明,从而觉得自己不可能被骗。刻板印象也会影响乐观偏差。韦恩斯坦认为,如果人们对某种特征会导致某种结果存在着固定性看法,而自己又不具备那些特征的话,就会认为该结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那些认为“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会猝死”的人,如果自己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就会判断自己不会猝死。另外,克莱恩(Klein)指出,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面对一些消极的事件时,会认为自己有较强的掌控局势的能力,从而表现出更强的乐观偏差;布兰顿(Blanton)认为,过度自信的人进行风险判断时,往往不能理性认识到消极事件存在的风险,从而导致更强的乐观偏差。
综上所述,乐观偏差使人们认为消极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人们的乐观偏差主要是由自我提升动机、自我中心主义和聚焦主义几种机制所导致的,在具体的社会判断情境中,乐观偏差的表现又受到事件的各种特征和人们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