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妖猫传剧照)
说起唐朝,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印象便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的盛世景象。那是一个人才辈出、众星闪耀的时代,有“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的名相房玄龄,也有“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大诗人李白。直至今日,唐朝依旧是令中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的时期。但其实,在唐朝历史中,文人们却并非如我们想象之中那般对朝廷有着浓烈的热爱,相反,隐逸之风在当时大行其道。
一、为何隐逸之风在唐朝深受文人喜爱
1、制举的出现影响时人行为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纷争不断,虽然其中有着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乱世之中,但也有不少的人“匿影周南,叹息铜驼,徘徊白社,萧然自得”,选择在这时退出官场,投身自然的怀抱。当唐朝终于统一,正是国家需要发展、政府需要人才的时候,隐逸之士们也就成了皇帝拉拢的对象。同时,由于这些隐逸之士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前朝旧臣,唐朝的建立或多或少的也损害了他们当时的利益。而为了使他们更加名正言顺的为己所用,谋得一官半职并补偿他们,制举制度就此出现在历史之中。
制举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的非常规考试,其实也就是为了招揽隐逸之士而专门设立的一场考试。它不同于普通科举中由吏部或者礼部负责的特点,而是直接由皇帝考核。可以说,只要在制举中能够崭露头角,未来的前程必定是风光无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制举是针对非常人的非常规考试,也就是说,只有隐逸之士能够参与到这场考试之中。而为了参加这场考试,大量文人抱着隐逸的名义,辞官返乡,于山野之中增强本领的同时,等待着皇帝的号召,在《唐摭言》中,便有着描述山林中学风浓厚的话语: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
皇帝殿试
另外,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庶族也走了一个可以出人头地的机会,“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无数人下层人民投身于读书求仕之中。然而,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得不到一个利于成长的学习环境。这时,他们就将目光放在了山野古寺中的一些隐逸之士上。大量庶族前去求学,并在那里生活,久而久之,隐逸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虽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学业有成后选择出师为官,但依旧还是有一些人选择留守山林,成为隐逸之人。
2、唐朝在思想上呈现出开放状态
李氏家族为了在名义上巩固统治政权,便谎称自己为老子后代,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以道为国教,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同时,由于武则天偏爱佛教,在其称帝后,广修寺庙,再加上玄奘取经在民间的影响力颇为不凡,佛教在当时的唐朝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思想对当时唐朝人的影响也就不再那么巨大。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为大部分人提供了一个为官的机会,但也正因此,导致朝廷的流动性极大,稍不注意,自己的官职便被旁人取代,落得个返乡的下场。为了填补这种失衡的落魄感,有人便接受并贯彻了道家思想,选择隐居在山林之中,如王维、韦应物等人便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他们之中,或是因为官场不如意,或是因为自身思想上对自然的追求,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山林之中寻找真正的快乐。
另外,茶对当时唐朝人的思想也产生的很大的影响。茶生于山野之中,外形上“碾雕白玉,罗织红纱”,味道上“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正因这些特点,茶对中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文人们品格的代表。“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茶对当时的文人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精神。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着部分文人为了追求高雅、恬淡的思想境界,而选择了归隐山林,成为隐逸之士的一员。
3、前人对唐朝文人的选择警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隐逸之风在中国达到鼎盛的时期。那时候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无数贤人志士放弃了朝野,转投大自然的怀抱。其中,陶渊明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从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在这样的描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早期想要做官的念头是十分强烈的。然而,从二十岁踏入官场直到最后归隐,他也未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志向,思想上也一直处于不得志的状态。当他选择辞官后,却立马得到了极大的愉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便是他当时最好的写照。从做官到隐逸,陶渊明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过程,而他最后的选择也是极为正确的,收获了真正的人生上的快乐。
与陶渊明相反的,便是阮籍的反面例子。虽然在阮籍的人生中,他一直都处于被拉拢的状态,但在心灵上却始终抑郁不堪:“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两相对比之下,唐人自然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做官不一定好,隐逸不一定坏。只有遵循自己内心的真正选择,才能真正快乐,隐逸之风也因此更加盛行。
4、隐逸行为的具体表现
其实,并非只有远在深山老林当中才算得上隐逸,只要思想境界到达了一定地步,无论是身在朝廷还是远在荒野,都可算得上是隐居之士,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柳宗元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经历政治上的大起伏之后,虽然仍在做官,但他内心当中向往的却是一片平静,整日游山玩水,不问政事,真正的隐居也便是如此了。
二、隐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及消亡
1、先秦至两汉的开端时期
中国隐逸思想的出现最早可追溯之西周时期,如姜子牙,便可算作一位隐逸在民间的有识之士。而《小雅·采薇》中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隐逸的典型例子:伯夷叔齐在周朝建立后,为了怀念商朝而决定不食周黍,最后在首阳山采薇而死。虽然这一做法并不符合隐逸的真正思想,但其目的与性质却与隐逸有着异曲同工,都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身的意愿和志向。其后,由于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的出现,时人的思想也进入了一个十分丰富的时期,隐逸更是成为一件寻以为常的事。
2、魏晋南北朝的鼎盛阶段
由于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纷争和动乱,社会思想也陷入了一个极度复杂混乱的时期。儒家不再作为官方思想被强行推广,人们可以自由接受与自身想法接近的思想,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选择。而当儒家的入仕思想不再拥有着如以往般巨大的影响力时,为官自然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隐逸之风开始盛行,也是一件不足为怪的事情。
另外,魏晋南北朝更是我国历朝历代中少见的政治黑暗时期。大量仁人志士无法得到与自身才干、能力、志向相匹配的职位,甚至还不得不向小人低头,这又使得隐逸成了他们面对生活不公时的首要选择。如东晋时期的著名隐士陶渊明便是因其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而选择辞官归隐。虽然在物质生活上“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精神上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3、明清时期开始走向没落并最后消失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府为了严格把控人们的思想,严厉推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等措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家思想则失去了其传播与盛行的土壤,隐逸的行为自然也就很少出现了。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成为了中国市民阶层开始崛起的重要时期。
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变得愈发丰富多彩,“商贾多不量力,竞肆奢侈”的情况大量出现,社会生活也变得愈发奢靡。同时,受明朝中后期士大夫享乐意识的影响,普通市民们也开始了“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等威”的攀比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隐逸在明清时期显得更加困难,直至最后渐渐消失于社会之中,成为后人想象中的浪漫行为。
古代集市
三、总结
唐朝隐逸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固然为唐朝时开放的政策所致,但历史传承下来的外因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今时过境迁,隐逸之风已然遥不可及,隐逸之人也成了现代人口中的故事,这也不得不引人唏嘘感慨。
参考资料:
1、《论科举对唐代隐逸风尚的影响》
2、《从茶诗中探寻茶对唐代诗人隐逸生活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