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

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

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从《桃花源记》的极致之境,看一代隐士陶渊明归隐的升华,陶渊明,桃花源记,隐士,隐逸,桃花源

记得上中学时就已经学过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那时只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愿意去读它。而如今再读《桃花源记》,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它表达了陶渊明的思想世界和艺术追求,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陶渊明社会理想_陶渊明理想社会作文_陶渊明理想社会400字

在义熙十四年,陶渊明54岁,他已经渡过了十三年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创作了《桃花源记》,这是陶渊明隐居生活在体验上的升华,是他对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的总结。

《桃花源记》整篇文章都以记叙为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构故事的时候始终结合着逼真的写实,以武陵人进桃花源的行踪开始,层层设疑,步步牵引,带你走进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只有人人劳作、民风淳朴的安定社会,这样的状态或许才是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心理的最佳状态。

陶渊明理想社会400字_陶渊明社会理想_陶渊明理想社会作文

1、浮生之梦想,择一处水云间悠然而居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可是当时的环境与时局限制了他。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军阀混战,政权更迭,民不聊生,陶渊明虽做了几回官,但仅凭一己之力却解不了苍生之苦,权势面前,他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毅然与统治者决裂,辞去了上任仅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这应该是陶渊明心中所想的生活,在他的《饮酒》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可以看出,从辞官到归隐,陶渊明是毅然决然的,还带着一种“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庆幸。虽然隐逸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他并没有后悔,反倒是很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陶渊明以为,这种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就是自己满意的生活。

然而,在远离宦海的偏僻山村,也没有换来片刻的耳根清静。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事不得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从这首诗还是能读出陶渊明对国家仍然怀着一腔热血,但这一腔的热血岂能经得起战乱的折腾,为了躲避战乱,他两次携家人逃难,乱军还一把火将他本就可怜的家产烧了个精光,在这样的形势下,陶渊明心灰意冷,更是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于是,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

陶渊明理想社会400字_陶渊明理想社会作文_陶渊明社会理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文章的开头将自己化身为一个捕鱼人来开启他所喜爱的隐逸生活的体验之旅。陶渊明以惊人的妙笔,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桃源的美好娴静以及它超越俗世的自然环境:悠悠的流水,沿岸的桃林,飘飞的花瓣,鲜嫩的绿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样的景致,俨然就是一幅暮春桃林图,以至吸引了后世不少画家去画这幅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摩诘在他的《桃花源里人家》中说:’意趣盎然,景致生动;舒元舆在《录桃源画记》里说: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

这开头就是一片和谐,是陶渊明向往的远离战乱的美好和安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着渔人走下去一探究竟。

陶渊明社会理想_陶渊明理想社会作文_陶渊明理想社会400字

2、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才是最佳的生存状态

陶渊明一生大多都是身处逆境,他阅尽了统治集团的罪恶勾当,看遍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整个国家一片乌烟瘴气,哪怕他选择了隐居,也没有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就连“荷锄南山”的结局,也是“草盛豆苗稀”,这可不是陶渊明当初归隐想要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田园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有平坦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肥沃的农田,还要有美丽的池塘和环绕的桑树竹林。精耕细作,鸡犬相闻,聊家常话桑麻,并有小孩嬉戏作伴的生活,大家一起在这样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里逍遥快乐。

可是,这样的日子在当时怎么可能有?东晋王朝的承袭旧制,贵族官僚的特权岂是陶渊明这种父辈只只做过小官的人能够颠覆的。况且像他这样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知识分子,根本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苦于一腔抱负实现不了,再加上他不苟同于攀龙附凤,这壮志就肯定难酬。官场的极度腐败,导致内部互相倾轧,军阀混战,赋税徭役的繁重,更是加深了对老百姓的剥削与压榨,而统治者对外的态度还是一味的投降,这就造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后果,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这跟文中提到的“秦时战乱”如出一辙。

陶渊明理想社会400字_陶渊明理想社会作文_陶渊明社会理想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幻想着在秦时战乱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带着妻儿老小去到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顿下来,从此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没有了剥削和压迫,远离了动荡和不安,无所谓更朝换代。陶渊明会毅然决然地加入他们的生活,那怕是停留几天,让内心宁静片刻,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东篱南山”已经给不了他。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世外桃源,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陶明渊已经将“隐居”升级到了“忘怀避世”。

陶渊明社会理想_陶渊明理想社会400字_陶渊明理想社会作文

3、心之所归,唯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桃花源记》里面的意境,千百年来,让无数人魂牵梦绕;它的艺术魅力,更让无数人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不断地去追求。

陶渊明生在一个乱世,有很多的身不由已,就像梁衡说的:“陶渊明的背景就是一个‘乱’字,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而他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这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

而文章中提到的太守之类的人,他们身居高位,攀附着他们认为的国力强盛,根本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每天过着“醉卧美人膝,醒掌生杀权”的奢靡生活,从来不知道“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这种生活过够了,过累了,就想玩儿点新鲜的,于是,惦记上了陶渊明的隐士生活,故而去寻找那处别样天地。

然而,他们怎么会知道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物质上的另一种丰饶,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回归;是没有钱权交易,没有追名逐利的一颗平常心,正所谓“淡泊可以明志,宁静才能致远”。

太守之流,怎会有这样的彻悟彻透,所以,那别样洞天的桃花源,他们又怎么会找得到呢?

林语堂曾说过:“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世人解读隐士,然而对陶公挣脱羁绊,超然世外的决绝与睿智,我辈又能参透几分?

上一篇: 北京29家上榜 老年友好型社区什么样?
下一篇: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须推进适老化改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