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从而分清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克服和清除“人性自私论”的影响。

重点难点: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教学重点;自私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教学难点 。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而本课所要学习和讨论的则是善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看71页前言。

现在我们就先讲第一节: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属性具有多样性,如有欲望、有理性、会思考、造工具、有语言、能劳动等,但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板书)

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见页页第三段)。

(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食欲、性欲、求生欲。

人以上三方面表现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不仅是该类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

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板书)(请看67页)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4、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板书)

区别:

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②产生的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

联系:

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③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色彩。(举例)

5、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板书)

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如人的语言、思维、制造使用工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关系等,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板书)

自然性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如68页1段)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6、“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板书)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板书)

私有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 ,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观念。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也会消失。可见,自私不是人的本质。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板书)

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动物和人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混同。动物遇到危险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循。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把动物的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有的人这样说:“人人都有个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

(3)它错误地把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板书)

所谓个人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个人利益人人都有,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问题是个人利益不等于自私。

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正当的个人利益,没有损人,就不是自私,非当如此,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维护人的正当的个人利益的。

(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板书)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心情愿做出贡献,甚至流血牺牲。

周总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1976年1月8日去世后,联合国下半旗一周哀悼,一些成员国表示反对,秘书长讲了三句话:“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身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内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的私人存款?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身受人民爱戴?”反对的人无言以对,下半旗决定顺利通过。

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在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小结:(略)

作业 :为什么说“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第一部分:说教材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的选择”这框题是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回顾,说明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惟一正确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这框在第二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第一框内容,又为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做好知识准备,是第二课整个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其次,说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理解中国人民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辨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辨析问题的能力。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个代表”的意义,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再次,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既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因为,本框是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回顾,说明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涉及中国现代历史较多,要结合有关史实分析中中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得出这一科学结论。第二部分:说教法1.问题教学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驾驭和引导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问题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各自的问题,以达到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的目的。2.知识嫁接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

”“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能通过寻找新旧知识间的最短距离进行知识嫁接,以旧知导新知。”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寻找学生已有历史知识与本课知识的最短距离组织教学,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图示教学法。适时地利用图示的直观性,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图示把“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的掌握和落实。第三部分:说学法现代教学思想尢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1.读书自学法。

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参与学习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3.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认识。本课注意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同。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2.讲授新课“历史的选择”分“日出东方”和“开天辟地”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日出东方”,按时间顺序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

(1)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讲授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第

二、三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先进的中国人感悟到什么?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人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那么谁能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五四运动,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领导核心。讲授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第一自然段,然后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肩负起怎样的历史使命?第二层次“开天辟地”,主要讲述了五方面内容。

(1)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讲授这一内容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历程。讲授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最后一自然段,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历程,教师利用图示展示出来。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元。

(5)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注意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3.归纳小结我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内容。

(1)一个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一个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4.反馈练习我围绕本框题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道能体现学生思维特点和能训练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练习,以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育教学目标。练习: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三种建国方案”,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前两种方案行得通吗?为什么?

(2)为什么只有第三种方案方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并最终得以实现?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述“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时,分别展示违法和犯罪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首先口述2002年前几个月,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处。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3、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选用石兆彬贪污受贿的案例。石兆彬虽官居中央候补委员,福建省省委副书记,但他触犯了法律,仍受法律的制裁,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明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后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上一篇: 湖南中考试题引入热门社会问题考生认为很好玩
下一篇: 中山2023年中考社会考生报名常见问答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