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大学生有效沟通重要性的现实剖析

大学生有效沟通重要性的现实剖析

大学生有效沟通重要性的现实剖析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和重要载体。它对人一生的成败荣辱有重大作用。人类的社会实践已经表明: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大学生有效沟通重要性的现实剖析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和重要载体。它对人一生的成败荣辱有重大作用。人类的社会实践已经表明: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多元文化的激流碰撞,不同思想观念的摩擦,使得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接触、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处于后现代,人们更强调相互交流共享对话,期望在多元文化中达成理解,哈贝马斯就此提出了“行动交往理论”。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

一、提升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是全球化的必然之举

当今世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沟通涉及到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团体关系,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沟通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经济合作效率、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大问题。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振聋发聩之声,开启了一代中国人求新求变、探讨世界和改革中国的新思路。今天,面对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树立世界意识,怀着求知于世界的渴望和兼容并包的胸襟,与世界对话,是我们所必须有的态度。

1.沟通能力――现代人才之必备

在全球化潮流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的激烈争夺使得人才观呈现新的特征,人才的标准正趋向多样性:高素质人才即――专才+通才。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不仅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科学,而且出现了跨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学科。当代社会面临的任何重大实际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等等)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能解决的。因此,人们的工作将不仅仅涉及有关专业的业务问题,还会涉及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社会服务等问题。现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应当是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精通、通识多能、具有特色突出的知识结构和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特点的人。同时,高素质人才也必须具有和谐的知识结构。决定择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求职者的知识和能力。和谐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同时也是与其他高级人才进行合作交流的前提。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是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职业活动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独立的、不与外界和他人交往协作的工作已几乎不再存在。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建立友谊,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协作公关、合作共事的沟通能力。

2.现代组织要求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

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尼尔・戈尔曼在其著作《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重要》(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中提出一个著名观点:“智商决定人生的20%,情商则主宰人生的80%”。在书中他用了很大篇幅阐述下面这个观点:“认为情绪智力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最根本之点是自我认知,并发展到对他人的认知,也就是共感能力,它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能左右人生的成功。”可见,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智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功非常重要。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目前众多的用人单位和招聘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反映出这样一个趋势:第一,注重情商,而不强调名牌高校、高智商。第二,注重实际能力,特别强调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调适能力,而不是特别强调高成绩。第三,注重综合素质,不强调专业对口。许多企业人事部门的负责人都反映,现在的部分大学生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比较弱,虽然学习知识能力比较强。因此,如何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面对挑战所经受的挫折、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只注重情感智力,在西方企业界流行着“智商使你被录用,情商使你被提升”的口头禅,它提示人们,IQ与EQ的互补是毕生的事,对人生的成功帮助很大。

3.人际沟通的终极目的――学会共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学会共处,首先要知己知彼,即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和群体性,使“共处”成为可能。其次,就要学会平等友好对话。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要设身处地,相互理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知识群体,需要培养相互信任、与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才,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间的差异,树立一种“求同存异”的理念,友好相处。合作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正处于一个合作发展、共存共荣的时代,合作已成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科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已经不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每个人都要汲取新鲜的养料来补充自己精神的消耗,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实现自己人生的超越,于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充满了合作和欢乐,这个世界因为沟通而焕发人性的光芒。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会共处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而是要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大家切合点,学会在各种“磨合”中找到新的认同,达成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自我价值实现要求大学生提升沟通能力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它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是每个个人都期望企及的需求。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就成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动力。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价值通常是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应尽可能把自我价值与国家整体利益、民族前途命运的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人作为主体,体现自我价值,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人又作为客体,体现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总是主、客体的统一,个人要从社会发展中获得满足,就必须贡献于社会。所以,个人的自我价值要能体现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要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然而,无论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价值的实现,无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条件与环境,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马斯洛需求理论印证了这一点,即社交的需求。

1.沟通协调能力: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的平台

一个人的价值实现总是要与所处社会主流相契合的。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实现社会价值更多地通过社会提供支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沟通氛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时运,更依赖个人的整体素质。个体要善于倾听他人的经验教诲,吸收他人的知识和智慧,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大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父母、老师和朋友,可能不只一次地畅谈他们多年来的人生体会和社会经验,有的人重视了,指导了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一些学生不以为然,往往到了社会上,遇到挫折后,或在工作岗位上,个体价值的实现遇到了障碍,才逐步体会到前人经验和他人指点的重要。一个优秀的社会价值实现者,他的聪明就在于比别人早一步领悟到他人经验的可贵,并不是等到通过自己的失败体验后才去吸取教训。据权威的《工商管理硕士就业指南》(1995年英文版)所载,经过对全球近千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在10项MBA才能指标中,最为重要的3种能力分别是分析判断能力、商业经营思想、良好的沟通能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雇的男女员工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不好,即使机遇降临,也会从身边悄悄溜走,往往会失去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人们的一生发展中是多么的重要。

2.沟通能力:个体自我价值顺利实现的助推器

在这个社会整合、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竭力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这种行为里面暗含了个体追求社会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显示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渴望。现代社会,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外在表现往往是香车、美女、金钱;而作为一个有内涵的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外在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尊重与满足。这一切的荣耀和辉煌既是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也检验了个体良好的沟通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优秀的沟通能力和本领,也就获得了走向成功的通行证,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顺利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现代社会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必须融入群体之中,与人有效地沟通,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的价值,超越自我。否则,没有社会关系的协调,没有他人的合作与支持,个体能力再高,也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特别是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急切。这既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能力的呼唤、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呼吁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高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创设条件,使大学生拥有和谐关系,拥有和谐心理。

参考文献:

[1]邵博学.教育中的“共处”主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

[2]杨思凡.宏观视野下的经典教育著作[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6(2).

[3]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5(5).

[4]贾小明.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J].现代管理科学,2004(6).

[5]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6]董圣鸿.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3).

[7]毛小玲.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

[8]朱海林.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6(11).

[9]肖静宁.情绪智力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

[10][美]吉布斯・情感智商因素[J].力文.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9).

[11] 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 社会保障类研究表SCI核心期刊包写包收录,2020年见刊
下一篇: 真人情头丨超有感觉的真人情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