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良知沉睡》的著作者斯托特说,平均每25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良知缺失者——所谓的“无罪感”,这是精神病学领域确认的第一种人格障碍者,或者也叫“病态人格低劣”以及“道德低能”。
如何辨别身边的这种反社会人格者?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关于欺骗和操纵他人;
3,行事易于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斯托特说,“反社会人格魅力”通常是这种人所具备的一种能力:有时会伴随一种浮夸的自我价值感,起初可能很有说服力,但仔细观察后会显得奇怪甚至可笑,比如“总有一天这世界会见识到我的不凡”或是“要知道,我会让你遇到的所有异性都黯然失色”。
反社会人格者比正常人更加渴求刺激,这是他们经常罔顾个人安危做出危险的举动,或在社交、财务或法律方面铤而走险的原因。斯托特说,他们的特色能力是能够诱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冒险,并以病态性说谎、哄骗以及依附朋友,成为“寄生虫”而著称。他们往往也以情感淡漠而著称,麻木不仁,没有同理心。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光环与魅力,以及社会地位,包括金钱,一旦有人对其予以质疑或否定,就会歇斯底里。他们不会为此感到难过。他们在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
专家说,这其实就是精神疾病——本质则是良知的缺失——可怕的是,这类疯狂、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他们大约占总人口的4%——这是什么概念?高的惊人!
更加可怕的是,这种人往往具有蛊惑力和煽动力——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他们不会心存敬畏——但这种人通常不会公然违法,但却在无声无息之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任何一个人,包括专家在内,都会被这些人欺骗、操纵、煽动或迷惑。演技高超的精神病态者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最佳防御之道就是看清这些人掠食者的本性。”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的身边,我们怎么办?斯托特给出了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收到别人身份的蛊惑——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良知的高低并不成正比。往往可能是相反的关系。别忘了波德里亚说的那句经典之语:社会的进步往往是由邪恶和非道德的力量推进的。3,当考虑和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
4,质疑权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焦虑感受,以及不适。
5,提防马屁精,溢美之言更多时候则是“迷魂汤”。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尊敬不等同于害怕和恐惧。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因为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他们往往使出的招数就是蛊惑和煽动,还有欺骗。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具有同情心是好事,但不能滥用。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更多的机会要留给有良知的人。面对一个没有良知的人,要及时止损。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者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助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12,捍卫自己的心智。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当然,到底什么是良知?良知的发展与进化是怎样的?当良知沉睡的时候,我们会遭遇什么?…敬请关注《当良知沉睡》拆书大作战之第二篇。
(本篇为《当良知沉睡》拆书大作战首篇。感谢《当良知沉睡》这本好书及著作者斯托特。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未经许可,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