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基本特征人格基本特征1、人格定义: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候、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人格的整体性。它是指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心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整合保证了我们与外界的和谐相处,保证了个体自身的健康完整,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前提。一旦这些特质之间出现了断裂,不仅特质间无法实现统整,而且也无法将外界经验统整到自身的人格结构之中,精神分裂症就是极端的代表。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人格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人格的社会性。人们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3、个性: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下同于其它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外即个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个性化就是人存在的方式。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性格;倾向性是需要、动机。4、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5、气质: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
6、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交互影响。7、认识人格的途径:人格理论、人格评鉴、人格研究、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荣格等。弗洛伊德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动力——性本能;人格发展——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荣格理论:人格结构——自我、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人本论:马斯洛、罗杰斯等。马斯洛+理论:自我实现——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动力——人生来具有的趋向健康成长从而发挥其潜力的内在动力;高峰体验。罗杰斯理论:自我概念;自我发展。、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学习论:多拉德、米勒等。、精神分析学派范型、潜意识理论:重视潜意识的核心作用。意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能感知到的精神生活;前意识——在一般情况下,感知不到的精神生活,经努力回忆或他人提醒仍能感知到;潜意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感知不到的精神生活。、人格结构理论:自我与现实的直接接触。本我——最原始的我,由本能、欲望、冲动组成,与生俱来,快乐原则;自我——本我在被现实反复教化之下分化出来的那部分我,现实原则;超我——理想的我,道德标准约束下的我,道德、理想、至善原则。
(3)、本能论:包含生本能跟死本能。生本能——自我保护原则,生殖本能;死本能——对外攻击,对内自我毁灭。、防御机制理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很多时间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候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压抑、否认、投射、退行、转化、补偿、幽默等。10、荣格的理论:人格结构:意识——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意识伴随着生命的出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知觉这四个心理功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除了这四个心里功能外还有外倾或内倾决定着意识活动的方向。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促进个性化,个性化过程中产生了自我。个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是一个经验的存储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性能力活动和心理内容。这些东西发生在个体出生之后,并和个体的经验相互联系,因此被称为个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一个重要特点是“情结”,即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的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存储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存下来。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包括有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及自性。心理类型学: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除了两种态度以外,还有四种心里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两种态度跟四种功能相结合,形成八种人格类型。11、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危机年龄品质积极解决危机解决危机失败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希望恐惧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自我控制与意志自我怀疑主动对内疚3-5社会指向与目的无价值感勤奋对自卑5-12能力无能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忠诚不确定感亲密对孤独20-24繁殖对停滞25-65关心自私自利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智慧失望、无意义行为主义范型1、华生理论:确立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行为。行为:有机体应对环境的一切活动;反应:行为的最基本成分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刺激:引发有机体活动内部和外部的变化。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在心理研究中的作用是华生的基本观点之一,以可控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还原论。研究方法是摒弃了自省法,主张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2、斯金纳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类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反应,强化与刺激直接相连;操作性行为——集体本身自动发出的,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强化与反应直接相连。
强化理论。强化: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强化物: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两类强化:积极强化——迎合个体需要;消极强化——去掉某个厌恶的刺激物,并由于这个刺激物的退出而达到某个行为。强化列联:反应与强化的关系。教学机器与教学程序。学习:反应概率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优点有即时强化正确的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增强学习的动力传统教学主要借助厌恶刺激来控制学生,传统教学目的是不得低分、不被羞耻,从而失去兴趣,而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推动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效率教师可以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完成作业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的学习,对教材的掌握更牢固,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性教师可以把复杂的整体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记录错误的数量,提高教学质量。 3、班杜拉理论: 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自我调控:随着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惩罚与奖励的依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与惩罚,即进行自我调控。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从成功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个体相信自己能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体验。
影响因素:掌握的经验通过观察榜样而得到的替代性体验社会说服效能信息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对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社会学习理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需要观察榜样的力量即可以学会行为。 特质论范型 1、特质: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这种神经心理结构或先天的行为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类型是非此即彼的。 2、特质的特点: 一个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两个假设——人格特质在时间是相 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的研究没有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其想要预测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的某一范围内的人的典型表现,所以比较差异是主要目的。 特质学家不注意查明行为的机制,即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经常陷入循环作证。 特质理论学家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对于人格的某些变化及其干预研究比较少。 3、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人格定义:人格是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 特质: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是一种概括化的人和聚焦的神经心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具有等值的能力。 特质的种类:个人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共同特质,多个个体同时具有,在同一文化中,虽然多数成员具有某个共同特质,但不同成员之间,在这个共同特质上具有程度上的差异。
分析特质的方法:自陈量表——因素分析;行为频次分析;聚合分析法。 人格的发展动力:人格的核心是动力,动力包含发展动机、需要动机。 人格的动力是机能自主:机能自主是指成为独立的动机。健康人的动机是自行其实的自我维持系统,而不是依靠外部的鼓励和奖励。 人格发展:“躯体自我”的感受阶段自我同一阶段自尊感阶段自我扩展阶段自我意向阶段自我理智感调适阶段统我追求显露阶段知者自我显露阶段 健康的人格:人格只有在成年时期才会显露出成熟。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自我广延的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具有现实性知觉具有自我客观化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4、卡特尔的特质论: 因素分析法:人格特质分类——按个体与群体分类按特质层次分类。 人格的结构: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要素。特质是指在不同时间和情 境中都保持的某种行为形成和一致性。 人格的发展: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特质形成的年龄趋势。 人格的动力:主要成分有意识的本我、自我表达、理想自我、生理需求表达、压抑情绪。 5、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人格类型的体系:对特质定义为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气质、体格等稳定持久的组合层次:类型水平、特质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殊反应水平人格维度:外倾和内倾、神经质和稳定性、精神质和超我机能。
人格的发展: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化,是个人觉察到的他所习得的行为总和。 EPQ自陈量表:E-内外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谎言造成自身隐蔽 6、类型论: 体形类型论:克雷奇默尔;谢尔顿胚叶起源。 认知类型论:冲动-思索型;场独立-场依存。 7、大五因素模型:O-开放、C-尽责、E-外倾、A-宜人、N-神经质。 现象学范型 1、罗杰斯的理论:
发表评论